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劉凱倫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康熙早年輔政大臣之一,鰲拜軍功顯赫,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 鰲拜的伯父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就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是大清開國元勳。鰲拜跟隨皇太極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的心腹,他驍勇善戰,深得皇太極喜愛。

1644年,鰲拜率軍入關,平定燕京,征戰湖廣兩地,可以說清王朝最後一統天下,鰲拜功不可沒。大家所知道的,明末著名將領張獻忠就死於鰲拜之手,鰲拜也因為射殺張獻忠而被升為議政大臣。 順治駕崩以後,康熙即位。康熙年幼,所以順治遺詔給他派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為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但是索尼年老,遏必隆生性懦弱,蘇克薩哈因為曾經是多爾袞的屬下而被其他人所排斥。所以鰲拜擁有了天然的優勢,幾乎成為輔政大臣之首。


鰲拜逐漸開始專權,並且結黨營私,驕橫跋扈,違背康熙旨意。鰲拜驕傲到擅自殺死了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甚至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沙哈也被他殺害。康熙極度不滿,14歲的康熙設置了一個“布庫”遊戲,一群少年將鰲拜擒獲。擒拿鰲拜以後,康熙宣佈鰲拜30條罪責,按律當斬,念及鰲拜,為三朝元老,免去死刑將他拘禁。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四大臣輔政

順治皇帝福臨臨終的時候,他的兒子玄燁年僅8歲,還沒有親政的能力。所以,福臨在指定玄燁為皇太子的同時,選派了4名親信大臣,輔佐幼帝。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上圖少年康熙

索尼隸屬正黃旗,內大臣、一等伯;蘇克薩哈隸屬正白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一等公;鰲拜也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公。4人當中,索尼雖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蘇克薩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幹,但爵位卻不如排在後面的遏必隆和鰲拜。遏必隆為人圓滑,遇事隨聲附和,不與人爭鋒。4人中權力慾望最強的是位於最後的鰲拜。在鰲拜眼裡,索尼是不能與之相爭的。索尼從一等侍衛累升至內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賞識。問題是,一旦索尼歸天,按照現有的排列順序,蘇克薩哈就可能取代索尼,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為了防止蘇克薩哈取代索尼,鰲拜竭力拉攏與之同旗的遏必隆,製造事端,打擊蘇克薩哈。

製造事端,假傳聖旨,專橫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鰲拜蓄意製造了一起黃、白旗互換圈地的事件。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順治初年。這年,當清朝統治者頒詔實行圈地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分配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好地分給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將保定、河間等府低窪劣地撥給了鑲黃旗。這種歧視和壓制鑲黃旗的做法,曾激起黃旗旗民的強烈不滿,黃、白旗之間因此而產生了矛盾。

但時隔20多年,兩旗旗民已各安生業,舊日的恩恩怨怨已經逐漸淡忘了。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又將此事重新提起,主張將兩旗的旗地換回。這一計謀果然奏效,立即引起兩黃旗大臣的共鳴。遏必隆站到了鰲拜一邊,表示支持換地,索尼也對換地頗感興趣。鰲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後,氣焰更加囂張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鰲拜指使兩黃旗部分將領上疏戶部,要求換地,挑起了互換圈地的事端。

上圖鰲拜

更換圈地的提議首先遭到了戶部尚書、正白旗大臣蘇納海的反對。蘇納海認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發佈過不許再圈地的法令,現在再來討論和處理關於圈地的事,不太適宜。為了排除蘇納海等的阻力,鰲拜於同年三月稱旨支持鑲黃旗圈換土地,並開始著手換地,試圖造成既成事實。正在丈量土地時,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又同時上疏,反對圈換,理由是旗民已不願意圈換土地,且自丈量以來,土地皆拋棄不耕,荒涼不堪。

鰲拜面對日益增大的反對勢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強制換地,目的就難以達到。於是,他假傳聖旨,命吏、兵兩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革職拿問,欲置3人於死地。玄燁知事態嚴重,親自出面調停,召集四大輔臣共議此事。商議中四大輔臣出現了三比一的對立局面,即兩黃旗站在一邊,主張對蘇納海等應置重典,惟獨正白旗蘇克薩哈堅決反對。玄燁雖不同意重處蘇納海,但因年幼言輕,最後蘇納海3人還是依照鰲拜等人的意見被處死。這次事件中,鰲拜的專橫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玄燁對鰲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認識,對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親政,鰲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燁鑑於四大臣輔政體制已不能發揮積極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請求親政。祖母對四大輔臣的情況瞭如指掌,更知孫子其間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燁舉行親政大典,從此,14歲的玄燁開始躬親大政。

