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姜維最後為何不堪一擊?是看錯人了嗎?

小褝仙

姜維最終沒能完成北伐大業,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盡心盡忠,而是客觀條件受到了制約,從姜維的表現來看,諸葛亮沒有看錯人。

一、諸葛亮確實視姜維為自己的軍事接班人

姜維初次見到諸葛亮時是27歲,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初次見到劉備也正好是這個年齡。

諸葛亮跟姜維交談後大為驚異,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在寫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對姜維作了專門評價:“姜伯約此人忠於職守,勤於理事,思慮周密,這些都是他的長處,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稱涼州一帶的一流人才。”

永南是李邵,曾擔任諸葛亮的丞相西曹掾,季常即馬謖的大哥馬良,他們都是蜀漢的一流人才,但在諸葛亮眼中姜維比他們都強,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任命姜維為丞相府倉曹掾,主管府庫倉房等,但很快便升其為奉義將軍,並奏請後主,封姜維為當陽亭侯。

奉義將軍屬於高級將領,品秩與九卿相當,又封侯爵,一向用人講求法度的諸葛亮在姜維身上一再破例。還不止於此,諸葛亮不久便派姜維回了成都,對於他的工作諸葛亮也進行了細心安排,他再次給張裔、蔣琬寫信:“可以把虎步監的兵士五、六千人交給他帶領,姜伯約很有軍事才幹,他膽略過人,又深通兵法,心存漢室,才能超過眾人,等他全面掌握了軍事本領後,就讓他進宮朝見主上。”

從以上這些安排來看,諸葛亮的確視姜維為自己的軍事接班人,在諸葛亮的安排裡,未來蜀漢軍政權力分開,蔣琬等人總負責,但傾向於行政,而姜維負責軍事。

二、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受到很多限制,才能無法發揮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也開始了北伐,但與諸葛亮每次興兵都幾乎傾盡蜀國的全部兵力而出相比,姜維的北伐規模往往小得多。諸葛亮北伐通常在10萬人上下,這是因為要長途作戰,對手是曹魏這樣強大的敵人,總兵力至少要與對方不差上下才有取勝的可能,而姜維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1萬人左右,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國的力量,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維做不到。蔣琬在世時情況還好些,到姜維與費禕共同輔政後,情況就越來越差。姜維認為自己熟悉隴右的情況,又能策動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側翼發起進攻將其一舉奪下相當有把握,但費禕對此並不支持。

費禕當然他也不能公開反對北伐,因為這是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國策,於是就在暗地裡做手腳,利用職權阻撓姜維調兵,姜維能調動的人馬十分有限。

費禕還對姜維說:“咱們這些人比丞相差遠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等?咱們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至於統一天下的功業,乾脆等待日後出現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著僥倖決戰而一舉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啊!”

面對不思進取的費禕姜維也很無奈,但這些話費禕並不敢公開地講,他還得做出北伐的樣子,先進駐漢中,後又移住梓潼郡的漢壽縣,梓潼郡是蜀漢在北部增設的一個郡,下轄梓潼、漢壽、白水、涪城、漢德等5個縣,漢中如果是蜀漢北部第一道防線,梓潼就是第二道,費禕在這裡開府治事,朝中所有大事都要先徵求他的意見才能施行。

三、荊襄派在蜀漢政壇逐漸淡出,姜維孤掌難鳴

費禕死後姜維負責全國的軍事,不久又正式繼任大將軍一職,按理說他可以全力北伐了,但也正是因為蔣琬、費禕、楊儀等荊襄派人士紛紛退出,姜維的權力基礎也並不穩固。

儘管如此,姜維仍竭盡所能繼續完成諸葛亮的遺志,以往有姜維“九伐中原”的說法,認為姜維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嚴格說起來,姜維主持下對曹魏方面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不止9次,共有11次之多:

第一次,蜀漢延熙元年(238)姜維和蔣琬兵出隴右,在南安郡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蜀漢延熙七年(244)曹爽徵漢中,姜維和費禕出兵興勢,與王平一起大敗曹爽,這個之前已經講過。
第三次,蜀漢延熙十年(247)姜維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於洮西。
第四次,蜀漢延熙十二年(249)姜維再出隴西,以廖化為先鋒,與曹魏多名將領在隴西展開會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蜀漢延熙十三年(250)姜維以羌人和胡人為輔助,與魏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打成平手。
第六次,蜀漢延熙十六年(253)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姜維出兵隴西的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蜀漢延熙十八年(255)姜維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將王經,後魏將陳泰派兵前來解圍。
第九次,蜀漢延熙十九年(256)姜維再次出兵隴西,蜀將胡濟進兵遲緩,蜀軍被魏將鄧艾擊破於段谷。
第十次,蜀漢延熙二十年(257)曹魏發生諸葛誕之叛,姜維趁機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至次年蜀兵撤退。

第十一次,蜀漢景耀五年(262)姜維出兵與魏將鄧艾戰於侯和,蜀軍為鄧艾所破,撤往沓中。

這11次北伐有勝有敗,具體戰績是:大勝2次,小勝3次,相拒不克4次,小敗1次,大敗1次。僅從戰績看似乎勝多敗少,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因為曹魏在西線戰場向來堅持防禦作戰的原則,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看中的是大局,這個辦法雖然使魏軍打了更多的敗仗,但卻以較小的代價維持住了西線戰場的總體格局,盤點下來,蜀漢並沒有取得太多的實質性進展。

