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是什么时间划归到陕西的?

听水悟道

陕西省的汉中在以前归属于南方,跟中国古代地理概念中的“川蜀地区”属于一体。人们过去常说的“川蜀之险要,雄于天下先”,实际上也包括指代汉中地区的险要地理位置。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被划到陕西的呢?统治者又为什么要把它划归陕西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文中给你一一揭晓。

图一、东汉13州中的益州

汉中在东汉时期是归于益州管辖下的一个郡,也是益州北面的重要屏障。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刘焉为了阻断川地与中央的联系,派手下的张鲁去镇守汉中。可是张鲁到任后,立即拥兵自重,与刘焉、刘璋父子相互攻伐,于是川蜀地区与关中的联系彻底断绝。

公元214年,荆州的刘备消灭了割据益州的刘璋势力,取得了益州大部分地区,但是北面的汉中郡却落入了曹操手中。刘备的谋士黄权告诉他说:“汉中是整个川地的门户,如果失去了汉中,那么巴西,巴南,巴东都将难以振作,这等同于割下蜀人的手臂啊!”(《三国志》里的原话为: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

图二、益州的汉中郡

公元219年左右,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取了汉中郡,并让镇北将军魏延镇守这里。2年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汉中介于四川与关中之间,兼有秦岭山脉的险要,对于整个四川盆地构成了一道庇护作用。北方的政权想要从关中强攻汉中,就要面对汉中周围的崇山峻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攻破。

因此,自三国时代过后,每逢中原动荡,必会出现割据川地而称雄的势力。比如五胡16国时期的成汉政权、谯蜀政权,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政权等等。人们常说“天下已乱蜀未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其实就是指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容易形成割据,而汉中恰恰是四川盆地北部的门户。

元朝统一了中国后,开启了使用行省制度的先河。蒙古人在灭宋的过程中,对于四川、重庆地区的险要地形深有体会,就连他们的统治者蒙哥汗(忽必烈之兄)也是在攻伐合川钓鱼城的战役中伤重而亡。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在设置四川行省和陕西行省时尤其慎重,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川蜀的险要地形割据作乱,元朝政府将四川行省的汉中地区划分给陕西行省管理。

图三、元朝将四川的汉中划分给陕西


经过这样的变革以后,四川盆地的防御能力大大减弱,原先依靠秦岭汉中防御关中的优势不复存在,只能南退到大巴山一带组织防御,也就很难再形成割据川地而称雄的诸侯了。此后,历经元、明、清的朝代更替,各省的管理范围也时有变化,但是汉中地区却一直牢牢归属于陕西省,而割据川地的诸侯势力再也难以持久,比如明末割据四川的张献忠很快就被清军剿灭了。

图四、元朝统一形势图(1280年)


中外历史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的省界和自然地理的分界是相互重合的,例如太行山隔开了河北省和山西省,武夷山分开了江西省和福建省。但是也有一些省界却是完全不顾自然地理的重重阻隔,就是要放弃自己的地理特征,跑到相邻的省份。题中所言汉中就是这样的情况。

一个在陕北或者关中住习惯了的陕西人,若有机会跑到汉中,一定会心生感慨,陕西竟然有风景如此秀丽之地!同样,在川北生活习惯了的人,如果到汉中,一定会感觉有几分熟悉的感觉,相似的山水,同样的喜欢吃辣,甚至语言上,都有点川味。

由上地形图可知,汉中与南部的四川盆地地理上更为接近,而与关中则横旦着“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秦岭

这样就使人不禁疑问,汉中到底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成为陕西的一部分呢?

最能客观反映一个地方归属的,应该是诸侯纷争之时。汉中小盆地紧邻南边的四川盆地,两盆地沟通也并不困难,因此在三国时期,汉中对刘备来说就是志在必得之地,而对于曹操而言,就是名符其实的“鸡肋”。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汉中都和四川关系更为密切,秦岭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将三秦文化和巴蜀文化分隔开来。

改变发生在元朝。说起元朝,我们都知道当时的疆域广阔,统治者为了管理地方,采取了行省制,而现在我们用的省,就是发源于元朝。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将省界划分的犬牙交错原则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元代的中书省,竟然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囊括了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地理单元。而汉中盆地,也被划入北边的陕西行省。

这样划分,就使得四川盆地这个四塞之地被打开了一个北边的缺口,因此就不容易在这个比较闭塞之地产生影响中央控制的势力。而之后的明清两朝,也继续延续这种风格,直到现在。

上图为元代的陕西行省区划图,可知南部的汉中盆地已划入陕西辖区内

这就是汉中划归陕西的历史,综上可知,还是出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蜀地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四塞之地,易成割据之势。俗曰:“天下未乱而蜀先乱,天下已定而蜀未定”。从行政区划上打破四川盆地四塞形势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将汉中分割出去。这也是元之后历代将汉中划归陕西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熊二History