玄燁雖然親政,但輔臣所轄的內三院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體制並未立即改變。為了使朝政儘早地歸還年輕的皇帝,在玄燁親政後的第六天,輔臣蘇克薩哈上疏請求隱退。

上圖《少年康熙》劇照

蘇克薩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鰲拜專橫,自己不願與其同流合汙;其二,用自己的隱退,來迫使鰲拜、遏必隆辭職交權。鰲拜對蘇克薩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對其更是恨之入骨。在玄燁還沒有對此做出反應之前,鰲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蘇克薩哈,誣稱蘇克薩哈隱退是假,“不欲歸政”是真,並編織了24條罪狀,欲置之於死地。玄燁知兩人積怨甚深,“堅持不允所請”,但是耐不住鰲拜攘臂強奏,數日不休,最後僅將蘇克薩哈從磔刑改為絞刑,其他均按其原議行刑。

清除了蘇克薩哈以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本來,按照排列順序,他列於遏必隆之後,但這時起坐班行,他居然列於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裡商量好,然後再施行;如果有誰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請示,就會遭到他的“嗔怒”。不僅如此,對於玄燁的有些詔令,他也敢抗旨準拜。鰲拜的這些行徑使玄燁感到:鰲拜已經到了不得不除掉時候了!


鄧海春

小康熙和他的父親小順治一樣,都是還在吃奶尿床的節骨眼上就被人給抱到龍椅上來了,帝位的尊榮,對於別人來說絕對意味著一種享受,求之而不得。但對於康熙和順治來說,這皇帝太沒意思了,等於是別人強塞給自己的。多美味的東西,強往你嘴裡塞,你也不爽……小順治就是前車之鑑,正是因為這一切來得太容易了,缺少了一個必不可少的奮鬥過程,結果居然把他活活鬱悶死了。

譬如彩蝶飛蛾,在它迎來生命的振翅高飛之時,都要破繭而出,軟弱的蛹,從堅硬的繭殼中奮力地掙扎著,拼鬥著,一點一點地擠出來。如果有人看著飛蛾破繭的過程是如此的吃力,在一邊抱打不平,替飛蛾撕開繭殼的話,那麼這隻飛蛾可就慘了。它飛是飛出來,卻飛不高,也飛不快,沒有任何生存能力,哪怕一陣微風吹來,也會吹得它“啪嚓”一聲撞在牆壁上,活活撞死……

大清帝國第三屆皇帝順治,就是這麼一隻活活撞死在牆壁上的小飛蛾。因為他沒有奮鬥過,也沒有磨鍊過,當他面對人生課題的時候,也就沒有任何勇氣與能力與之對抗,鬱悶地蹬腿死掉,這是小順治的運氣。如果他沒有死,那麼他肯定會在心理嚴重扭曲的狀態下,成為一個暴君,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現在,擺在孝莊皇太后面前的嚴重問題是:如何讓小康熙這隻沒有磨鍊過的小飛蛾,迅速地成熟成長起來,成為一個人而非又一個失敗者。兒子的家庭作業

可以確信,孝莊皇太后對於小順治的不爭氣,肯定每天都在心裡琢磨:這小傢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費了這麼大勁才幫他弄上一個皇帝……可他自己一點也不當回事,天天吵著要去當和尚……和尚哪有皇帝日子過得舒服?你看香山廟裡的和尚,見了皇帝就因為沒有磕頭,慘遭那個叫華亦祥的漢人暴打……咋回事呢?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月白風清之夜,孝莊皇太后獨立中庭,滿腦門子就是琢磨這個問題。開始時,她還真不明白原因之所在——如果她明白的話,小順治當然也不會吵著去當和尚了——但是琢磨來琢磨去,老太太一輩子不幹別的正事,就琢磨這麼一個問題,再加上西洋來的洋鬼子湯若望在一邊提醒,終於有一天,老太太尋思過味來了:“噢,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我說呢……”

孝莊皇太后發現,如果要想避免讓小康熙重走小順治的老路,那麼,就必須要考慮到給小康熙一個人生課題,讓他自己來獨立完成,一旦完成了這個課題,那麼,小康熙就如同破繭而出的飛蛾,想往哪兒飛就往哪兒飛了。

