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於歷史的青城古韻書香

沉澱於歷史的青城古韻書香

資料圖片

沉澱於歷史的青城古韻書香

資料圖片

呼和浩特晚報訊 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讀書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各式各樣的圖書館相繼成立,有公辦的也有私人的,人們在享受休閒之餘,還會坐下來細細品讀書籍中的魅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取功名,更給生活增添了許多優雅與樂趣。但當人們拿著咖啡杯,端著新式圖書、用筆記本電腦記錄的時候,是否好奇在時光線的另一頭,古人又是如何讀書的呢?又是如何增加自己與書籍的接觸呢?

沉澱於歷史的書香

古代中國人對於神靈的敬畏無處不在,無論是有識之士,還是普通百姓,在大家的心中似乎總會對天地自然心存感恩與敬畏。包括那些每天手捧書籍的學子,他們每日讀書,為的就是考取功名。他們渴望更多的書籍和知識,也渴望更高的前程和抱負。

在呼和浩特舊城小東街中隱藏著一處十分有名的古建築,那就是文昌廟與魁星樓,因為魁星樓是供奉“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而名聲遠播,所以方圓千里的學子爭相前來朝拜。在清朝政府統治時期,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科舉,無數學子寒窗苦讀,為的就是金榜題名,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歸化城中也一樣少不了一處供奉魁星神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成為書香四溢、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所有在當時算作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會到魁星樓裡拜上一拜,所以魁星樓在歸化城的歷史中也是有著很重的分量。

文昌廟與魁星樓是兩座不同的建築,分別承載著自己的作用。魁星樓也稱魁星閣,好似學子們休息交流的場所,這裡的設計別緻優雅,除了書桌、茶水,還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書籍。學子想要來文昌廟祭拜,首先要來魁星樓坐上一坐,一來是和其他學子交流經驗和知識,二來就是可以多多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籍,大家在這裡比文弄墨、結交朋友。在盡興之後,還會結伴前去文昌廟參拜。

記憶中的魁星樓

從小東街拐下就是文昌廟魁星樓,大概位置應該在小東街的北頭,離街北口大約有20多米距離。魁星樓的附近有一塊挺大的空地,空地周圍沒有一棵樹,只有眾多土坯房子和一些磚瓦房,在空地東南處有一座樓閣模樣的房子。這破舊的樓閣房子就是魁星樓,院子門前放著一對精美的石礅,兩扇黑漆木門常常半開半閉。拐過漂亮的影壁,院子裡的正房、東西廂房、南房一應俱全。正房前砌有高臺階和花牆。一間正房裡,東西兩側立著鏤空木雕月亮門,分隔成了兩個臥室。中間為客廳,擺著八仙桌、張貼著中堂畫、懸掛著宮燈。院子裡青磚鋪地,空地種著杏樹和葵花。

因為魁星樓比較高大,所以人們站在小東街上就可以遠遠望到魁星樓,在魁星樓的前面有一個塑像,這個塑像就是主管功名科舉的魁星大人,沒見過塑像的人一定會認為魁星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體看彷彿是鬼的造型。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硃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型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因為魁星的“魁”就是一個“鬼”字和一個“鬥”字組合而成,所以,魁星的造型也許就是這麼過來的,人們見字如見人。

走到魁星樓前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個可怕又可敬的塑像,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魁星樓的樣子很特別,從外面看是三層,底下既是一層也是一個門洞,進到廟裡燒香的人們都要從這個門洞穿入。對於做夢也想金榜題名的學子們來說,閣中的文昌君是他們的命運之神。抬眼望去,高閣在燦爛的蒼穹映照下,更顯得挺拔壯麗,氣勢不凡。人們登上高閣,憑欄遠眺,高閣之美妙,盡在不言中。

文昌廟與蒙古書坊

魁星樓的後面就是文昌廟,文昌廟很大很深,後面還有殿。文昌廟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靈,同時,這個廟和過去的科舉制度相聯繫,文昌廟魁星樓供奉的是傳說中掌管文人命運、盛衰、變遷、通達與否的神靈,主要是掌管文運。

