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尼”形势大好,市场格局将如何变化?

对于替尼类药物,很早就有人对其“不看好”,也有许多人认为此类药物的扎堆研发是“科研浪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截止目前,替尼类的上市药物几十个,NDA十几个,临床III期二十几个。

它的上市,开启了替尼类药物大规模发展的浪潮,随后,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达沙替尼、舒尼替尼等纷纷上市,成为了替尼类药物品种坚实的基石。

“替尼”形势大好,市场格局将如何变化?

这就说明,替尼类药物虽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无法取代。但这样一种药物,在我国的处境却十分“尴尬”。

1/

国产替尼类药物市场受阻

由于我国部分抗癌药物临床实验研究起步较晚于欧美地区,主要抗癌药物多依赖进口,多数受到国外药物的垄断影响。

如此尴尬的局面,让国产替尼类药物无路可走。

2/

政策利好,替尼类药物“找到光明”

对于此现象,国家高层已经注意到,并出了详细的规定。

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鼓励发展仿制药,并给予了诸多政策支持。

明确表示: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在说明书、标签中予以标注,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便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选择使用。

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药事管理,制定鼓励使用仿制药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临床用药的监管力度。

(2)医保支付,一视同仁

要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激励作用。加快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

对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不得按商品名或生产厂家进行限定,要及时更新医保信息系统,确保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同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通过医保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仿制药。

与此同时,2017年全球前10大抗肿瘤药都是靶向抗癌药,其中4种为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6种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2017年合计销售额共522.72亿美元,占2017年全球抗肿瘤处方药市场份额约52.1%。

在新一轮药品价格谈判结果中,抗肿瘤免疫类药物有16个品种,22个品规,在平均降幅为52.99%,最高降幅药物是赫赛汀,达64.80%。抗肿瘤蛋白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索拉非尼、拉帕替尼、阿帕替尼4个药物平均降幅为44.83%。

结语

然而,替尼类扎堆研发同样存在隐忧。这类药物具有市场份额集中度高的特点,形成了优势企业垄断高端品种的格局。因此,要想从那么多替尼类药物中脱颖而出,还需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