而蜀漢頻繁用兵,極大地消耗了財力和國力,最後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種反對用兵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姜維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

四、蜀漢後期宦官逐漸掌權,姜維淡出核心權力

蜀漢內部的情況也越來越讓姜維煩心,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去世後陳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書令,成為處理內政的主要負責人,他對姜維北伐還是比較支持的,但相對於蔣琬、費禕和董允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結交宦官。

蜀漢後期宦官逐漸得勢,代表人物是黃皓,他善於阿諛獻媚,處心積慮地一心往上爬,被後主劉禪所寵信。董允擔任尚書令時還能約束黃皓,董允經常勸諫劉禪遠離黃皓,對黃皓也常常加以責備,黃皓畏懼董允,尚不敢過分胡來,到董允死時黃皓也只擔任了黃門丞,算是宦官中的中級職務。

董允死後黃皓失去了約束,陳祗作為董允的繼任者,不僅不能抑制黃皓,還有意跟他結交,黃皓很快升至中常侍,又兼任奉車都尉,成為內朝首領,他的手越伸越長,開始干預朝政。

蜀漢景耀元年(258年)陳祗病逝,黃皓進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打擊那些不肯順從自己的人。後主的弟弟劉永一向看不慣黃皓,黃皓不斷在後主面前詆譭劉永,後主對劉永逐漸疏遠,以致於劉永竟有10多年不能見到後主。劉永尚且如此,其他不順從黃皓的人會落到什麼結果,可想而知。

黃皓還插手軍隊,永安都督閻宇巴結討好黃皓,黃皓提拔他當上了右將軍,用以牽制姜維。

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奏請後主劉禪要將黃皓處死,但劉禪不同意,對姜維說黃皓只不過是個小人物,不必太在意。劉禪還讓黃皓去向姜維謝罪,當然這只是裝裝樣子罷了。

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上面又有後主的庇護,不僅感到憂慮,甚至有些恐懼,他奏請後主,自己願常駐沓中,該地是一個位於岷山、迭山中的小型盆地,在隴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遙遠。

不用兵時姜維就在沓中屯田種麥,很長時間都不敢再回成都。

五、姜維在艱難的環境裡仍然奮發圖強

曹魏景元四年(263)8月,在司馬昭主持下魏軍分3路向蜀漢發起了總攻,一路由徵西將軍鄧艾指揮,從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從祁山方向進攻武街的蜀軍,目的是斷絕姜維的退路,一路由鎮西將軍鍾會指揮分別從斜谷和駱谷進攻漢中。

9月,鄧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頎等部攻打姜維的沓中大營,同時指揮隴西郡太守牽弘在一旁進行牽制,又讓金城郡太守楊頎進攻甘松,多路出擊,令姜維四處招架。

鍾會率領的一路大軍從秦嶺棧道進兵,包圍了漢中地區的漢城、樂城等要點,姜維看到漢中情況危急,於是指揮眾軍拼死回援,鄧艾命王頎率部緊追。正在這時傳來消息,鍾會已將漢中佔領,姜維只得率張翼、廖化等各軍集結於劍閣。

10月,鍾會由漢中揮師南下,到達劍閣。劍閣是蜀漢北部的重要防線,劍閣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將無險可守,但劍閣地勢險要,加上姜維的周密佈防,鍾會一時無法得手。

這時鄧艾卻出奇不意地冒險從陰平道進軍,率一支人馬從山中繞道來到劍閣背後的江油關,守關的蜀軍不戰而降,後主劉禪驚慌之下聽從多數大臣的建議投降了魏軍。

正在劍閣與鍾會對峙的姜維聞訊驚愕不已,此時益州各郡縣都收到了劉禪罷兵投降的詔書,劉禪還專門派人到劍閣,要求蜀軍“投戈放甲”,蜀軍將士聽到後都無比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

但姜維無奈,只得投降鍾會。鍾會見到姜維,故意問他:“你為何來得這麼晚呀?”姜維眼裡含著淚水,但一臉正色:“今天能來,已經算早的了!”鍾會對姜維肅然起敬,不敢再輕慢,他讓姜維仍統率蜀軍原來的人馬。

鍾會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覺得姜維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刻意拉攏。

鍾會不僅把姜維等人的將軍印信還給他們,還處處厚待姜維,出門同乘一輛車、進門共坐一張席,鍾會對他的長史杜預說:“姜伯約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遜色,諸葛誕、夏侯玄都比不了他。”

後來鍾會誣告鄧艾謀反,鄧艾被朝廷的檻車押走,鍾會於是帶著姜維等人到達成都。姜維看到鍾會有謀反之心,就試探道:“聽說您從淮南帶兵以來,算無遺策,司馬氏有今天的權勢,都是您的功勞。現在平定了蜀國,威德振世,連老百姓都知道您的功勞很大,但主上也因此會忌憚,怎能平平安安地過一世?當初韓信不肯背叛漢室,最終還是被猜忌而死,漢高祖劉邦是昏君嗎?不是,這是利害關係所造成的。現在您已立下奇功,何不效法當年的范蠡棄官而去,以保全身而退?”

鍾會不同意姜維的看法:“你說得太遠了,我不能棄官而去,而且從現在的局勢看,或許還沒有到這一步。”姜維於是說:“剛才說的那些不是全部,剩下該怎麼做其實您都清楚,不需要我再多說什麼。”二人的心裡達成了某種默契。

姜維的打算是鼓動鍾會謀反,讓魏軍將領們展開內鬥,之後再借機殺了鍾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姜維還給後主劉禪寫了密信,信中說:“願陛下再忍受幾天屈辱,臣要讓社稷危而復安,讓日月幽而復明!”