給小康熙安排道什麼題目呢?孝莊皇太后的目光,終於落到了正在鞍前馬後替愛新覺羅家族打工的鰲拜身上。

為什麼孝莊會盯上鰲拜呢?很簡單,因為這廝現在正幹著當年多爾袞的活兒。

想當年,多爾袞費盡力氣,推翻了“集體領導制”,讓孝莊坐享其成。而現在,鰲拜也和當年的多爾袞一樣,被領導班子的各個成員掣手扯腳,忙得兩腳朝天,累得吳牛喘月……這可是一個再也忠誠不過的老員工了,最適合拿來給少帥康熙磨刀用,只是因為他忠心,所以讓康熙幹掉他,就不會有什麼危險……鰲拜這廝的悲劇,也就註定了。

有句話叫“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思路決定出路,辦法總比困難多……但辦法再多,也不過是舊有的人生經驗的重新組合;甭管問題多麼新穎,但解決的方案,卻多半是老辦法。這種思維的慣性,也有一個說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一旦孝莊琢磨拿鰲拜下手的時候,她的思維慣性所起到的作用,不知不覺地推動著事態向多爾袞時代行進。

鰲拜冤案的來龍去脈

由於香港大作家金庸先生的一部《鹿鼎記》所起到的作用,再加上電視連續劇的推波助瀾,小康熙扳倒權臣鰲拜的故事,在坊間不脛而走。但是這種騙局,也只能是糊弄糊弄不懂歷史的人,但凡有誰站出來問一個究竟,事情一下子就露餡了。

史書上說:鰲拜這廝,忒不像話,他欺君罔上,橫行霸道,廣結黨羽,剪除異己……此前小順治留下來的經營班子,除鰲拜之外,另有正黃旗的索尼。他是負責內務府的,主要是統領秘密警察,朝中的政治鬥爭輕易插不上手,所以成了四朝不倒翁。

領導班子中第二位,是正白旗的蘇克薩哈。他以前曾犯過嚴重的政治路線錯誤,是多爾袞的心腹,後來多爾袞“反皇帝集團”被一舉打掉,蘇克薩哈與多爾袞劃清界限,反戈一擊,重新贏得了朝廷的信任,並進入了本屆經營班子。

領導班子中排第三位的,是鑲黃旗的遏必隆。這是一個鬱悶人,最不善於和同事們搞好關係,老是遭受排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小順治臨終前提拔了他,他當然得竭誠效命。

領導班子中,鰲拜排在第四位。但他卻是皇太極家的元老,把他放在領導班子裡,目的就是監視另三位領導,對此,鰲拜是非常清楚的。

這四個老頭,曾經在順治的靈前發誓,要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不計私怨、團結一致地輔佐小康熙,等發過誓之後,領導班子裡的班長索尼就找了個沒人地方躲了起來,誰也找不到他了。老三遏必隆一瞧這架勢,老大躲了,那我也把嘴巴拿麻繩紮起來得了。於是他在以後的領導班子會議上,除了舉手支持之外,多餘的一個字也不說。另兩位班子的成員,鰲拜和蘇克薩哈,兩人一看索尼和遏必隆都躲了,心裡頓時發毛,要知道他們兩個以前可是生死仇敵啊。當年鰲拜在議正王公大臣會議上揮舞刀子,他的對手就是蘇克薩哈,這仇結得年頭太久了……看明白了吧?小順治只是鬱悶,卻一點也不傻,他故意將這兩個生死對頭拴在一個槽子上,能不引起亂子來嗎?

鰲拜和蘇克薩哈,都害怕因為自己的暴脾氣,在班子裡引發衝突,影響到班子的和諧與穩定。於是鰲拜就和蘇克薩哈商量說:“老哥,我現在越看你越不順眼,真想一刀宰了你……這樣下去可怎麼行啊,要不咱們想個辦法,解決一下吧。”

想個什麼辦法呢?聯姻吧,你把女兒給我兒子,我把丫頭送給你家小子,這一招,應該不會不管用吧?於是兩家聯姻,倆老頭坐在一起喝喜酒……多美,這樣多和諧。

喜酒喝了之後,亂子就來了。史書上說,就在小康熙13歲那一年,由鰲拜主持,將20年前多爾袞的正白旗從皇太極家的正藍旗裡那裡搶過去的地,再劃撥過來。這件事構成了鰲拜與蘇克薩哈徹底決裂的因由,鰲拜這樣做,實際上是有著充足理由的。一來他是皇太極家裡的老人,當年正藍旗的地被多爾袞搶走,現在正藍旗的兄弟們都眼巴巴地等著他主持公道呢,他要是不管這事,正藍旗的兄弟們不樂意不說,孝莊皇太后和康熙也不樂意……養條狗還知道看家呢,養了你鰲拜,就任由皇族被人欺負,你連個屁也不敢放?

