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锦囊妙计”真有那么神吗?

自然8040

提起“锦囊妙计”看过《三国演义》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在《三国演义》共中出现过三次锦囊妙计,都是诸葛亮事先把计谋写好了放在锦囊中,到了紧急情况时打开锦囊,里面的计谋正好就解决了眼前的危机,每次以古观今看到这里都会对诸葛丞相的料事如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么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我们先一起来稍稍回顾下这三次锦囊妙计。

第一次,是在刘备被周瑜骗去东吴成亲时,诸葛亮料定刘备在东吴会发生什么事情,于是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这三个锦囊教刘备等人先见乔国老,以扩散成亲的消息;然后告知刘备荆州紧急,以免刘备沉迷于温柔乡;最后智激孙夫人,以保护刘备回荆州。

第二次,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把魏国大将郭淮骗出军营,并料定司马懿一定会派大军支援郭淮,而大营空虚。当自己的军队被郭淮和司马懿围攻时,赵云按照锦囊妙计,在这时不去救援,而是袭击司马懿营寨,司马懿回兵救援阵脚大乱,魏军惨败。

第三次,是诸葛亮料定魏延在他死后定会造反,于是给了长史杨仪一个锦囊,杨仪按照锦囊所说,与魏延对峙时,要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他就投降。魏延第一声刚喊完,就被旁边的马岱一刀斩首了。

这三次锦囊妙计却是在正史上没有的,只是作者罗贯中把诸葛亮过于神化了,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现在一想鲁迅先生是分析相当透彻的。虽然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如神一般,但是史实确实不可回避的,蜀汉多次北伐皆无大功,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前都是马到功成的,一到北伐就诸战不利了!

虽说锦囊妙计历史上没有,但锦盒妙计出现过一次,使用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曹操赤壁新败后退回许昌,临走时安排张辽、乐进和李典驻守合肥,给他们一个木盒,让他们在孙权攻打合肥时拆开。曹操是知道他们三人相互有矛盾的,在木盒中内容是“如果孙权来攻打,张辽和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出战。”这三人看到后各自都没有意见,就按照曹操的安排各自分工,于是合肥没有因为将领不合而陷入危机。

总之,不排除历史上确实有人用过锦囊妙计,但是肯定是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神,诸葛亮也并不能未卜先知,正史中的诸葛亮政治才能才是他的强项,军事才能并不十分突出。


欢迎大家关注“以古观今”,与你一起畅游《三国》!


以古观今

“锦囊妙计”说神奇当然神奇,一般人玩不了。

说简单也简单,主要是施策者能掌握事情变化的规律及被施者人物的性格,而作出的周密的计划测算。

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有很多,今天我重点说两个。

一是刘备到东吴结亲时诸葛亮给的三个锦囊妙计。

第一个妙计是让赵云将孙权要将其妹嫁级刘备的事搞得人尽皆知。因为诸葛亮早算到孙权和周喻不是想真心嫁的,搞得人尽皆知,又让乔国老知道,孙权想反悔也反不了。

第二个妙计是谎称荆州军情紧急,骗刘备回来。刘备半生漂泊,从未享受过,诸葛亮早算出他会暂时“乐不思蜀”。因此让赵云谎称荆州军情紧急。刘备一听荆州有事,还玩什么玩,立马想走。

第三个妙计是让刘备哭求孙夫人。孙夫人毕竟是孙权的妹妹,孙权手下毕竟是不敢动她的。

二是曹操的“锦囊妙计”。

曹操“锦囊妙计”更简单,只几个字:“张、李出战,乐进守城”。

就这么简单,回曹操深知张辽和李典素来不和,让他俩一同出战,是让他俩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大家看看,我们局长人看这“锦囊妙计”也并不觉得稀奇呀,但如果我们是事中人,就怕看不清了。

所以说,“锦囊妙计”是很高明的东西,一般人还是别玩了。

哈哈!


启民先锋

说起这锦囊妙计,我还记得多年之前,有“专家”分析赵云实际是女的,其中重要依据就是诸葛亮总是喜欢送赵云锦囊妙计。而在古代锦囊都是送女子的,如果赵云是男的,应该是锦盒妙计。可是我看正史,没见诸葛亮给过锦囊妙计,而演义中,诸葛亮又是给谁都是锦囊。真是奇怪啊!

所以,锦囊妙计实在是演义小说为了突出戏剧效果而虚构的,只是让人觉得诸葛亮未卜先知,算无遗策,仅此而已。诸葛孔明一生唯谨慎,是不会做出这种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事情的。

我估计锦囊妙计主要来自于古代的锦囊“泥封”。古代早期,纸张还未发明,文字主要记载在竹简上,为了方便保存,我们在电视上也应该看到过,竹简都会被放在锦囊当中。而一些重要的文件,就会根据不同颜色的锦囊进行区分,然后用绳子扎紧袋口,再用泥封口,并盖上印章。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文件的机密性,估计小说家们受此启发变成了锦囊妙计。而历史中的锦囊妙计大多以讹传讹,我知道有史可考的类似于锦囊妙计发生在曹操身上。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曹操征张鲁,留张辽、乐进以及李典留守合肥,防备孙权。而曹操写了一条命令给护军薛悌并署明,孙权来了才能打开,结果孙权带了十万人攻合肥。众人打开命令,上面写着:“若孙权来了,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防守,护军不得和孙权交战。”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曹操的“锦囊妙计”并非是未卜先知,而是张辽和李典两人有名的不和,孙权来了,两人可能谁都不服谁,如果把这个命令早和他们说了,时间一长难免影响弱了,等孙权打来两人还是要吵。不如等危急时刻再让他们打开,才能让他们能够暂时抛弃嫌隙,遵守命令。


Rick潘维镛

【锦囊妙计】在古典小说里也是常用的描述。三国三方都有谋士(现在叫参谋长)献计献策,临阵可以随时採用而克敌制胜。志书【三国志】也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但是,作家罗贯中的具有很高的【演义】能力,把【三国演义】写得【传奇】而又【神化】。所以,常常用【锦囊妙计】来插入战争的前奏。使读者越读越入胜。


高山流水63611886033

锦囊妙计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段子,妙计妙不妙,就在于对事情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准不准。准就是妙,不准就是不妙。

三国演义的锦囊妙计不少,但这样的锦囊妙计,一方面说明了诸葛亮的神,他预测的很准,但另外一方面也限制了部将的作为。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说的就是派出去的将领应该相信他,让他自由发挥,给予精囊妙计,有时会起到一个限制的作用,不利于他临机发挥。


傅船山

三国中,正史上貌似没有锦囊妙计这一说,至于小说三国演义里,那是为了刻画某人神机妙算或让剧情高潮迭起的艺术手段,如果真要说锦囊妙计,战国时期到是有,但也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神奇,仅仅只是依据当前局势现有信息结合大势所趋进行的预测并加以推动或破解,并不是掐指一算什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