曹魏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鍾會在成都自稱益州牧,公開與曹魏決裂,鍾會準備給姜維5萬人馬,讓他作為前鋒去與曹魏交戰,但在成都的魏軍將士大部分都不肯聽從鍾會的指揮,反攻鍾會,鍾會被殺。姜維復國的願望未能實現,與妻子、兒女一起都死在亂軍之中。


南門太守

1.諸葛亮生前選定的接班人是蔣琬(據《三國志》),另一說劉禪派人問諸葛亮接班人的問題,諸葛亮說是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再之後諸葛亮就沒有回答了。

所以,沒有史料證明諸葛亮選了姜維做接班人。

諸葛亮於武功病篤,後主遣福省侍,遂因諮以國家大計。福往具宣聖旨,聽亮所言,至別去數日,忽馳思未盡其意,遂卻騎馳還見亮。亮語福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雖彌日有所不盡,更來一決耳。君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公,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復問其次,亮不答。福還,奉使稱旨。(《益部耆舊雜記》)

2.諸葛亮很看重姜維,姜維投降後立馬封侯,諸葛亮親自寫信給蔣琬,讓姜維練兵,可以覲見劉禪,這是把他當成軍事將領來栽培的。

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三國志》)

3.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一直升官,最後至大將軍,行尚書事,算是蜀國中央核心權力官員之一。

4.姜維在世期間,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但是勞而無功,原因不在於姜維沒有能力,而是客觀因素對他的制約太大了,一如岳飛,勇猛無比,但是最後以悲劇告終,不是岳飛之罪,而是客觀因素使然。

(1)姜維很晚才進入蜀國權力中心,一直受到制約。

諸葛亮死後,蔣琬接班,蔣琬之後,費禕接班,再之後是董允,其後蜀國朝政大權落在陳袛和黃皓手裡。

①蔣琬234年接班,244年病逝。他掌權期間,雖然不反對北伐,但是改變了諸葛亮北伐的路線,令姜維偏師西進,但是成效不大,此後讓姜維任涼州刺史,出軍西北。

在其期間,姜維第一次北伐,與魏軍相持,最後撤退。此次北伐不算成功,但是也不算是大敗。

②費禕244年接班,253年被刺殺,掌權期間,反對北伐,鉗制姜維,這是姜維非常不如意的九年,每次出兵,費禕給姜維士兵不過萬人,親自跟他說,丞相都北伐無功,何況你我呢?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三國志》)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三國志》引《漢晉春秋》)

在其期間,姜維進行了第2-6此北伐,由於一直被費禕鉗制,所以北伐結果可想而知了。

③費禕死後,姜維主管內外軍事,此時方有大權,256年拜大將軍,而姜維此時已經多少歲了呢?

54歲了。

所謂英雄遲暮,真的是很悲壯的一件事情,然而姜維名義上執掌軍事,在朝廷大事上仍然不是第一人,陳袛比他更受劉禪信任,不過陳袛還是支持姜維北伐的。

不過,由於蜀國後期,連年征戰,許多人不再支持北伐,特別是本地士族勢力,極力反對,姜維只有軍權,並不能暢行無阻。

在其期間,姜維進行了第7-10次北伐,無功而返。

④蜀國最後的時期,黃皓專權,和姜維不和,姜維北伐也得不到其他勢力的支持,畏懼權力爭鬥,只好藉口屯田,外出避禍。

在其期間,姜維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黃皓進讒劉禪,讓閻宇代替姜維,姜維則上書劉禪,要求誅殺黃皓,劉禪不同意也不理會,姜維畏懼權禍,只得外出屯田避禍。

所以,縱觀姜維的人生,大部分時間只有軍權,而且受到嚴重的制約,只有兩三年的時間比較自由一些,但是又被一些大臣發對北伐,縱然有心殺賊,卻無力迴天,非他之罪也。

(2)蜀國實力一直比魏國差得很多,特別是諸葛亮死後,以守為主,難以抗衡魏國。

兩國交戰,決定性因素更取決於本國的綜合實力,政治經濟軍事等實力,從這一點上說蜀國比魏國低了幾個量級。

諸葛亮在位期間,政權軍權一把抓,五次北伐,都不能說是大勝,何況姜維,只有一些軍權,更加難以取得戰果。

(3)姜維是以魏國降將的身份入蜀的,既不是元老,也不是本地勢力,地位非常尷尬,沒有哪一方勢力把他看成是自己人,這導致姜維無論在朝廷上,還是軍隊中不能獲得太大的人心和軍心。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戰死前說,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把奸佞小人黃皓與姜維並列,可見這父子倆非常不喜歡姜維,連諸葛亮的後代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資治通鑑》)

(4)蜀國中後期,由於連年戰爭,人心厭戰,官僚階層也以保守求穩為主。由於物資缺乏,軍心不穩,反對之聲不絕於耳,所以姜維北伐,是非常艱難的。

所以,姜維北伐,雖然總體上說並不成功,然而,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姜維仍然沒有傷亡太重的敗績,反映出姜維的軍事能力還是非常高的,而且姜維對蜀漢赤膽忠心,劉禪投降之後,姜維仍然抱著最後的希望,意圖復蜀,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看起來很傻,但是卻值得敬佩,因為他忠於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理想燃燒到死亡,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很重視姜維,他沒有看錯人。