可以料想的到,在鰲拜的案頭上,要求返還被多爾袞搶走土地的訴狀,鐵定是堆成了小山堆。而且上訪的人員,估計也少不了,這讓鰲拜能不考慮這事嗎?

在其位,謀其政。那就給正藍旗平反吧,鰲拜想。

沒承想,這一平反,樂子可就大了。正白旗的戶部尚書蘇納海、漢軍鑲白旗的直隸總督朱昌祚,以及漢軍鑲白旗的保定巡撫王登——這些人都屬於多爾袞當年冤案的受益者,藍旗被搶走了的地,都在他們家裡呢——三個人合夥跳起來,堅決反對鰲拜平反冤假錯案。說明白了,一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二是防止拔出蘿蔔帶出泥,萬一平反的政策一落實下來,自己遲早也是個吃不了兜著走。

鰲拜當時一瞧這哥兒仨,頓時就樂了,“這可倒好,找還找不到你們幾個呢,想當初多爾袞得勢的時候,你們把我們皇太極一家都給欺負成啥樣了……斬!”

史書上說,鰲拜公然“矯旨”,以藐視上命為由,將多爾袞時代的舊黨一併肅清。

“矯旨”又是個啥意思呢?意思是說,這不是康熙的意思……可康熙剛剛13歲,還沒有親政,鰲拜是有處置權的,這又怎麼說成“矯旨”了呢?

一定要說成“矯旨”。不說成“矯旨”,到時候康熙有什麼理由幹掉鰲拜?鰲拜就這樣入套了。

說到底,錯就錯在他對於康熙一家,太過於忠誠,但凡他有一點心眼,也不會淪為康熙掌上的玩物。但孝莊皇太后分明覺得這還不夠,還要再給鰲拜上點兒眼藥。……嘗託病不朝,要上親往問疾。上幸其笫,入其寢,御前侍衛和公託見其貌變色,乃急趨至榻前,揭席刃見。上笑曰:“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因即返駕。這一瓶眼藥,是後世的史學家們必須要引用的,以此來證明鰲拜這廝不是個東西。你看看他,皇帝去他家串門,這是給他多大的面子,可他都幹了些什麼呢?他居然在枕頭下面藏起一把刀來……鰲拜他想幹啥?砍了小康熙嗎?砍了之後呢?鰲拜自己當皇帝?他有這麼缺心眼嗎?坦白地說,鰲拜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缺心眼。早年多爾袞爭奪皇位,皇太極養了多少家將,雖然大家都憤憤不平,可沒見有誰公開站出來,都是在背後私下裡嘀咕……偏偏鰲拜跟著多爾袞較勁,結果差一點兒沒讓多爾袞宰了。但凡鰲拜有一點點心眼,也不至於出這種頭,站在人堆裡跟大家一塊嚷嚷多好?挑頭站出來,讓人家當首犯重點打擊,這真是何苦來著……孝莊太后正是瞧準了他這一點,才將鰲拜這可憐的老員工當做一道家庭作業,佈置給孫子來完成。史載:康熙小皇帝與其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秘密商議剷除鰲拜的計劃。

康熙說:“老奶奶,鰲爺爺玩得真痛快啊,什麼時候,輪到我也玩一玩呢?”

孝莊:“孩子,你想什麼時候玩,就什麼時候玩,這由你來決定。”

康熙:“可是我怕鰲爺爺不依。”

孝莊:“孩子,你聽說過獵人是怎麼訓練他們家裡的孩子的嗎?”

康熙:“……獵人……孩兒……不曉得。”

孝莊:“是這樣的,獵人是這樣一種人,他們敢在深山裡與最兇猛的老虎搏鬥,膽氣是一等一的驚人。可是,獵人在小的時候,也不過是小孩子,他們見了家裡養的獵犬都害怕,更不要說遇到老虎了。要想把一個連狗都害怕的孩子訓練成有膽氣的獵人,那是需要一整套的訓練技巧的。”康熙:“……啥技巧啊?”

