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导语:昨天,锐眼哥写了山东青岛知名上市公司海尔集团宣传造假事件《海尔造假》,引发了网友强烈反响。

同为山东省内上市公司,位于烟台的台海核电最近也被曝出造假事件。与海尔宣传造假不同的是,台海核电是性质更严重的隐瞒关联交易和财务报表造假。

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海核电”)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核电专用设备,2014年实现借壳上市。

但是最初的最初,台海核电的想法是独立上市。2011年3月,台海核电向深交所创业板正式递交IPO申请。

但是,因不满足业绩增长要求,台海核电在2013年年初被迫撤销IPO申请,3年多的上市路走到终点。

独立上市遇阻后,台海核电开始另谋出路,借壳上市成为它接下来的方向。

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2014年6月,A股上市公司四川丹甫制冷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甫股份”)公告称,公司拟与台海核电100%股份进行置换,拟交易价格31.46亿元。

重组完成后,丹甫股份将持有台海核电100%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更为台海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自然人王雪欣。

与此同时,丹甫股份还拟向台海集团定增3亿元,募集的配套资金将全部投入台海核电。

上市之初,台海核电大股东台海集团曾作出未来三年实现净利润13.89亿元的业绩承诺。也正是这一纸承诺,为之后故事发展埋下了引线。

2015年和2016年,台海核电分别实现净利润1,758万元和3.92亿元,累计净利润仅4亿元,还不及业绩承诺的三分之一

两年时间匆匆而过,2017年是台海核电3年业绩承诺期的最后一年。面对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台海核电开始铤而走险。

2018年4月27日晚间,台海核电发布2017年年报。当期实现营业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104.1%;实现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158.45%;基本每股收益1.17元。

台海核电营收、净利皆创历史新高,实现翻倍增长,一改前2年的业绩颓势,简直令人刮目相看。

但这只是开始。年报公布当晚,台海核电还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1月至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7.61%;实现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13.67%;基本每股收益0.21元。

在一季报中,台海核电还对2018年上半年业绩做了一个预测。预计1月至6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亿元至6亿元,同比增长17.42%至40.9%

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台海核电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涨幅惊人,台海核电一前一后的业绩落差实在是过于巨大。

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犯常必有刀。业绩暴增的表象之下,台海核电与台海集团之间一笔高达12.56亿元的关联交易被指存在诸多疑点

台海核电2017年年报显示,去年7月至11月,台海核电与台海集团签订产品采购系列合同,这些关联交易金额合计12.56亿元。

台海核电2017年年报中对这笔交易确认收入的金额为10.74亿元。按照公司采取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法,在签完合同的1-5个月内,产品已经完成85.5%,速度之快令人怀疑。

毕竟,2015年至2017年,台海核电整体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968.59天、783.96天和835.09天。

以前需要耗时两年2年多才能完工的产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接近完工,这事儿实在奇怪。

更奇怪的是,这笔关联交易既没为台海核电带来现金收入,也没带来应收账款。公司关联方应收账款中,也没有出现台海集团。

倒是台海核电去年的存货突然增加11.28亿元。外界因此猜测,台海集团可能是用原材料抵了10.74亿元的采购款。

环环相扣得出结论,台海核电涉嫌伪造12.56亿元关联交易虚增业绩。

在负面消息冲击下,5月28日午盘,台海核电直线跳水,封死跌停板。当日成交额达3.3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明显放大

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台海核电5月28日午后跳水跌停

事实上,关联交易在台海核电屡见不鲜。2015年至2017年,台海核电因关联交易确认收入分别为6,251.5万元、2.89亿元和16.14亿元,合计19.66亿元。

同期,台海核电合计确认销售收入40.73亿元,关联交易产生的收入在销售收入中占比高达48%。公司业绩也随关联交易增多水涨船高。

2018年1月6日,台海核电发布关联交易公告,称台海集团拟向公司采购产品,预计交易由若干子合同组成,交易执行期至2020年底,交易总金额不超过36.5亿元,预计每年将为公司创造净利润2-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台海核电在上述公告中特别强调,2016年未发生与“36.5亿元合同”相关的业务,但2017年的“12.56亿元合同”属于“36.5亿元合同”的范围。

关联交易大行其道,已经为台海核电的日常经营埋下安全隐患。此外,靠关联交易推高公司营收、净利,是否经得起现实推敲,相信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了。

除了关联交易,台海核电还有其他麻烦。

2017年,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公司”)先后两次对台海核电侵犯专利权向法院起诉,诉讼金额总计1.5亿元

原来,台海核电现任总经理刘志颖曾为二重公司副总工程师,并且是上述专利技术的5个发明人之一。刘志颖不仅人离开了二重公司,还涉嫌将专利技术带离公司

按照《证券法》相关规定,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上市公司应对可能影响公司股价的重大事项,及时上报证监会或交易所,同时对外公开披露。

重大诉讼属于重大事项范畴,历史上也曾出现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事项进行立案调查的情况。

对于上述两起重大诉讼,台海核电并未对外公开披露,投资者一直蒙在鼓里,台海核电已经涉嫌信批违规。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台海核电的处境日益艰难。为了护盘,台海核电于5月29日早间发布澄清公告。

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但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5月29日台海核电开盘跌停,10多万手卖单直接封死跌停板。

实际上,近半年台海核电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已经从阶段高点33.13元一路下挫至17.97元,累计跌幅达42.59%

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台海核电2017年11月至今股价走势

更糟糕的是,机构投资者开始出逃。5月28日盘后,深交所龙虎榜数据显示,前5卖出席位合计卖出8267.77万元,其中3个机构席位合计卖出5158.66万元

海尔之后,又一山东企业造假!

台海核电5月28日龙虎榜成交情况

一旦机构投资者开始抛盘,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目测台海核电接下来还会有数个跌停。

即便如此,台海核电还坚持以现金方式,收购台海集团旗下子公司法国玛努尔工业集团100%股权。其中,现金收购方式非常扎眼

2017年年报显示,台海核电货币资金4.19亿元,应收票据1141万元,而流动负债高达23.02亿元,长期借款14.51亿元,财务费用1.42亿元,其资产负债率为58.23%。目前台海核电资金十分紧张

内忧外患之下,台海核电的现金收购案能否成功?台海核电又打算祭出什么大招护住公司盘面呢?

后记

青岛海尔宣传造假被世卫组织“打脸”之后,台海核电,这家同为山东的上市公司也曝出了造假事件。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按理来说,是受 “仁义礼智信”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省份,但如今却接连出现这种事情,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纵观山东经济,在经历了前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最近几年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传统产业比重过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高利贷现象普遍,区域性债务危机频发

虽然山东的GDP在全国排名高居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但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距二省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今年年初,山东领导在“山东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切中了山东经济当下的要害,一度引发了强烈反响。

经济发展陷入瓶颈的山东,到底该如何走出泥潭呢?这恐怕是造假事件的背后,我们更应深刻反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