維教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華陽國志》)

師明禮

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繼承人,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實際上諸葛亮只是認為姜維很有才幹,是個好苗子,進行了培養而已。諸葛亮精心選的繼承人是蔣琬。

蔣琬畫像

蔣琬是荊州零陵人,可以說天然就屬於諸葛亮的荊州外來集團,雖然諸葛亮也提拔了很多益州土著官員,但他深知益州人更在乎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對用益州的人力物力支撐北伐積極性不高,甚至還有不少牴觸情緒,所以諸葛亮選繼承人只能從荊州集團裡面選。

蔣琬卓有才幹,被諸葛亮稱為社稷之器。他擔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每次征伐,蔣琬常籌集糧食,組織運輸,補充兵源。諸葛亮常說:“蔣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寬和,應該與我一起復興漢室。”諸葛亮於是密表劉禪:“臣如果出了什麼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也就是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諸葛亮死後,劉禪按照其遺願,讓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四年後受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

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姜維統領五六千虎步軍。後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實際上就是給不懂軍事的蔣琬找一個軍事上的助手。

蔣琬最大的缺點是身體不好(和諸葛亮一樣),所以很早就去世了,繼承蔣琬的費禕雖然也是荊州人,但少年時代就入蜀定居,感情上傾向益州派,不認同北伐戰略,開始打壓姜維。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領的軍隊不超過萬人。

姜維畫像

不過亂世軍功最重,姜維雖然沒有什麼大功勞,也有一些小勝利,加上原來諸葛亮留下的元老重將相繼凋零,姜維逐漸成為武將之首,並取得了與費禕共同執政的權力,“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

所以費禕死後,姜維順理成章成為蜀漢大臣之首,這時候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快二十年了。

後世普遍認為姜維是諸葛亮的繼承人 主要還是因為其積極北伐的作為,和忠於蜀漢的品格。

至於說姜維不堪一擊,未免貶低過甚。蜀漢北伐本來就是以弱擊強,姜維與曹魏互有勝敗,已經足見其指揮水平。而且能夠擊敗其的鄧艾,本來就是三國時期超一流名將,可與陸遜比肩,不能因此就否定姜維的才能和諸葛亮的眼光。


海軍史研究會員

公元263年,劉禪發佈誥令,命令守在劍門關的姜維投降,姜維氣的拔劍砍石。關未失,城未破,將未亡,但是劉禪投降了,這就是姜維的無奈。諸葛亮挑選姜維作為接班人看錯人了嗎?沒有,作為蜀漢的守護者、復興漢室的急先鋒,姜維完全合格

諸葛亮為什麼要選姜維作為接班人呢?應該說諸葛亮的眼光是非常準的。姜維,人稱小諸葛。他是諸葛亮死後蜀國最傑出的軍事家。當初諸葛亮在收姜維後對他有一番考評,結果是蜀中諸人無人能敵: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這句話裡的永南指的是李邵,丞相府西曹掾,死於諸葛亮南征孟達時期。季常指的是馬良,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外交使者。死於夷陵之戰。李邵和馬良都是前期諸葛亮很看中的人才,但是諸葛亮在考核姜維的才能後認為,姜維比李邵和馬良都要厲害

我們再來看看魏國人是怎麼看待姜維的,畢竟王婆賣瓜,有自賣自誇的嫌疑。魏國杜預曾經這樣稱讚姜維: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這句話裡的公休指的是諸葛誕太初指的是夏侯玄。此二人是著名的魏國四聰組成人員,四聰另外兩人是鄧颺和田疇。

由此可見,不管是蜀國還是魏國,姜維的個人能力是不容質疑的。那麼姜維為什麼沒有實現伐魏成功,復興漢室的願望呢?其實這跟政治有關係。軍事和政治向來都是一體的

在諸葛亮主政時期,軍政一體化,全民皆兵。諸葛亮既掌政,又掌兵。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卻行使著皇帝的權利。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

諸葛亮死後,蔣琬繼任。這時攻伐魏國的大方針開始有變化。諸葛亮時期,攻伐魏國的戰略是攻祁山,出隴右,然後進兵關中(雍州)。蔣琬繼任後開始有所調整,開始蔣琬考慮的是由水路進攻,經漢水直達上庸。後來經過費禕和姜維的勸阻,更改為佔領隴西,切斷雍州和涼州的聯繫,然後以涼州為根據地,進攻雍州。

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

於是蔣琬入住漢中,以姜維為涼州刺史,率領蜀軍進攻隴西諸地。這時蔣琬和姜維兩人的配合還算默契,有進取關中的打算。

可惜的是蔣琬很快病逝了,費禕接任。姜維是衛將軍,費禕是大將軍,兩人共同錄尚書事。這時兩人在是否繼續伐魏的問題上產生了歧義。

費禕認為以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出漢中,攻取魏國一寸土地,你姜維就更不行了。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防守

,能防住魏國的進攻就算有功了: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這其實是一個信號,說明蜀國自皇帝到大臣都開始以防守為中心,不再遵循諸葛亮以往的政策,以攻為守。但是姜維不這麼認為,姜維認為自己從小就生長於涼州,對於涼州的羌、胡等少數民族非常的熟悉,可以以羌胡為援,斷了隴西和隴右的聯繫,將涼州納入蜀國國土,然後伺機進取關中。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費禕為了制裁姜維,每次給姜維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這就造成了姜維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不能有大的作為。

四年之後,費禕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魏國開打。公元253年圍南安,雍州刺史陳泰前來救援,姜維糧盡而撤。

