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孔子,南文昌”之——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為名星,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宋朝時,名聲大振,一度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文昌帝君陰騭(zhì)文》記載,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裡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北孔子,南文昌”之——文昌帝君

由來

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星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祇。

科舉考試始於隋朝,然至宋代才成為士人求官最為重要的途徑,也因為求取功名的各地學子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當中能夠脫穎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讀書之外,祈求各種神明的幫助。

梓潼神,原是流行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後與晉朝抗擊苻堅而殉國的忠臣“張育”合流,在北宋時,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神祇。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各地學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舉順利之神祇。

由於信仰的傳佈,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視為文昌星轉世、化身),因而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雖然,不斷有儒者指梓潼神信仰為“淫祀”,然因其靈驗、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範圍遍及全中國,故道教亦將其納入道教神祇之一,尊為“文昌帝君”,並在清代時被國家納為正祀。

“北孔子,南文昌”之——文昌帝君

故鄉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佈大陸和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蹟“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蹟”四字。另刻字“泉湧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湧月明數字。

古時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

“北孔子,南文昌”之——文昌帝君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張亞子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裡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

越西文廟之右舊時有文昌宮,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馬山有梓潼宮,是專用來祭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廟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宮與綿陽的梓潼縣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玄機,還有待考證。

據當地老人講,文昌宮即梓潼宮的建築十分壯觀,年代久遠,宮門前,矗立三株古楊。樹幹挺撥剛勁。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圍,樹枝虯曲縱橫,姿態萬千。宮門進魁星樓,過甬道,便是三間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輝煌。殿門雕花窗格,玲瓏剔透,富麗華貴。大殿正中為貼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兩邊是“天聾”、“地啞”侍童像。在梓潼宮的山頂上有一洞,人們稱之為紫府飛霞洞。據越西廳志載:“為宋代苟沐父子所開。”是文昌帝君修煉處。此外越西城內的瘟祖廟,觀音面都與文昌帝君張亞子有關。這是因為文昌帝君行善施藥,澤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