孝莊:“很簡單,就是給孩子一把刀,讓他把家裡最兇猛、最忠心的狗宰了……”

康熙:“可是狗會咬他的呀。”

孝莊:“咬主人的狗,還叫狗嗎?”

康熙:“……也有道理……可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是獵人。”

孝莊:“錯了,你就是獵人,這世界上的每一個男人,都是獵人,他們必須要以大無畏的血勇膽氣,行走在險惡的人世間,他們要同數不清的強敵搏鬥。大人物就是因不斷戰勝強敵的人,才被稱為大人物的。如果你沒有敵人,那麼你已經失敗了,因為這意味著你不過是別人的獵物,只能任人宰割,絲毫也沒有還手之力。而大人物是主動尋找敵人、創造敵人並打敗敵人的人。但你如果想成為大人物,就必須像訓練獵人一樣,先從自己家裡的狗殺起,孩子,殺了這條狗,你就成熟了,就成為男人了,就有勇氣有信心挑戰你人生的任何難關了……去吧,孩子,殺了那條狗,殺了它!”康熙:“……狗……哪裡有狗?”

孝莊:“就是你鰲拜爺爺!”

康熙:“不是吧,鰲爺爺一直保護我,愛護我……”

孝莊:“正因為他太過於忠心,你才必須要殺了他,他的忠心已經構成了你人生成長的最大障礙,如果你不能夠衝破這層保護網,破繭而出,你就永遠也不可能成長為一個男人,充其量不過是像你父親那樣,只不過是皇家的一匹種馬,除了配種繁衍,別的用處,一概也沒有,我想你肯定不希望自己也這樣吧?”康熙:“……這個……好像也蠻好……”r> 孝莊:“殺了他!”

康熙:“老奶奶,你聽我說,咱們家不是講仁義嗎……”

孝莊:“殺了他,殺了那條狗,就是最大的仁義道德。”殺了他!”

……和祖奶奶孝莊商量過後,康熙回到宮裡,琢磨過來,琢磨過去,一想到鰲拜那粗胳膊粗腿,他的頭皮就發麻,有沒有個什麼好辦法呢?有了!他找來一堆少年子弟,每天讓他們在宮中練習摔跤。鰲拜進來看看康熙,被這夥小朋友群擁而上,將他放翻……開玩笑吧?鰲拜想,等到他的雙手雙腿都被捆綁起來,他才知道自己的麻煩大了。

《清史稿》上說:“……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其弟穆裡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學士吳格塞皆誅死。餘坐譴黜。其弟巴哈宿衛淳謹,卓布泰有軍功,免從坐。”一條忠心的老狗,就這樣被成長中的少年除掉了,從這一天開始,康熙再也不是一個小孩子了。他的人格已經形成,心理迅速成熟。而且這一事件,構築成了他此後的心理模式。他此後的一生,將是在找一條忠心的老狗並將之殺掉的過程中行走。


金山萬丈


問: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答:歷史上真實的鰲拜與小說、影視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相差甚遠,其本身無大戰功可表,不過是在豪格與多爾袞爭立時站對了隊伍,平空得居高位,後來被康熙擒殺,其實無辜,純屬誤殺。

很多人對鰲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俠小說《鹿鼎記》的影響。

《鹿鼎記》裡說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開國功臣,在大清朝入關過程中建下赫赫戰功,成為了順治帝臨終前指定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

其實,即使您翻遍翻爛清初各種史料,雖然可以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以及松錦會戰這些戰役中找得到鰲拜的身影,但很難說得出他到底建立過什麼戰功。

究其原因,入關之前的鰲拜只是軍中偏陴之將,只知拎著刀子跟隨著大軍沖沖殺殺,完全是龍套角色。

但鰲拜應該是很能砍的,因為,從未建過大功勞的他,在皇太極時代末期,居然混成了鑲黃旗護軍統領,這說明,他是多年媳婦熬成了婆,積無數小功終成大功。

鰲拜是個粗線條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黃牛一樣,認準了方向就不回頭。這也讓人覺得他就是個“忠心耿耿”好漢。

鰲拜跟著皇太極從小兵混到了鑲黃旗護軍統領,自然對皇太極感激不盡。

皇太極死,當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立,鰲拜一門心思認死理,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先是擁戴豪格,後來又擁戴福臨。結果福臨(順治帝)繼位了,即鰲拜飛黃騰達的機會就來了。