公元254年,姜維出隴西,經狄道圍攻襄武,斬魏將徐質,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走當地居民數萬。

公元255年,姜維率軍攻佔狄道,大破魏軍雍州刺史王經。後魏國徵西將軍陳泰前來結尾,姜維撤軍。

公元256年,姜維和蜀國鎮西將軍胡濟約定會師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魏國將領鄧艾擊敗,死傷甚多。

後來,姜維又於公元257年、258年、262年數次攻佔隴西,有勝有敗。

費禕死後,董允即位,董允只幹了兩年就去世了。接著侍中陳祗接班,從此時起蜀國的政局開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祗勾結黃皓把持朝政,詆譭在外作戰的姜維

維本羈旅託國,累年攻戰,功績不立,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不復還成都。

黃皓以姜維數年征戰,寸功未見,損兵折將,虛耗國庫為由請求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位,姜維則要求劉禪清除身邊小人,處死黃皓。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死黃皓,也沒有罷免姜維,而是讓姜維留在沓中種麥,不要再回成都了。

於是,蜀中防守態勢發生了大變局,姜維滯留沓中,既不在漢中也不再成都,漢中兵力空虛,給了魏國可乘之機。

公元263年,司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計,以鄧艾和諸葛緒各領三萬人,分為左右兩軍圍剿姜維,將姜維堵在沓中。以鍾會為右路軍,領兵十萬人作為主力攻取漢中,進而威脅成都。

在鍾會聚兵於長安時,姜維就給劉禪寫信,請求劉禪儘早調廖化、張翼、董厥前往漢中防守,但是黃皓進讒言說魏軍不會這麼快到來。於是等到廖化、張翼、董厥率軍來到漢中,鍾會早已經經子午古道、駱穀道、斜谷道進入關中,關中失守

姜維知道關中失守的消息後,率軍擺脫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糾纏,千里奔襲來到劍門關防守,終於在鍾會之前趕到,守住了劍門關。鍾會率領八萬人日夜攻擊也沒有攻破劍門關,時間一長,糧草不濟,鍾會考慮撤軍。

這時鄧艾率軍由景谷道的小路偷渡陰平,山中道路崎嶇,又有懸崖峭壁。為了偷渡陰平成功,鄧艾親自身披毛氈滾下山坡,士兵們大受鼓舞,紛紛追隨而下。經歷了千難萬險、重重險阻,鄧艾終於偷渡陰平成功,繼而攻佔涪城,在綿竹擊敗諸葛瞻,這時成都成為一座孤城

劉禪在群臣勸諫下,率眾投降。投降後劉禪親自下詔令給姜維,要求姜維放棄劍門關,就地投降。姜維氣的拔刀怒砍山石。

在局勢最危急的時刻,姜維千里奔襲扼守劍門關,抵擋住了魏軍的進攻。但是由於鄧艾的奇襲和劉禪的懦弱,最終蜀國還是亡國了。

姜維投降後試圖策反鍾會,事情敗露,姜維被魏軍殺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沒有看錯人,姜維雄才大略,多次率領蜀軍攻伐魏軍,其中有勝有敗。在蜀國最危急的時刻,姜維力挽狂瀾,千里奔襲守住劍門關,使魏軍寸步難行。可惜鄧艾偷襲陰平成功,劉禪懦弱,沒有逃跑,也沒有堅守,而是選擇了投降。

姜維也隨著大勢已去的形式鼓掌難鳴,最後慘死。


每日趣評

諸葛亮死後,姜維絕對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諸葛亮也沒有看錯人,只是對於姜維而言,他缺乏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國力。蜀漢的國力實在是無法實現北伐的理想,並且就算蜀漢休養生息也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實力,蜀漢只能通過不斷的北伐獲取一塊新地盤,使得自己可以擁有出蜀地的道路,本來這個地盤最合適的是荊州,但是荊州卻被關羽給丟了。


在諸葛亮數次北伐之中,有不少次都感慨若荊州在就好了。而且每次都是諸葛亮糧草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難題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幾乎是無法解決的。曾經有人計算過諸葛亮北伐消耗有多大,從蜀道運糧,效率不到曹魏的一半,而消耗卻是曹魏的一倍。也就是說蜀道一直是束縛諸葛亮的存在,雖然蜀道也可以有效的保衛蜀漢。所以諸葛亮北伐均無功而返,其根源就在於缺乏另一個出蜀口。

姜維一開始擔此大任之後,立馬就意味到了這個問題,而姜維提出的解決方案比諸葛亮要高明一點。姜維採取的先是加寬蜀道,打通蜀道。既然對外無法獲取新的地盤,那麼就只好從原有的基礎上來改變,不過這麼做的風險是很大的。包括後來鍾會入蜀,就是走的姜維擴建的新蜀道,從而導致了蜀漢的快速滅亡。



三國時期的蜀漢本來就是最弱的一方,只適合偏安一方,諸葛亮和劉備建立蜀漢,其實是違背了天下統一的大勢。曹魏統一天下是定局,而諸葛亮只是阻礙了統一的步伐,並不是說諸葛亮有罪過,只是蜀漢不該頻頻北伐。蜀漢偏安一方可以,想要匡扶漢室,除非韓信在世。


小司馬遷論史



可以說諸葛亮非常看好姜維,培養了姜維,但並沒有把姜維當成接班人,只能說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姜維實際上非常優秀。

