瞄準“軍工城”,湘潭軍民融合放大招|動力變革三湘行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近日,省政協“關於實施動力變革促進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調研組來到湘潭。委員們發現,既有老底子又有新產品的湘潭軍工行業,從產業裂變到軍民融合,再到規劃建設“軍工城”,正走著一段不同尋常的路。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2018年5月,一張湘潭市軍工城規劃框架圖,拉開了湘潭軍民融合產業千億規劃的序幕。

作為國家重點佈局的軍工產業區,湘潭推進軍民融合高效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17年全市軍民融合產業實現產值380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 11 %。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湘潭有“雙擁”的優良傳統,圖為“城因艦而揚威,艦因城而揚名”的湘潭艦。

老基地的軍民融合優勢

始建於1958年的湘潭江麓機電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東南、中南地區唯一製造坦克裝甲車輛裝備的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同時為海陸空三軍提供戰鬥車輛裝備的企業。

江麓研發的整車裝備,已有3種產品先後作為獨立方陣,參加了國慶50週年、60週年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建軍90週年等重大閱兵,以及中俄聯演、國際軍事比賽等重大活動。

“既要吃飽,也要吃好,就必須走軍民深度融合的路子。”江麓集團董事長李剛利說,江麓近些年圍繞軍品主業,研發了一系列高附加值的軍民融合產品,生產的塔式起重機、環衛機械等產品銷往海內外市場。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產自湘潭的森林防火車。

江麓的故事在湘潭並不是個例。“湘潭製造”正瞄準海陸空全軍事領域發展,形成了先進裝備製造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三大產業。

湘潭是國家“一五”和“二五”時期重點佈局的軍工產業區,目前具有軍工科研生產資質或配套資質企業22家,與其協作配套企業112家,具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相關資質的高校3家,軍民融合產業領域從業人員達到4萬餘人。這是老工業基地湘潭留下來的底子。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等重大航空工程中的點火線纜來自湘潭。

湘潭市經信委總工程師黃建紅認為,湘潭的軍工產業起步較早,經過長期發展,一些問題開始慢慢顯露,如“軍轉民”難度大、“民參軍”企業不多、信息不暢、軍民融合主導產業特色不明顯、高端創新產品不多等,制約了湘潭市軍民融合產業發展。

規劃具有地域特色的軍工城

從產業裂變到軍民融合,湘潭的軍工企業一直在尋求轉型升級之路,一批智能化軍工生產車間由此誕生。

湘潭市副市長陳小山介紹,江麓的智能化生產車間目前已開始投入運行;泰富重裝、威盛電氣和湘電電氣傳動事業部、崇德科技滑動軸承車間,分別被認定為湖南省智能製造企業或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在全市評定的智能製造示範企業、車間和產品中,軍民融合企業佔了36%。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2004年,民營企業崇德科技通過認證,成為海軍裝備配套的供應商。

2018年,湘潭市提出裝備製造產業倍增計劃和軍民融合產業千億計劃,打造具有湘潭特色的軍工城。

5月17日,湘潭市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正式成立,“鏈長、盟長、行長”的產業發展推動機制基本形成。據透露,軍工城規劃編制即將出爐。

面對軍工城的藍圖,政府如何做好引領、規劃和服務工作?省政協調研組成員紛紛支招。

“湘潭打造軍工城,有基礎也非常有價值,關鍵是要把大量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具體項目中,對接市場,這樣才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省政協委員付勝龍說。

“湘潭的軍工製造業,在柔性製造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省政協常委龔文勇認為,軍民融合的高質量發展,要搶佔產業高端,重在創新引領,引進打造一批高科技企業,扶持建立一批科技研發平臺,研發轉化一批先進技術,尤其要加強軍民融合示範企業的智能化改造。

END

美編|張春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