當然,多爾袞沒有倒臺前,鰲拜也很是吃過一些苦頭。但這些苦頭,在多爾袞死後,全部轉化成豐厚的政治回報,他因之成為了順治的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之時,鑑於多爾袞專權的惡例,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選擇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異姓大臣為輔政大臣。

這四個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無力視事;蘇克薩哈則是從多爾袞陣營投誠過來的,人望低,沒有什麼話語權;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是鰲拜的跟屁蟲。如此這一麼來,就凸現出了鰲拜的“權臣”形象。

但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有過不臣之心,更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類野心家,處心積慮、精心設置,布了一個局,讓眾多少年侍衛同時發難,把鰲拜捆成了個大粽子。

在《鹿鼎記》裡,“擒鰲拜”情節被寫得驚心動魄,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歷事三朝的鰲拜已年近古稀,體弱力衰,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被擒全過程乏善可陳。

康熙一開始給鰲拜定了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但是,根本查不出鰲拜任何篡弒的證據,只好悻悻然終免其死罪,宣佈禁錮終生。

年事已高的鰲拜不久被折磨死於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舊事,覺得鰲拜對自己的祖、父忠心耿耿,只因自己先入為主,將之設定為篡位弒主的假想敵,施辣手置之於死地,心生內疚,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可嘆的是,現在很多專家、很多吹捧康熙的書籍,為了突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光輝形象,在對康熙的平生功績進行彙總時,總是不忘提擒鰲拜事,將之與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等大事件相提並論。

要我說,擒鰲拜事其實是康熙辦的第一大丑事,非但不能為他貼金,反而讓他丟份。


覃仕勇說史

話得這麼說,康熙除掉鰲拜有兩層意思,一是鰲拜本身耿直不懂權謀,在處理部分事宜上面確實沒有顧及到康熙的想法,都知道康熙是年少稱帝的,但是他卻也是沒經過叛逆期就直接當皇帝的,康熙年少時有些想法畢竟不切實際,這些時候如果他有爹來管教康熙自然不會說什麼,但是這個人換成鰲拜來代勞的話那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康熙很小的時候就看不起吳三桂,很想弄死他,但是鰲拜卻從大局出發表示反對。於是,康熙就覺得這是鰲拜擅權,滿滿不痛快!

類似的這些事做多了就讓康熙在叛逆時期積累下來的思想就是想要弄死鰲拜,然後他就真的弄死鰲拜了!比如孝莊皇太后就明確表示弄死鰲拜太可惜了!這也側面證明了鰲拜在當時確實不算很過分。只是這個後爹奴才太不好當了!康熙當時確實幹了很多不合時宜的事,比如,削蕃引發大戰,都可以視為失敗的行政舉措!

其次,殺鰲拜也是康熙對朝臣的一種親政宣言!康熙殺鰲拜以前,只是皇帝卻不親政,小事由鰲拜裁決,大事由鰲拜上奏孝莊裁決。康熙殺掉鰲拜後這兩件事便歸於一件事,大小全歸自己裁決!殺鰲拜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


優己


很多影視作品都將鰲拜塑造成一個大奸臣,他不但功高蓋主,且目無法紀,既藐視皇權又想取而代之。


但歷史上的鰲拜,雖然不一定是個極好的臣子,但也絕對算不上奸臣,當然更算不上清王朝的叛徒。

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且毫無二心,影視作品中杜撰了鰲拜想要當皇帝的情節,這一盆髒水真是潑的毫無理由與證據。影視作品為了情節需要本來就有虛構的成分,但將影視作品中的鰲拜,當成真實歷史中的鰲拜,那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的真實的鰲拜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鰲拜是滿清貴族之後,出生名門,很早就與皇太極並肩作戰,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在征戰時期鰲拜與皇太極結下了深厚的主僕情誼,鰲拜對皇太極忠心不二。

清朝早年並沒有立皇太子的傳統,皇太極死後,偌大的江山由誰繼承,這成了一個大問題。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才沒有父死子繼這一傳統,皇太極死了,多爾袞也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多爾袞勢力極強,無論是在軍方還是政界都有一批人支持他當皇帝。鰲拜卻沒有被多爾袞的權勢嚇住,他堅定的站在皇太極長子豪格這一邊。多爾袞要當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邊都有人支持,兩邊的人僵持不下,最後各退一步。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不是長子豪格繼承,而是由九子福臨繼承。多爾袞答應由福臨繼位可能有福臨母親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看福臨年幼,比較好控制。