姜維原本是隴右曹魏的軍官,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歸服蜀漢,時年27歲。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很有膽略,是涼州上士,並帶姜維在身邊悉心培養,但諸葛亮最終向劉禪推薦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並非姜維。



歷史上的姜維,軍事能力是很強悍的,其軍事能力遠超過鄧艾與鍾會,稍微強於陳泰。在國力遠弱於曹魏的情況下,其北伐勝多敗少,曾經多次大敗曹魏關隴軍團,並非不堪一擊。

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蔣琬隨後接班,迅速穩定蜀漢局勢。此時的曹魏,在此前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國力損耗嚴重,經濟疲憊,民有菜色,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急需休養生息,而蜀漢雖然國小,但軍力強悍,經濟發展強勁。因此蔣琬積極練兵,營造舟船,準備經漢水水路前出上庸、新城,實施北伐,但沒來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隨後費禕當政,而費禕偏向保守,錯過了幾次絕佳北伐的機會。姜維每次建議出兵,費禕頂多給姜維一萬軍隊,只能小有收穫,使得重創曹魏的良機屢屢失去,姜維只能徒喚奈何。

公元253年春,費禕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尚書令陳祗隨後掌握蜀漢內政大權,開始全力支持假節的衛將軍、涼州刺史姜維實施北伐。但此時的魏國,除了興勢之戰外,與蜀漢近二十年沒有太大的戰事,因而獲得了喘息良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實力迅速恢復,並且在江淮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其國力已經遠遠超過蜀漢。姜維的北伐,似乎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253年夏,姜維率領二萬多軍隊經石營出擊隴右,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領大軍前來救援,至洛門時,姜維因軍糧耗盡而被迫退軍。



公元254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魏國狄道長李簡舉城歸降。姜維接著進攻襄武,擊滅魏將徐質,魏軍殘兵逃跑。姜維乘勝追擊,陸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大批民眾還蜀地。

公元255年,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獲得洮西大捷,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損失慘重,數萬人被殲滅,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主張“壯士斷腕”,提出放棄隴右、化整為零逃跑的建議,遭到徵西將軍陳泰的拒絕。陳泰親率大軍救援,姜維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擔心遭到內外夾擊,只好退守鍾題。

公元256年春,姜維因功升為漢大將軍,隨即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出兵,於上邽會合。姜維率軍在段谷與魏國鄧艾大軍對陣時,胡濟卻沒有來,姜維所部遭到絕對優勢魏軍的圍困,糧草斷絕,外無援兵,只好強行突圍,死傷甚重,而隴西所獲地盤躁動不安,百姓埋怨。於是姜維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鑑於野戰兵少而導致段谷之敗,為了集中軍力,姜維提出“聚兵斂谷”的策略。

此前漢中實行重兵層層據險防禦、所謂“錯守諸圍”的策略,姜維認為此舉固然可拒敵於漢中之外,可保漢中防守無虞,但漢中久無戰事,同樣造成了嚴重的軍力浪費。

因此,姜維主張撤回各險地駐軍,在漢、樂二城各駐紮五千軍隊,城內集聚大批物資,並在陽平關口駐紮大約二千軍隊,關城等地駐紮少量軍隊,如此可抽出二萬左右精兵加強野戰軍團,集中軍力以奪取隴右。

如果漢中遭到敵軍進攻,則漢軍實行堅壁清野,並依託漢、樂二城以及陽平關堅決防守,那麼敵人大軍久攻不下,糧食經秦嶺運輸困難,必然缺乏糧食,只能撤軍穿越茫茫秦嶺返回關中。此時,回援漢中的蜀漢野戰軍團可以趁機沿途實施打擊,則必然可重創缺糧缺物資的敵軍。

姜維“聚兵斂谷”的策略得到了陳祗的支持,獲得了劉禪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國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姜維遂率軍數萬出駱谷至沈嶺,欲奪取魏國關中地區的糧食物資重地。魏徵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立即合軍,依險據守。雙方沿芒水對峙。第二年春,得知諸葛誕敗亡,姜維撤軍,復任為大將軍。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維北伐的陳祗去世,宦官黃皓得到劉禪重用,開始禍亂朝政。蜀漢內政陷於混亂,忠良之士遭到排擠,蜀漢經濟發展停滯,趨於困頓。而魏國在雄才大略的司馬昭的治理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日趨強勁,軍力強盛。

這段時間,由於黃皓、譙周等人都反對並阻擾繼續北伐。姜維遂在漢中調整部防,實施“聚兵斂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維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陽。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優勢軍力迎戰。由於姜維孤師遠征,給養困難,難以持久。鄧艾在洮陽以東的侯和,嚴陣以待,據險阻擊漢軍。姜維經激戰,無法突破,只好退軍。

黃皓以此構陷姜維,意圖剝奪姜維軍權,企圖用拍自己馬屁的閻宇代替姜維。姜維則上疏劉禪,請求誅殺黃皓,遭到拒絕。姜維見勢不妙,只好率軍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進一步撈取政治資本,消除弒殺曹髦的不利影響,提出伐蜀計劃。此計劃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徵西將軍鄧艾認為蜀漢尚有姜維不好對付,不宜伐蜀。只有鍾會大力支持司馬昭。

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統領伐蜀事宜。鍾會親率十二萬大軍進攻只有一萬多守軍的漢中,讓徵西將軍鄧艾另外率軍三萬多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以作牽制,並讓雍州刺史諸葛緒另外率軍三萬多進佔陰平,以堵截姜維所部退路。



