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01

《把親人看的太重,是窮人都有的病》講了幾件小事:

她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一個留校的機會,但要交3萬塊錢的保證金,她考慮了兩天,覺得3萬塊錢對她的家庭來說承受不起,於是她放棄了。

後來,留校的同學要麼成了青年才俊要麼成了高效教師。

工作第二年,單位組織集體考駕照,要交800塊錢,她考慮到自己每月不到一千塊錢的工資,還有這樣那樣的花費,於是放棄了。

幾年過去了,再考一個駕照要好幾千塊錢。

她說“貧窮之所以會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那是因為對於一個貧窮的年輕人來說,壓根就不敢有什麼想象力。”

“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2

這篇文章,對我觸動很大,讀著別人的經歷,也彷彿是在看自己的經歷。

看著別人的心路歷程,也彷彿在回憶自己走過的心路。

十幾年前,我高中畢業,填志願的時候,選了省內最好的師範院校,除了畢業之後能當老師的“美好前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每月有60塊錢的生活補助。

這60塊錢,在當時相當於我半個月的生活費。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工作只有兩個:當老師或者考公務員,其他的均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為什麼要這麼選?除了學的是師範,當老師的可能性更大,還因為這樣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每月到點就能發工資,有固定收入心中才有安全感。

工作第二年,同事相約一起考駕照,辦公室一共七八個人,只有我沒有報名。

我的理由是:暈車,不敢坐車。

其實,還有一個理由是,一千多塊錢的報名費對我來說真的挺多。

一樁樁,一件件,不斷的湧現的腦海中。

直到現在,在做一個選擇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需要多少錢?

從小到大,我見證了自己的父母為了掙一點點錢風裡來雨裡去,他們做過各種努力,也不怕吃苦,但還是沒有什麼錢。

我更感謝他們的是,在沒什麼錢的情況下,依然堅定的支持我上大學,由此我才能坐在安靜的房間裡思考這樣那樣的問題。

“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03

貧窮會限制一個孩子的想象力,也會限制一個孩子的選擇。

大概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自己在對待孩子花錢的態度上,又顯得特別的大度。

水果攤上一斤幾十塊錢的水果,她說想吃了,我會毫無猶豫的買給她;

雖然,回過頭來我可能自己連十塊錢兩斤的蘋果都不捨得買。

她說想買個漂亮的裙子穿,看中了白雪公主的那件,我點點頭付了錢;

雖然,我自己一年也不捨得給自己買幾件衣服。

她說,她想買盒橡皮泥,一盒幾十塊錢,她兩天就用完了,我又給她買了。

雖然,我自己買支能用好幾年的不到一百塊錢的鋼筆都要猶豫一下。

以前,有篇文章說,現在很多窮人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了富二代,無節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最終害了孩子。

我想,大概窮過的人跟我一樣,不想孩子再有一樣的體驗。

我也曾有過擔心,會不會反而害了孩子?

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出現什麼不好的後果。

去買東西的時候,她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不是首先考慮價錢。

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她只選自己需要的,而不是瘋狂的選擇打折的。

她不會見什麼想要什麼,即使有更好的,她只選自己要的。

在孩子那裡,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從容,而不是猶疑。

有時候,她想要的東西我不想給她買,我會告訴她現在這件東西你用不著,或者你已經買過類似的了,但絕不會說:這太貴了,媽媽買不起。

面對我的拒絕,她也不會一直糾纏下去,往往很容易的就同意了。

這樣的心態,也許跟她沒有“窮”過有關係。

“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04

我能做的,是讓她這種從容不迫的心態一直保持下去。

當她問:“媽媽,我們家窮嗎?”

我會回答:“我們家不窮,爸爸媽媽努力掙的錢,很多東西都能給你買,但等你成年之後,你想要的東西,要自己掙錢去買。”

唯願我的孩子們,在人生很多重要選擇的時候,不要過多的被“錢”所限制,有時候,一個選擇就是一輩子。

還記得地鐵上因丟了五塊錢而痛打孩子的媽媽嗎?

對很多人來說,五塊錢真的算不了什麼,不夠買一杯奶茶,不夠吃一頓早餐……

但我相信,對那個媽媽來說,五塊錢真的是很多的錢。你沒窮過,你可能永遠不會懂。

她痛打孩子的時候,更多的可能是自責,是委屈,是心疼,誰不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作為媽媽,讓孩子過的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唯有努力,不負過去,不負時光,不負未來。

“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