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送燈”風俗已百年!

在國內不少地方,都有元宵節“送燈”的習俗。在海南文昌,也有類似的傳統。日前,海南日報記者有幸領略這一盛況:村民家家戶戶不僅都要掛上紙燈籠,還要殺雞宰羊,祭拜祖先,然後全村敲鑼打鼓舉行“送燈”儀式,盅盤舞等表演也來助陣,好不熱鬧。


文昌“送燈”風俗已百年!


文昌鄉下小朋友最喜歡“送燈”


文昌人說,“燈”和“丁”是諧音,“送燈”就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的意思。總之,就是人們祈福來年吉星高照、添丁發財、平安順遂等,寄託著美好的生活願望。

花燈內部用竹片編織,外面用彩紙手工剪裁而成。燈身上印有大大小小的“福”“壽”“囍”字和“吉星高照”“丁財貴壽”“招財進寶”“連生貴子”“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吉利的詞語和詩句,還配上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等。

“送燈”時,花燈的下部吊著一個長圓形燈籠,在籠底點上一支小蠟燭,燭光一照,極富美感。村民們撐著一盞盞花燈,有寓意年年有餘的“鯉魚燈”,有花開富貴的“小花籃燈”,有寓意財丁興旺的“大喜燈”,還有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等。

據瞭解,文昌各地舉行“送燈”活動沒有統一時間,規模也不一樣,其中,在會文、重興、東閣、文城一帶規模較大,一般都是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期間舉行。

以會文鎮為例,這裡一般以公廟為單位,一個個地方輪流舉行。每個公廟的範圍大小不一,有些是幾個自然村一個公廟,有些是一個村一個公廟,因各宗族人口不一,有些大一點的,有100多戶五六百人,巡遊的時間也比較長,有時游完燈,再進行文藝表演,等到結束時,天已快亮。

“送燈”儀式有幾個程序,通常有選“燈頭”、製作或購買花燈、“燈頭”出門前祭祖、出燈、遊燈、文藝表演、集體祭祀、掛(燒)燈等環節。


文昌“送燈”風俗已百年!



文山村村民告訴記者,一般“做年”前,大家都會將花燈準備好。到了“送燈”當天,日落星出前開始點燈。先送到祖靈位上,祈求祖宗掌著一盞盞花燈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賜福家人;又送到倉庫、豬圈、井臺等處,以求五穀滿倉、打水平安、糧食常吃常有等。

關於文昌“送燈”習俗,咸豐《文昌縣誌》曾有記載:“自十二夜起,曰開燈。作燈市,剪綵為花及魚蝦、走馬各樣。人或掇燈球歸家,置席下,以許生兒則送燈。”也就是說,這一習俗在文昌至少已經流傳了100餘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然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來源:海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