當姜維在沓中屯田時,得知魏國鎮西將軍鍾會在關中集聚重兵,判斷魏國即將大舉伐蜀,隨即向劉禪上書,建議立即增兵陽安關口與陰平關,加強防守。

但劉禪收到姜維上書後,不召開朝議,卻去詢問黃皓。黃皓占卜後回答說魏軍不會來進攻,於是劉禪就繼續尋歡作樂去了。

鍾會在進攻漢中時,遭到漢、樂二城的頑強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萬軍隊包圍這二城,然後移大軍於陽安關口。蜀漢守將傅僉率軍外出破壞魏軍攻城器械時,其部將蔣舒卻獻城投降。

鍾會隨即率大軍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撲劍閣而去。

沓中的姜維,遭到鄧艾的進攻,得知陽安關口失守,立即擺脫鄧艾的糾纏,撤軍回援漢中,在陰平橋頭遭到諸葛緒的堵截。姜維率部做出佯動,假裝要派軍穿插至諸葛緒身後切斷其糧草及退路,嚇退了諸葛緒。姜維趁機越過陰平橋,迅速趕往劍閣,以五萬軍隊據險頂住鍾會十二萬多大軍。諸葛緒被姜維甩脫後,拒絕了鄧艾共同偷渡陰平小道的建議,趕去與鍾會大軍匯合,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陽,其軍隊被鍾會合並。同時,鍾會派出田章率一萬多精銳軍隊與鄧艾匯合,支持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



鍾會十多萬大軍久攻劍閣不下,而糧草即將斷絕,無奈之下只好準備退兵回關中。此時,漢、樂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漢軍隊手中,如此,這十多萬勞師遠征的缺糧部隊能順利地撤出漢中麼?



眼看姜維“聚兵斂谷”、重創敵軍的計劃即將實現。

但是,姜維卻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衛將軍諸葛瞻及其率領的宿衛營於綿竹被鄧艾擊滅!

姜維立即率兵往成都趕,只要迅速進入成都堅守,並堅壁清野,即將缺糧的鐘會、鄧艾大軍在蜀地最終將無所作為,只能退兵,蜀漢不會亡,並依然能夠重創魏軍。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維收到了劉禪命令他向魏軍投降的詔令。蜀漢將士氣的拿刀砍石頭,但君命難違,姜維只好下令部隊向鍾會投降。漢、樂二城守軍也於同期收到了向魏軍投降的詔令。

此前,當鄧艾、諸葛緒牽制、堵截姜維野戰軍團的目的落空後,諸葛緒率部前往劍閣與鍾會會師,而鄧艾則率部偷渡陰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無人區,歷經艱難,抵達江油城下。由於事前缺乏劉禪的警示與增兵,守將馬邈面對突然出現的大批飢餓疲憊的魏軍,宛若看見了神兵天降,未做抵抗,趕緊率部五百人投降。

實際上,蜀漢衛將軍諸葛瞻本來已經提前率領一萬人的宿衛營緊急趕來,但在抵達涪縣時,卻徘徊不進,最終貽誤戰機,使得江油陷落。當時部將黃崇聲淚俱下的建議他立即趕往險要處阻擋鄧艾軍隊,不要讓三萬多魏軍進入平原,但諸葛瞻拒不聽從。

得知江油陷落,諸葛瞻很是後悔,但為時已晚。前鋒與鄧艾軍隊剛一交戰,敗退下來,諸葛瞻趕緊退往綿竹。在綿竹不據城防守,卻列陣與三倍於己方的鄧艾軍決戰,遭到對手左右夾擊。諸葛瞻先勝後敗,終至兵敗身死。諸葛瞻戰死前長嘆一聲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鄧艾率軍直抵成都,而早早從永安率五千兵回援成都的蜀漢右大將軍閻宇途中神秘失蹤,驚慌失措的劉禪,在譙周的忽悠下,舉國投降,蜀漢滅亡。

姜維最終在隨後的鐘會之亂中被魏軍殺死,時年63歲,其全家也被魏軍屠滅。



姜維,一代英才,軍事才能出眾,對蜀漢忠心耿耿,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其“聚兵斂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來即將重創魏軍卻終未能力挽狂瀾,實際上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蜀漢之滅亡,姜維獨木難支,非姜伯約之過,最終只能留下深深的嘆息。


紅色星河

首先先說明觀點姜維並非不堪一擊,諸葛亮選繼承人主要看兩點才智,忠純。

姜維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權勢,諸葛亮用正,姜維兵力匱乏只好弄險。諸葛亮死後,蔣琬掌管大權。姜維根本就沒有能力北伐,後來蔣琬死後費禕掌權,每次姜維統領的兵力不足萬人。後來倒是掌了軍權,但是他說話在朝廷一點分量都沒有。


一個大將軍被逼的不敢回都城,一直在外面種糧。為了怕被剝奪兵權,還要時不時的北伐。北伐的時候兵都調不動。命令胡濟夾擊鄧艾,結果人家不來。導致姜維被鄧艾大敗,後來人家胡濟不但沒事,還被升了驃騎大將軍。這叫什麼事啊。

後來魏軍進攻蜀國,姜維上表:“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是被黃皓壓了下來。這不能說完全是姜維佈防問題,而是人根本就不聽他的。

姜維的北伐戰績總結出來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來說是勝多敗少,但是蜀國敗不起。姜維總體來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忠純,那簡直就是無可挑剔了。劉禪投降,鍾會已經進入成都。姜維還在籌劃他的復國大業,他甚至希望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扭轉乾坤。他利用鍾會的野心,弄死了鄧艾。後來雖然失敗了,但是卻除掉了魏國兩大名將。