题主问的问题有些蹊跷,汉中什么时候划归陕西?汉中自古至今一直是秦国和陕西管辖之地,何谈划归!这里要从三秦说起了。三秦有几种说法,最早的三秦是秦国统一中国前,关中和陕北属于秦之一,现在的甘肃天水平凉庆阳为秦之二,汉中郡和巴蜀为秦之三。当年司马错拿下巴蜀置汉中郡,蜀郡,巴郡为一个级别的治所,汉中以前叫南郑属于楚国,被秦厉王攻占,和蜀国没有任何关系!(西周从陕西华阴市的郑国迁徙过来的一部分叫南郑,一部分迁到现在的郑州叫新郑)。第二种说法是项羽封秦末三个秦国降将于雍州一带,也就是关中和陕北,也叫三秦,第三种说法就是近代普遍认可的三秦:关中,陕南,陕北,号称三秦大地!自战国秦拿下汉中以后一直置汉中为秦地,从未丢失!元以后划分出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这个时候才有了四川的概念,四川从来没有管辖过汉中一秒钟!秦汉唐至宋汉中一直是于巴蜀平级的行政单位,汉中君曾经管辖过成都广元!四川人想当然的认为汉中以前归四川管辖,好好读一下历史吧,盆地的小朋友要多学习!!


长安毕加索

这个原因主要涉及到地缘政治方面,我们先看下地图

汉中加上四川盆地与关中地区隔有秦岭山脉,加上古代四川周围山脉环绕,形成天险,易守难攻,当天下大乱时很容易形成独立王国,割据一方,楚汉争霸时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在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后取得稳固后方,出汉中夺下关中后和项羽争霸的,最后夺取天下。

三国时诸葛亮七次伐魏,也是拥巴蜀,据汉中后七出祁山,虽然最后没成功,也是让魏国头疼不已。

据统计,从汉朝到宋朝的一千多年间,四川一共建立了十二次政.权,其中汉朝3次,三国1次,魏晋南北朝4次,唐朝1次,五代十国1次,宋朝2次,虽然有些成气候最后被剿灭,给历朝历代帝王带来很多麻烦。

元朝在灭南宋的过程中吃尽苦头,在四川打钓鱼城死了个蒙哥大汗,元朝建立后在施行行省制时,为防四川再成独立王国,就把咽喉地带划到陕西,这样及时割据都很难扩张,后面明清两朝四川虽有张献忠、大小金川割据都未成气候。


小东视角

中国省级建制自元朝开始,当初汉中就属于陕西!在此之前,汉中属于利州道,直接归属于宋朝中央管辖。唐朝时汉中属于山南道,同样属于大唐中央政府管辖!说汉中曾经属于四川,纯属胡说八道。汉中南郑之所以叫南郑,是因为在战国时期陕西华阴一带的古郑国人民迁到汉中汉江南岸,为怀念秦岭北边家乡郑国,故名“南郑”。三代周朝时期,汉中北边的褒国即是处于岐山的周王朝的附属国。所以,自古以来,汉中就和陕西关中有精密的联系,人文、经济有很大相似。现在汉中宁强西南部、西乡、镇巴、佛坪、留坝等地的川音人,是明朝末年特别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来的难民(伐木)后代,自然现在的汉中有些县的人是川腔、湖广腔,但洋县、城固、汉中市老居民、宁强大部分居民口音和川腔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字眼和关中是相同的。汉中四川移民后代不要想当然认为汉中曾经属于四川!


仓央嘉措仁波切197062016

自有陕西省开始,汉中就归陕西,不过当初陕西大的很,包括今天宁夏的全部,内蒙的河套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甘肃的武威以东全部,不包括武威,因此上,陕西人一直把宁夏人,甘肃人,内蒙河套以南人看的和自家人一样亲,却不知他们怎么想?


乐在其中161669388

汉中本属于四川,也是由北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四川的北大门!到因战略原因,汉中被划归于陕西管辖,由于省会西安本身就需要发展,所带来的弊病就是拖延汉中迟迟无法发展,地方政府经济跟不上,引进一些工业项目,虽然看似有钱了,GDP 起来了,但是原先的小江南,宜居,蓝天白云都没有了,污染一年比一年重!如果在和平年代,汉中重新划归四川管辖,从汉中入川,由北向南的一条完整的四川旅游线,远离工业,做纯粹的旅游城市,我相信我的家乡汉中会有更好的发展,独特地方特色才会被全国的人们熟知并爱上这个号称小江南的魅力城市


毛爸丁公子

各舒已见,大家好,细观三国,品读历史,自然醒之。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三国归晋,分东晋,西晋。过去都是以地域战略为目的,还没有军势战略之说。在三国时期,汉中,安康确属益洲地域。不言而论属四川了。三国时期的阳平关就是现在勉县城西二公里的“水磨湾”,现名莲水村,有古城墙为证。赵云住守。这里城池不大。确为要塞之地。一马当关,万夫莫开。为汉水出龙口。两山狭汉水。明朝时期划为陕西。因汉中北依秦岭山脉,南临巴山,依四川署较远,近西安古都,故明时,离川归中,属陕西。


浪子天涯1897

陕西的汉中地区是个好地方,我去过,可称谓是渔米之乡,常年吃大米,街道很干净,笑容挂脸上,虽说文不对题,但是汉中地区确实是个好地方,山青水秀,人民生活惬意,有着发展美好的前景,令人向往!


贻生

汉中归属的分水岭是三国时期,中立的张鲁政权,倒向曹操后,汉中大移民至关中。没有人口的汉中让诸葛亮非常发愁,做出拔西县填汉中的行动,西县就是现在的天水历史上的一个县,从此天水少了一个县,汉中又有了人口。后来的历朝历代因故循之,仍然归陕西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