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座清代古戏台栖身高架桥下,槐树环绕,巨石堆砌,遥对远处的金代石窑?

脑洞人物史

亦文亦物讲古建筑:高架桥下暗藏清代戏台,槐树环绕,巨石堆砌,遥对800年金代古石窑

在自驾清徐的途中,途经一座高架桥,下面为乡间旧有下通公路。我刚从高架下来,就一眼瞥见路边隐藏在枯黄槐树中的一座古戏台,凭感觉断定,至少是清中期古建筑。于是也顾不得危险,赶紧将车停在路边,一个人扛着器材手脚并用的爬了过去。

这座古戏台非常奇怪,孤零零的独自矗立在荒野中,令人费解。要知道,古代建戏台通常是为酬神,多对应寺庙,哪有荒野中单独建一座戏台的道理?难不成大半夜的唱戏给狐仙、黄大仙听?说起来都觉得瘆人。

待走近一看,恍如大悟:原来,这里旧时是登山的必经之路,向南串联起宋代狐突庙(国保),向北连接到金代香岩寺(省保),它的名字是“东马峪戏台”,2011年登记为太原市重点文保单位。

1、戏台的来历

戏台正对北山有香岩寺,内存金代石砌无梁殿,寺内古碑不少,有一通《重修香岩寺新建狐神行宫乐楼碑记》记载,这座戏台修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隶属香岩寺,1975年时太原市实验晋剧团还曾登台演出,70年代修复过一次。


解放前,每年的农历七月三十相传为地藏王菩萨诞辰日,几天内香岩寺都有热闹的庙会。庙会上有个仪式,需要先从西马峪的狐突庙将狐突神请到这里看戏,神像暂存狐神行宫,看完戏再恭送回庙。也就是说,原先的行宫应该就位于现在高速路的位置,后期被毁,独独古戏台保留了下来。

2、清式古戏台结构

这座戏台准确位置是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北,坐南朝北,一里外山腰是清徐香岩寺,台基约一米多高,面积足有80多平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半部为四椽,后半部出两椽,顶部很特殊。

可以说它是一个异型的卷棚顶前出歇山形,我觉得应叫它“前歇山后卷棚勾连搭单檐硬山顶”。戏台的前檐是单檐歇山,顶部却是卷棚状,后山墙则是不折不扣的单檐硬山,中间用勾连搭的形式连接起来,也只能这么叫。


戏台前檐用四根柱子,中间为圆石柱,两侧为八棱石柱,下有素柱础垫脚。柱头顶部采用元代常见的大额枋做法,一根枋木承托着迎面七朵斗拱,斗拱中间出金代45°斜拱,昂头装饰云龙及卷云头,斗拱主要外出一拽架,单翘三踩斗拱,耍头出卷云头。

大额枋下面,还有两块硕大的装饰雀替,木雕双龙回首,颜色与其他构件气质不合,应该是后世修缮的作品。

在一些文献记载中,还讲到台口两侧有砖雕的“福寿”八字墙,我在现场并没有看仔细,就是感觉如此体量的屋顶配合这么局促的八字墙,是有些滑稽,可能当时是出于野外演出旷野拢音的需求,这个要求又不同于寺院内的戏台营造。

如此孤零零一座戏台,希望好好保护,不要被某些不法之徒所觊觎。

喜欢就关注我,亲眼目睹更多经典古建筑的真实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