宋亡後,張世傑在海上集結軍隊,扶持幼主希望延續宋朝。甚至扭轉乾坤,後來遇到風浪張世傑溺水而亡。史書上寫:“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史書上按照這個標準,史書完全可以寫:“姜維死,則漢亡”。


漁耕樵讀

姜維,作為一名降將,而獲得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可以說與自身實力是分不開的,《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記載了一段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諸葛亮為什麼精挑細選了姜維,恐怕還有更深層的意思,三分天下,魏最強,姜維去魏投蜀,諸葛亮形容其為“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這樣的做法使得姜維成為一個蜀漢忠臣的典型代表,再加上姜維自身的才幹,所以說姜維是匡扶漢室的最好人選。

再看一下姜維是否不堪一擊?

諸葛亮死後,姜維在238年—262年進行過

十餘次北伐,在外有強敵,內有費禕限制,黃皓亂政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取得勝多負少的結果,實屬不易,也可以印證姜維的軍事實力

最後一戰,姜維死守劍閣,鍾會久攻不下,已經準備撤兵,要不是鄧艾奇襲,劉禪獻城,蜀國還不至於如此快的速度滅亡。

後世對於姜維的評價多是

貶多褒少,認為他連年北伐,極大損耗了國力,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蜀國本就是三國中最為弱小的政權,諸葛亮死後,蜀國大將漸漸凋零,面對魏國的進攻幾乎已經沒有抵抗能力,如果不是姜維以守待攻不斷北伐,據魏於秦嶺一線,蜀國恐怕還撐不了這麼久。

所以說諸葛亮選擇姜維沒有錯,蜀國的滅亡,根本原因也不是姜維的責任,甚至可以說正是有了姜維的存在,蜀漢政權反而多延續了幾年。


一點點歷史

先說一下《出師表》中提到那麼多人,為何沒說到姜維?答案是那時候還沒將姜維招降。其中提到的費禕算是第二任繼承人,第一任算是蔣琬。

諸葛亮以少量的百姓養著大量的軍隊,不僅如此,還連年征戰,沒有休養生息,雖然是無奈之舉,但確實給百姓添加了太多的負擔。諸葛亮死後,蔣琬當政,趁司馬懿遠征遼東時對魏國用兵,但沒什麼成果。後來想從水路進攻,被費禕和姜維勸住。

費禕掌權後,對魏國採取守勢,曾擊敗退曹爽。每次姜維想用兵都給他不到萬人 。

等到姜維掌權,則局勢更加惡化,不僅朝中人才凋敝,而且劉禪還重用奸臣黃皓。姜維甚至到了在外統軍來避開禍患。

姜維也不能說是不堪一擊,姜維伐中原,數次結果分別是如下:

糧草用盡退兵;

攻取了幾個城池並遷回其中的百姓;

有所斬獲,但沒太大進展;

遇到了他最恨的對手——鄧艾,姜維大敗

對方堅守,姜維未成功;

再次被鄧艾打敗;

看到鍾會屯兵,建議劉禪派張翼、廖化防備,劉禪聽信黃皓的鬼神之說,不聽。最後亡國。

這裡倒是沒有看出來他的不堪一擊,反而是諸葛亮北伐的翻版。諸葛亮北伐有什麼大的作為嗎?有些作為,曾獲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諸葛亮輸過嗎?當然也輸過,馬謖失街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有因糧草問題嗎?也有,被郝昭據守,糧草不濟。

姜維開始在蔣琬手下,後又被費禕壓制,最後還能有經歷北伐,其精神實屬不易,僅從這一點,就不能說看錯人。而且費禕曾表示,諸葛亮都不能北伐取勝,我等不如丞相,更難有作為,倒也是事實,不僅體現在綜合實力上,還體現在朝廷的風氣上。

蜀漢積重難返,也不能因此把姜維批的一無是處。諸葛亮、魏延死後,姜維絕對是最堅決的北伐分子。


大眼大世界

這個問題的題設說得言過其實,姜維不是不堪一擊,而是堅定地實行諸葛亮的旣定政策,主動出擊,率領蜀漢軍隊,實行了八次伐魏,打了不少漂亮仗。出題人大約沒有理解諸葛亮的旣定政策,諸葛亮率兵六出歧山,姜維率兵八次伐魏,以為是為了攻城掠地,擴充蜀漢地盤,那就錯了。魏吳蜀三家,蜀國最弱,地盤最小。魏國力量最強,而且佔據關中盆地,基本把持從陳倉至劍門關的隴右大道,魏蜀軍力比在5:|~5:2之間,有司馬懿這樣的強勁靈魂人物坐陣指揮,魏滅蜀只是個時間問題。諸葛亮對這一點看得十分清楚。為保衛弱小的蜀漢政權,諸葛亮屯兵漢中,不時襲擾關中,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使魏國蒙圈,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疲於應付,來不及合力攻蜀。諸葛亮的襲擾戰略被姜維全盤接受,實施了八次伐魏。這一戰略的實際成果是隱性的,那就是蜀漢政權在魏吳夾縫中存在了多年。當然姜維在指揮作戰中遠不如諸葛亮得心應手,諸將的內心不服和抗拒配合常使姜維無可奈何,最後蜀亡是一種必然結果,非姜維一人之過也。

咸陽人

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