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向來都是騎兵的作用大於步兵,步兵大於弓兵,弓兵大於水兵。

到了近現代,開啟大航海時代,“水兵”的作用才變得尤為重要,此為後話。

李陵

李廣是西漢時期名將,和衛青,霍去病並列。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當年,李陵在九江,洞庭湖一帶,訓練了一支水軍。

中國歷史上遠征匈奴,什麼時候“水軍”會作為一支決定性力量?那些操舟,渡船之類的戰術。在塞外沙漠根本毫無用處。

漢武帝要征伐匈奴,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雜牌軍要有雜牌的覺悟。

沒想到李陵繼續叩首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幹山南邊以分單于兵力,請不要讓我們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

武帝說“:想自成一軍啊,也行,我發軍這麼多,可沒有馬匹撥給你哦”。

李陵說:“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保管殺掉十萬匈奴回來”。

漢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並詔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於是,李陵就帶著他這群輕裝的,無鎧甲的,無戰馬的,純步兵。哦,操舟水軍,手裡還拿著漁網,魚簍,高高興興地出玉門關。去迎擊匈奴。

他出關之後,後面笑倒了一片。

有人問路博德,“天子指定了你當李陵的援軍。您怎麼不出發呀,萬一被匈奴咬住了,撤不回來怎麼辦”。

路博德笑得上氣不接下氣,“就憑他小樣的,呸,他一定是外出溜達一二百里,就撤回來。然後謊稱沒有見到匈奴”。

於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連續走了八百里,最後到浚稽山紮營。在浚稽山,他真的遭遇了單于主力。

二支匈奴騎兵,共計三萬人。盯上了這隻3000人的小型步兵。宛如待宰的羔羊。

三萬匈奴騎兵對上了三千水兵,匈奴被殺得乾乾淨淨

消息傳來,單于大驚,召集左賢王、右賢王部八萬多騎兵一起圍攻李陵。

第二輪,80000騎兵對戰3000步兵。

匈奴大敗。李陵軍斬匈奴首三千多。

第三輪,匈奴王庭震怒。單于親自領隊,帶左賢王,右賢王。調動幾乎半個草原的兵力,合計15萬大軍。

15萬騎兵把3000步兵(水軍)團團圍住。輪番上陣。

匈奴騎兵多,戰鬥一整天不下幾十回合,匈奴兵又死傷二千餘人。

這一回,李陵也感覺吃不消了。

他和副將商量,“要不,咱們撤吧”。

李陵軍且戰且退,向最近的甘肅漢軍要塞退卻,又殺匈奴兵數千。

這個時候,李陵就很吃虧。因為他全部都是步兵。只能靠二條腿走回800裡。

他每天都在盼路博德的騎兵部隊接應。可是援軍遲遲就是不來!

就這樣,高強度的戰鬥又持續了近二十天。匈奴各大軍團輪番上陣。

不管哪個匈奴的強兵猛將。不管哪路英雄好漢。

一個個不信邪地衝上去,一個個被殺得逃回來。

十幾萬騎兵,被3千步兵完虐。

二十天戰鬥。匈奴陣亡已達二三萬人,負傷近十萬人。

李陵的軍隊,距離最近的漢軍要塞。只剩最後150裡。

這個時候,連匈奴單于也動搖了。

“如此天下強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根本不屬於這個時空的啊”。

“漢軍派出這樣的王牌精銳,久攻不能拿下,卻日夜向南退走把我們引到塞邊,會不會有伏兵呢?

匈奴軍不能取勝,猶豫著是否要退兵

但是這個時候,漢軍陣營中出了一個叛徒。

李陵軍中有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並且透露:“李陵軍無後援,並且箭矢已盡”。

單于得到管敢,大喜,在最後一天,發動總攻,命騎兵合力攻打漢軍。

最後這一天的戰鬥,箭如雨下。一天之中五十萬支箭已全部射光。天空被染成黑色。漢軍終於斷箭。

於是將士們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軍吏們也只有短刀。

而文官手持尺刀。因為古代的卷軸都是刻在竹片上的,筆墨和紙張都沒有發明。因此書吏是手持一柄水果刀般的小刀。

兵器都打光了。文官們就“執筆為刀”。

“刑徒斬車輻,軍吏持尺刀”

李陵軍終於全軍覆沒。只有400個人突圍逃回漢地。

包括李陵本人等諸多校尉被俘。

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做“李緒”的將領,投降了匈奴。消息傳回內地

以訛傳訛,不知道怎麼傳著傳著,變成了“李陵”投降。

漢武帝大怒若狂。把李廣,李陵,全家人滿門抄斬。殺得乾乾淨淨。

司馬遷上書勸阻,被處以“宮刑”。才有了此後史詩般的鉅著《史記》。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幾周之後,消息傳來。原來投降的是李緒而不是李陵。