無論是文昌廟還是魁星樓,都與離不開書香與筆墨,就在文昌廟中有一個蒙古書坊,在100多年前的青城,這樣一座書坊算得上絕無僅有、數一數二,這是當時這個城市書院文化之一,它其實就是一個大的私塾,近乎一個學院的功能,雖然規格沒有那麼高,沒有那麼大,但是蒙古書坊在那個時候是出人才的地方。書坊的老師很出名,叫吳天章,是當時的舉人,那個時候考上舉人很不容易,名師出高徒,這個書坊出來的學生也都很厲害。那時在南茶坊路兩邊立著很多的碑,吳天章老師在教育方面給這個城市做了很多貢獻,所以,人們就在那裡為他立了德教碑。

內蒙古圖書館的前身

除了這座蒙古書坊,還有一座十分出名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圖書館的前身。據資料記載:1909年(清宣統元年)10月,歸化城副都統三多向清政府上奏了“創辦歸化圖書館”的事情,其中寫道:“……將城東文昌廟餘屋修葺完整,創辦圖書館一所……除科學圖書不計外,共計經史子集一萬四千四百餘卷。”這便成為歸化城中最早的官辦圖書館。之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轟然垮臺,歸化圖書館隨之關閉。1925年3月,在歸化圖書館的老底子上成立了綏遠區立通俗圖書館,地點在歸化圖書館原址,也就是舊城小東街文昌廟內。館內有藏書室、閱覽室及辦公室各一處,藏書9121冊。1934年1月,在原綏遠區立通俗圖書館(後改為民眾教育館)的基礎上,成立了綏遠省立圖書館。後有關部門撥專款在新舊城間大馬路上建起新館舍,藏書達5萬冊左右。後幾經搬遷更名,發展成現今的內蒙古圖書館。

在日寇侵佔期間,這所書院曾經搬遷至張家口。1938年,日本人進到歸綏市後,在文化方面成立了蒙古文化館,就在文化宮的後院,那時的圖書館變成了圖書部,成為了蒙古文化館的一部分,當時還出版過一本書本目錄,鉛印的,這在我區歷史上還是頭一回,至少在此之前沒有過。1942年,整個蒙古文化館遷到張家口,這些珍貴書籍也被打包裝箱,隨著車隊出發前往張家口。由於戰亂,藏書損失過半。直到1947年,綏遠省政府才將殘餘圖書運回歸綏,於當年11月4日恢復名稱為“省立圖書館”,並於當年10月開館。

搬遷後的圖書館

魁星樓的存在印證了歸化城的文化底蘊,據一位史姓老人回憶:“在剛剛解放的時候,還能見到拆除的文昌廟魁星樓,但那也只剩下了軀殼,裡面荒涼無人,廟門幾乎被封死,無人出入,那高高在上的魁星樓也因為年久失修而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雖然還能見到精美玲瓏的木製頂棚,但也不像從前那樣光鮮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魁星樓最終被拆除,但樓中孕育的書香卻在大東街和大西街上瀰漫開來,不少私人設立的書社書館在這兩條大街上設立,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提供知識的源泉。雖然魁星樓與文昌廟都已退出人們的視線,但是那些古老的書籍還在,圖書館也還在。1950年5月,在綏遠省立圖書館的基礎上,成立了綏遠省人民圖書館,因原來的舊址在日寇侵佔期間毀壞,新館一時半會兒又建不起來,在過度階段,就選擇了新城鼓樓。新城鼓樓從外面看是兩層樓,但裡面卻是三層樓,圖書館當時就佔了上面兩層作為書庫、閱覽室及辦公室。

據在內蒙古圖書館工作的老員工忒莫勒介紹說:“當時借閱的人還比較少,書也不多,往往只是一些政府官員、學校教師來借閱。當時的圖書館裡也大部分都是古書,能夠看懂的人也不多。但隨著圖書館的發展和調整,越來越多的新書成為館藏。1952年,圖書館把第一層的四個門洞裝上門,設為兒童閱覽室,第二年三層樓也不夠用了,又將鼓樓西北角的鋪面和小院交給圖書館。圖書館不斷髮展,場地也越來越不夠用。195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週年,圖書館在青城公園建設了新館舍。1985年,內蒙古政府決定新建內蒙古圖書館。這才選在了烏蘭察布路,也就是現在的最新場館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