多爾袞攝政期間一手遮天,但是鰲拜還是沒有向多爾袞屈服,他堅定的站在順治帝一邊。多爾袞變著法的整鰲拜,有功不賞是常事,無過而罰也不少見。但無論多爾袞怎麼對鰲拜,鰲拜還是對順治帝忠心不二。順治帝親政後,對忠心的鰲拜極為看中,所以在死前任命鰲拜為顧命大臣。

康熙繼位,鰲拜依舊忠心,但是此時的鰲拜卻有些自大,他太小看康熙的能力,也過於誇大自己的力量,最終他觸犯到了康熙的底線,被康熙除掉。

熱門推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d400078e9331451184\

蜜蠟講堂

為什麼要除掉鰲拜,主要還是因為他威脅到了皇權的安全。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

早年鰲拜是皇太極的心腹大將,曾經跟隨皇太極參加了對明軍的作戰,並在清軍入關以後討伐起義的農民軍,因此立下了赫赫戰功。

鰲拜不僅是一員猛將,而且對皇太極也是忠心耿耿。

崇德八年的時候,皇太極病死,滿洲親貴各自擁立皇太極之子豪格以及多爾袞為皇帝,此時的鰲拜官拜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成為雙方爭取的重要人物之一。

但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後來在會議討論繼承人選的時候。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多爾袞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多次待機鰲拜,但鰲拜仍然沒有投靠多爾袞。等到後來順治親政之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順治臨死的時候將鰲拜列為輔政大臣之一的主要原因。

順治死後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但由於這四位輔政大臣相互之間都有矛盾,因此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

康熙即位之後,鰲拜開始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相互爭鬥,而且由於其資格老,軍功顯要,因此常常目中無人,擅權自重,開始走上權臣的道路。比如:

1、因為費揚古之子倭赫不尊敬自己,就以倭赫等人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將其處死。

費揚古對鰲拜痛恨不已,鰲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將他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併處死,家產籍沒。使費揚古一門慘遭家破人亡之禍。

2、蓄意製造了一起黃、白旗互換圈地的事件。

並以蘇納海“藐視上命”、撥地遲誤,朱昌祚、王登聯“紛更妄奏”的罪名,假傳聖旨處死了這三個敢於違拗自己換地要求的官員。然後,鰲拜強行換地。

3、藐視已經親政的康熙皇帝,不願意將手中的權利交還給康熙皇帝。

蘇克薩哈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的時候,鰲拜因為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為此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

康熙同樣深知蘇克薩哈並不該殺,雖然自己已經親政,卻仍然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鰲拜氣勢洶洶,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

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同時,此時的四位輔政大臣只剩下沒什麼存在感的遏必隆,鰲拜手中的權利已經完全失去了制約,這讓康熙感到自己手中的皇權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被迫下決心抓捕鰲拜。

然後康熙用計擒朱鰲拜,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

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

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

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於康熙八年(1669)。


有書博物館

康熙與鰲拜之爭,本質上是君權與相權之爭。雖然清朝已無宰相之名,但鰲拜的輔政大臣之實與宰相無異。

順治去世前,任命了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治理朝政。隨著索尼的去世,蘇克沙哈被處死,遏必隆又見風使舵,一心自保。鰲拜在朝中獨攬大權,他圈佔土地、收買人心、任用親屬,形成一人獨大的氣候。

康熙成年後,與鰲拜的矛盾急劇擴大,一方面鰲拜想繼續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康熙急於親政。此時靜觀其變的孝莊太后,本意上想讓康熙先穩住,只要從時間上熬死鰲拜就可以了,因為康熙才十幾歲,可鰲拜年紀不小了,按古人壽命來算,不會活太長。最主要是因為康熙年幼,朝中根基尚淺,一旦矛盾激化,對清初政治影響極壞。


此外,鰲拜雖然橫行朝廷,但並不敢有篡位的念頭。清朝八旗制度影響深遠,雖然在皇太極手中為了突出皇權,廢除了幾大貝勒平等議事的制度,但各旗的勢力依然不可忽視,讓誰當皇帝,是經過平衡各方勢力的結果。清初多爾袞權傾天下,遠勝於鰲拜,尚且不敢廢帝自立。以鰲拜的勢力,他是不敢有此念頭的。