但是李氏全家,已經被殺得乾乾淨淨。人死不可復生。

李陵聽到這個消息,唯有嘆息。他也不可能再回復漢國了。

匈奴單于非常敬重他這個英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後來“蘇武牧羊”的時候,蘇武還見到了李陵。二人一起在貝加爾湖畔喝了酒。留下《別歌》一詩。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史記

以上“李陵”這段故事,主要出自於《史記》

“李陵”事件,是導致司馬遷“宮刑”的法律起因。甚至也可以說是《史記》的主要原因。

對於李陵事件,司馬遷一定是刻骨銘心,魂牽夢絮。無數次夢裡驚醒。

《史記》被譽為中國史學上的宏觀鉅著,恢弘卷帙。價值無法估量。文學,史學中的奇葩。

但是這些美譽,主要是指《史記》資料詳集,視野宏大。

在“上古史”散缺的古代,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事隔開了二千年,差距是無法彌補的。

《史記》最大的缺陷,司馬遷並沒有現代史學家之“嚴謹”。

現代治史,規矩極為繁雜。每一條新聞都要備註出處,每一條分析都要列出原始資料。

而在司馬遷的《史記》裡面,《史記》的場面恢弘是一定的。

“嚴謹”則是未必。

譬如說《史記·項羽本紀》講秦始皇巡遊各地。

路過浙江紹興時,車隊龐大,氣勢輝煌。

當時,極其極巧的,劉邦和項羽,作為二個普通平民。都站在吃瓜群眾之中。而且彼此不認識。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這二句話,從此流傳了幾千年。

但問題是,始皇三十一年,無論劉邦還是項羽,都只是一個“亭長”。

最低的科級幹部。

這二個人當時說了什麼話,表什麼態度。又怎麼會有人記錄下來。

繪聲繪色,說得好像穿越你就在旁邊。

這些事情告訴我們的是,《史記》並不是一本嚴謹的歷史記事本。

而是摻雜了大量秘聞野史,雜科俾料的。

因此我們看回“李陵”這個故事,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李陵”的戰績,如果故事完全屬實的話。則他在“中國名將榜”上,大概可以排到第二。

名將榜,開國君王不算。純算打工的。以戰鬥力和武勳排序。

李陵所幹掉的匈奴,3000水軍造成的殺傷。大概和霍去病一場大型戰役差不多。

要知道,衛青,霍去病,都是統帥了全國的士兵。

消耗了文景之治幾十年的財帛積累。

死掉上萬批戰馬。最後殺傷數萬匈奴。

純以史書而論,漢軍傾巢而出,傾國之力,滅國型攻擊,殺傷幾萬匈奴的。一共也就三場戰役。

東,中,西三戰打完。匈奴人口不夠了,從此退出歷史爭霸舞臺。

而李陵僅僅是一支漢武帝“不給錢”的雜牌部隊。

能造成二萬的大量殺傷。堪稱年終大紅包,白撿賺大了。

但是,另一方面,李陵的故事又“很不合理”。

我們縱觀史書,步兵對騎兵,漢人對遊牧民族,從此再沒有人打出如此壯觀的“戰損比”。

再也沒有這樣“強大得逆天”的步戰部隊。

不要說三千滅三萬。甚至三萬滅三萬也沒有。甚至三萬滅三千也沒有。

別忘了1騎兵=25步兵。

而且,從邏輯上講,匈奴這樣“不怕犧牲”的衝鋒,也是毫無道理的。

一場進攻若要發生。若非是狗太監死人妖逼著你,就只有一個可能;

進攻方擁有絕對的自信可以獲勝

只有我覺得進攻會贏,而且很大的概率能贏。我才會去衝鋒。

否則我拍拍屁股就走。愛兵如子。不信的話,匈奴衝鋒的時候,你變二把AK47,三挺馬克沁水冷重機槍,火箭筒RPG

你看看匈奴還會不會來衝你的陣!那麼,推論只有一個,結論只有一個。

李陵軍是一支長程弓兵。

長程弓兵

騎兵弓射程是小於步兵弓。

同一時代 “騎射”的射程,小於同等技術下的步兵。

因為冷兵器時代中的弓很大。標準的漢弓,高達1.5~1.6米。和當時的人身高差不多。

但是,騎兵弓普遍要小得多。可能只有1~1.2米。

因為形狀決定了,你在馬上射箭時,你無法攜帶一柄“超級大”的弓。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如果騎兵弓挽臂二米的話,就沒法騎馬了。

