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是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87km²,2016年建成區面積1125.78km²,常住人口827萬人,城鎮人口678.14萬人,城鎮化率82%,是長三角及華東唯一的特大城市。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玄武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是南京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標誌區之一,國家重要的科研、電子、信息、文化、商務中心,華東地區現代服務業基地,玄武區因玄武湖而得名,源於民國時期的城北東區,因總統府所在地,也稱為第一區,是中華民國政治中心所在。玄武區曾是東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等六朝宮闕的所在地,明朝紫禁城、太平天國天王府、中華民國總統府也在玄武區內。境內人文薈萃,古蹟眾多,風光秀麗,有雄偉潔白的中山陵、松濤萬頃的紫金山、芳菲四季的玄武湖、歷經風霜的明城牆,具有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的獨特風貌,是南京旅遊景點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秦淮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國家東部地區重要的金融商務中心,華東地區的商貿、信息、文化、旅遊中心,南京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核心區之一。秦淮區因秦淮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三區(門東區)和第四區(門西區)。秦淮區是古都金陵的起源,秦淮文化是金陵文化的精華,有“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的美稱,秦淮民俗民間文化是古老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秦淮區內自然河、人工河錯落,有內秦淮河、青溪、玉帶河、響水河、運糧河及小運河等。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軸線、明城牆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江南貢院、白鷺洲、中華門、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老門西、愚園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沿河樓閣景觀。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鼓樓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是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航運物流服務中心,國家東部地區的國際商務、金融、經濟中心,華東地區高端產業和總部企業集聚區,是南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江蘇省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鼓樓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五六千年前就有許多原始村落存在,建區始於民國22年(1933年)3月,始稱南京市第六區。鼓樓區瀕臨長江、山巒環繞、湖川相依,山、水、城、林、江渾然一體,有龍蟠虎踞之雄,依山帶水之勝,坐擁南京主城11公里長江黃金岸線。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建鄴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是國家東部地區的金融服務中心,華東地區商務商貿中心,長三角會展中心、文體中心和創新創意中心,長三角北翼金融中心。建區始於民國22年(1933年),源於民國時期的南京市第五區(城西區),以西晉時期南京的故稱“建鄴”為名。建鄴區境內地勢低平,河流眾多,縱橫交錯,秦淮河、上新河、莫愁湖、南湖和眾多的塘、窪均為江河故道遺存,有河西中央公園、河西濱江公園、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南京中國綠化博覽園。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雨花臺區位於南京市主城南部,是中國軟件名城的核心區,國家重要的軟件產業和信息產業中心,中國第一軟件產業基地,中國最大的通訊軟件產業研發基地。已成功創建國家火炬計劃現代通信軟件產業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範區、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區,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區”等稱號。雨花臺區地貌類型多樣,境內水、山、圩、洲齊全,境內有將軍山、牛首山、韓府山等山麓,有秦淮新河、大石湖、石閘湖等河流湖泊,有雨花臺風景區、將軍山風景區、浡泥國王墓等著名景區,城市化率達93%,森林覆蓋率26%,綠化覆蓋率48.3%,是南京的“綠色生態走廊”。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棲霞區位於南京市主城北部,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和航運中心,華東地區現代工業、科技、人才集中區,華東地區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世界級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國家級長江航運物流樞紐,是以醫藥電子、機械製造、港口運輸、建材工業、風景名勝、生態農業為主要職能的現代化江濱區。棲霞區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九區(燕子磯區)和第十區(孝陵區),因境內有“江南第一名秀山”棲霞山,故名棲霞區。棲霞區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就已有氏族聚落,環境優美,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文化積澱豐厚,歷史遺存眾多,區內幕府山、太平山、棲霞山沿江風光帶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名勝古蹟遍佈;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之多,其中棲霞寺、舍利塔、燕子磯、六朝石刻等尤為聞名;南京市標中的神獸"辟邪"即取形於此,成為南京的象徵。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觀音閣、頭臺洞、二臺洞、三臺洞等沿江史蹟佔了六景。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浦口區位於南京市西北部,是國家重要醫藥基地,華東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教基地,輻射蘇北、皖東等地區的城市副中心,與六合區共同構成南京江北新區。 浦口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時代”,有著7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多樣而又獨特的地方文化,古來即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浦口“扼抗南北,鉗制江淮”,遂築浦口城。1912年,袁世凱政府將浦口闢為商埠,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浦口建區,時為南京市第八區。浦口區地勢錯落有致,自然景色靜謐秀麗,旅遊產業發達,老山南北,長江環繞其前,滁河逶迤其後,江滁平原坦蕩低平,“一代草聖、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年銀杏、萬隻白鷺、十萬畝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對浦口旅遊特色的生動概括。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六合區位於南京市北部,是國家東部地區現代工業基地,華東地區先進製造業聚集區和科技創新基地,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與浦口區共同構成南京江北新區。六合區古稱棠邑,在距今一萬多年前就有原始氏族村落,西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置邑,是中國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魯之通道、軍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鎮”之稱,是“天賜國寶、中華一絕”雨花石的故鄉,中國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是中國民歌之鄉。六合區境內的大廠素有“中國化工搖籃”之稱,是中國最早的化工基地,20世紀初中國化學工業創始人範旭東、侯德榜等人在此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化工基地,當時的“遠東第一大廠”——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錏廠。解放初的第十二區大廠區便由此得名。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江寧區位於南京市中南部,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創新基地,國家東部地區重要的交通物流樞紐和空港樞紐。江寧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航空、港口、鐵路、公路交通體系匯聚,是南京對外溝通的重要樞紐。江寧區是“六代豪華”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史有“上元之民善商,江寧之民善田,龍都之民善藥,善橋之民善陶,陶吳之民善剞劂,秣陵之民善織,竇村之民善刻”之說及“天下望縣、國中首善之地”之美譽。江寧區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稱,有牛首山文化旅遊區、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將軍山風景區、方山風景區、陽山碑材等眾多景點,其中湯山溫泉旅遊度假區位列中國四大療養溫泉之首,是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劃分為11個地區的南京

溧水區位於南京市中南部,是國家重要影視基地和農業科技基地,華東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長三角地區製造業基地和現代化產業集聚區、國家新能源汽車製造產業新城,同時也是南京四大副城之一,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發達的交通使之成為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的地區。溧水區是秦淮河的發源地,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國家生態區,具有水鄉風韻、田園風光、山地風貌的特點,有耕地64萬畝、林地49萬畝、水面26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4%,建有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東屏湖、中山湖等水質達國家二類標準,素有“天然氧吧”、“南京後花園”、“城市綠肺”之稱。溧水置縣於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唐代詩人白季康、宋代詞人周邦彥、清代文學家袁枚曾任溧水知縣,韓國儒學宗祖崔致遠曾任溧水縣尉,謝靈運、李白、顏真卿、楊萬里等歷代文人曾遊歷溧水並留下大量讚頌溧水的詩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無想寺、無想山摩崖石刻、天生橋、胭脂河、長樂橋、蒲塘橋、永壽塔、駙馬墓等眾多文物遺址,以及中山毫、校官碑、駱山大龍及明覺鐵畫鍛制技藝等文化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