但康熙皇帝不是普通的兒皇帝,雖然年紀不大,但權力慾極強,他等不了鰲拜老死,最終通過一系列手段,置鰲拜於死地。


華哥雜談

鰲拜作為“滿洲第一勇士”,他的一生的確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皇太極去世之後,鰲拜堅決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福臨與多爾袞的皇位之爭,使得鰲拜非常受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的信任。

現在很多小說影視劇,尤其是金庸的《鹿鼎記》和電視劇《康熙王朝》把鰲拜塑造成了一個專權的角色,好像曾經想把福臨取而代之,這其實是為了增加戲劇衝突故意如此的。但是,真實的歷史卻是,鰲拜是因為跟康熙皇帝的理念不同,尤其是跟當時的大趨勢不同。

我們知道,鰲拜曾經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被稱為巴圖魯,也就是英雄的意思。所以,在鰲拜的心目中,滿洲人地位是最高的,所謂“首崇滿洲”。可是,到了康熙時期,天下已經逐漸太平,治理天下靠的是文化,尤其是漢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漢族人士的認同,所以,這是第一個鰲拜不識時務的例子。

第二個,鰲拜不接受先進的文化。最有名的可能就是湯若望案件。清朝初年,基督教傳教士湯若望曾經在欽天監做官,他所制定的歷法《時憲曆》(源自歐洲的《格里高利曆》)要比中國之前的《回回曆》準確得多。可是,鰲拜等人卻對傳教士沒有絲毫好感。當時欽天監的一個名叫楊光先的人就攻擊湯若望,說湯若望制定的歷法之算了之後的二百年,這是說我大清只有200年的氣運麼?因此,要求將湯若望凌遲處死。

多虧了後來湯若望的學生南懷仁在一次與楊光先等人比試預測日食的過程中,算對了日食的時間,所以才為西洋曆法證了名。可是,鰲拜等人依舊要廢除西洋曆法,由此導致了很多人的不滿。

最後,導火索則是八旗的矛盾。鰲拜曾經提出,駐守北京的八旗要更換各自的土地。其實,鰲拜這個也是好意。因為在多爾袞當政時期,多爾袞擅自將好的土地分給了自己所管轄的正白旗,所以鰲拜就要求按照八旗的順序依次分好的土地。可是,當時八旗的格局已經形成,鰲拜的這一提議會讓大部分喪失利益的八旗軍感到不滿,因此,很多人都恨鰲拜。所以,最後康熙才不得不剷除鰲拜。


兮兮說事兒

對於這樣的事,歷史上總是有些說法不清,也會引發種種猜測。鰲拜是大清的重臣。對大清也是忠心耿耿。戰功赫赫。從本意上講,鰲拜不應該反大秦。那麼康熙為什麼要除掉鰲拜呢?

書上說是鰲拜欺君罔上。有謀逆之心。當然,這些蓋棺定論,只能出自勝利者之手,在這裡,我們先不去探討是否有謀逆之心,我們可以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在一個企業裡,一個群體裡,或者是一幫同學裡。凡是特別有本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脾氣。都有桀驁不馴的性格。凡事都想插手。說他們自以為是也好。說他們飛橫跋扈也罷。反正那些特別有本事的人凡事都想參與,都想展示自己,都想自己說了算。我想,這點大家都會深有感觸吧。由此我們就可以聯想到鰲拜對於國家的做法。作為一個能臣,他肯定也會獨攬朝綱。凡事都想自己說了算。特別是玄燁八歲繼位的時候,作為一個兒皇帝,是根本不能主持政事的。鰲拜更會大權獨攬,餵我獨尊。他這樣做實際上未必就是反大清。但在康熙皇帝看來,不聽自己的節制。就是有悖於朝廷和國家,康熙當然不會容忍這個,當然要除掉他。

所以在我看來,鰲拜未必是反大清,而是自持勞苦功高,有些狂妄過頭。因此被殺,其實在歷史上,類似後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多爾袞,死後墳墓被掘。和珅大權獨攬,被嘉慶所殺。恭親王奕欣,自己覺得扳倒八大臣。有恩於慈禧,就沒把慈禧放在眼裡,結果也被貶。宋朝的岳飛,自己覺得抗擊金兵無人可敵。不顧及皇帝趙構的感受。提出請二帝還朝,結果被殺。前面所說的這些人,其實都是能人,也正是因為能人,他們才沒有把別人放在眼裡,才有驕傲的資本。所以,從他的身上,我們也應該吸取為人處事的教訓。那就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