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文:鄭貝莉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法國偉大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位德國音樂家從出生到辭世的整個人生,並介紹了當時歐洲的社會風貌。我被書中與眾不同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但對有些內容還是不太理解。為了讀透這本書,我打算再用兩個月的時間重讀,慢慢地體會書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記得在圖書館初次遇到又老又舊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時,我沒有閱讀的衝動,隨手拿起,又隨手放下,逛了幾排書架,還是沒有找到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其實,在我心底還是惦記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當時對它的第一感覺是太深奧,我應該讀不懂,但是,心底又在不斷地說服自己要有勇氣去閱讀經典名著。最後,毅然決然,不再多想,走過去拿起《約翰-克利斯朵夫》就回家了。

一直記得在讀書時期一位老師曾說過的話:我們要多讀書,讀一本沒用的書總不會有壞處,而能讀到一本有用的書對我們來說受益匪淺。在以前,我不能明確地判斷出哪些是無用的書籍哪些是有用的書籍。記得一位美國作家說過,她小時候看書規定自己不準挑選書籍,無論什麼類型的書都看,從圖書館A類書籍一直往下看,看到Z類書籍,這樣才能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我曾效仿她的這種閱讀書籍的方式,但是借來的書籍對自己來說還是枯燥無味居多,即使憑藉意志力逐句逐字地閱讀,啃完了還是感覺似懂非懂,感覺沒什麼收穫。

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和世界名著為什麼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名著之所以能稱為經典,自有它的價值所在,它們經歷了幾百年的洗禮,是一代代人從所有書籍裡提煉出來的精華。而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沒有必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去閱讀雜書,想通之後我決定往後主要閱讀經典名著。這幾年,我讀過我國名著《紅樓夢》《水滸傳》和世界名著《巴黎聖母院》《飄》《安娜·卡列妮娜》《佳麗妹妹》《復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茶花女》等等,這些書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閒暇之時我會細細回味。

曾經我不喜歡的世界名著,我會強迫自己逐句逐字地閱讀,讀完了,我雖然似懂非懂的樣子,但我會收穫成就感,然後我又會強迫自己去閱讀另一本世界名著,我讓自己總在世界名著裡轉悠。漸漸地,我被同化了,我把閱讀世界名著當成一種習慣了,養成習慣之後,不知不覺中我喜歡上了閱讀世界名著,一日不讀便感覺渾身不自在。這個時候如果再拿起一本雜書,我會感覺無聊透頂。

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隨著我閱讀世界名著的增多,我感覺到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我不再愛看肥皂劇了,每天愛看竇文濤主持的文化類談話節目《圓桌派》。每天清晨為了聽朗誦而早起十分鐘,即使有事忙到深夜我也要堅持運動40分鐘、閱讀書籍30分鐘。即使身處吵鬧的環境裡,我內心依然能平靜似水,依然可以集中注意力閱讀書籍。同時,我的感情變得越來越豐富了。在仰望藍天白雲時,我會感覺舒暢而愉悅;看一片黃葉從樹上慢慢飄落下來時,我會傷感得落淚;還有,為行人的一個善舉而感動不已,為某人的凝眸一視而心跳不止......我把自己的心打開,盡力去感受這個美好而豐富的世界。

靜默獨處時,我並不覺得孤單,我會閱讀書籍、思考。有的時候我會思考我們為了什麼活著?我們該如何活好這一生?出生,吃喝拉撒,上學,工作賺錢,買房買車,結婚,生兒育女,每個人都按這個程序下來,最終都會閉上眼睛為這一生畫上句號。人的一生就只是這樣過嗎?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是在走這樣的程序,我希望我的一生能過得有意義一些。為此,我不停地讀書。讀一本世界名著,我的靈魂就旅行一次,讀多本世界名著,我的靈魂就可以進行一次環球旅行。在靈魂的旅途上,我可以瞭解古今中外的歷史、體會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經歷前人所經歷過的思想。這,使我柴米油鹽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滋潤了。

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為了死亡而活著,是為了讓人生這個過程變得有意義一些而努力活著。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修行自己的旅程,而閱讀經典名著能給予我們修行自己的原動力。

讓我們每個人都放下手中的手機,放下浮躁,拿起經典名著,閱讀經典名著,予內心一片清淨吧。

閱讀經典名著修行自己

鄭貝莉,廣東連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