另外一方面,步兵弓的頻率和穩定性,遠遠好於騎兵。

因為步兵射箭時,你是站在地面的。非常穩。甚至還有專門的“箭步”,可以藉助腰胯的力量,拉出更大的石碼。

但是騎兵弓很難借力。幾乎沒法用腳蹬。

更嚴重的是,射箭還有平衡反座力等等因素。這使得騎射難度極大。

弓的尺寸小,射箭姿勢也不好。種種原因,“騎射”要比步兵的射程短一截。

這個差異,不僅僅是在秦漢之時有。到了二千年以後,日本戰國時期依然存在。

日本戰國號稱有“七個人”是有機會奪取天下的。

最後一個出場的,是北海道的霸主,號稱“早生二十年必可統一全日本”。

他平生未嘗一敗。勢如破竹,指數式增長。

迅速從一郡之地,成長成五六塊國領的一流大名。

他唯一最黴的,是他出場時,已經是德川家的後期。

德川家已接近統一天下。

你武力值再高,也沒膽挑戰全國。

他就是日本東北最大城市的奠基者:伊達政宗。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如果你玩“太閣立志傳”的話,日本的軍種分四類:純步兵,騎兵,鐵炮,騎炮。

騎兵已經夠厲害了,火槍更勝一籌。

而最後出現的,終極王牌武器是:騎炮

這是伊達政宗的獨有兵種。只有他才可以製造。

騎炮,是拿著槍的騎兵。

但是,在真正的史學家中,對此類的說法是嗤之以鼻的。

武力,歸根到底和地盤實力相關。奇技淫巧是沒用的。

“騎炮”所沒有提到的是,他的炮管是“鋸短”的。

他並不是正宗的步槍。為了在馬上射擊,裝彈,他的槍管是鋸短的。射程也是鋸短的。

另一方面,火槍繩時代,裝彈極其的不方便。

步兵站在地上,往槍內填裝火藥已屬不易。騎兵高速顛簸衝鋒,還要裝彈,更是麻煩。

所以“騎炮”簡直是一種不能用的半成品。真若參與天下爭霸,必輸得乾淨徹底。

言歸正傳。我們看回李陵的分析。

李陵很有可能,是一支“長程弓兵”。匈奴相對於漢軍而言,本身技術就差了一大截。強弓勁弩,品質遠遠遜色。

而騎兵相對於步兵。騎兵的射程又短了一大截。

幾千年來,騎兵相對於步兵,其“戰法”幾乎是恆定不變的。

匈奴突進,靠近李陵時,會發生什麼。

李陵的“射程”非常之遠。相對於軍團的體積,更是不折不扣的“長程弓兵”。

如果匈奴要來衝鋒的話,從很遠的位置開始,他就落入李陵軍射程之內。

衝了一半,還沒有到匈奴軍的弓弩範圍,李陵軍又射出了第二輪箭。

而匈奴騎兵又是“輕裝甲”的。匈奴缺鐵,絕絕大多數的騎兵,根本連鎧甲都沒有。

被射得慘不忍睹。

眼看士氣一下子崩潰,領隊的趕緊撤,帶隊往側翼二邊跑。

憑速度是可以逃出弓箭覆蓋圈的。

但是你的殺傷力也接近於0的。“交換比”完全不能看。

匈奴幾十個兵團,來回衝擊了幾十次。李陵的3000水軍,還剩下2500多人。

這在正常的地面交鋒之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

另一方面,匈奴各部,自然有自詡“英雄豪傑”的人。

英雄豪傑的意思,愛面子不信邪。

總有人自以為,“我的馬比他快”“我的馬術比他高超”。

眼看隔壁被射得滿頭是包。俺們部落也想去試試運氣。難保就成名了呢。

於是才有了無數次嘗試。無數次漲經驗值。

史書中提到李陵的失敗,是因為他的“弓箭用盡”。

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

一壺箭十二枚,職業弓箭手往往帶二至三壺箭。如果是正規軍團,輜重車上箭矢更多。

而且你基本是打勝仗。打贏的話,可以去把箭再撿回來。

李陵最終的失敗,是因為“弓箭耗盡”。

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

蒙古的“弓騎”戰法,和匈奴一脈相承。原理都是一樣的。

匈奴騎兵完虐漢朝步兵,唯有一人以五千步兵大勝匈奴十萬騎兵

但二者的結果,一個是大勝,殺得全世界滿地找牙。一個是大敗。

其中最核心的一點,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