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缺良將,為何卻最終失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的經典之處就在於不論是在文學界的造詣,亦或是為人處世治國方略都能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看完三國的人,大多都為蜀國的命運感到惋惜,感嘆劉備時運不濟。

劉備不缺良將,為何卻最終失敗?

劉備一生,有鴻鵠之志,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善結人才,剛正不阿,立志復興漢室。

文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此外,劉備麾下更是有五虎大將。在後期劉備的各方面實力也是逐步增強,那為何後期的蜀國不僅沒有復興漢室,反而是三國裡滅亡最快的呢??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帶你一起揭秘劉備復興漢室失敗的根本原因。

劉備不缺良將,為何卻最終失敗?

首先,現實原因是無法忽略的。

其一、內部政治,經濟不足

蜀國當時所建頂樑柱極其不穩定,只可惜當時用來平衡兩家利益的支點英年早逝,一時之間荊州動盪不安,且蜀國地勢兇險,人煙稀少,西連青藏,南臨大山,適於農耕,商品經濟落後,物質匱乏,加上連年征戰,國力不足,這是其一。

其二、人才匱乏。

雖說當時蜀國有五虎上將,更有足智多謀的軍師孔明,但在曹操去世後,曹丕重用被壓制多年的司馬懿、賈詡。司馬懿此人名氣雖不大但才華出眾,城府極深。且吳國亦有陸遜、魯肅等。在人才實力方面只能打成平手。

此外,在內政上,諸葛亮可以傲視群雄,他的才智能力出眾,可他並沒有實戰經驗,缺乏軍事管理能力。

劉備不缺良將,為何卻最終失敗?

而且諸葛亮此人極為謹慎,對任何人都不放心,不滿意,找不到滿意的人來分擔他的工作。

凡事親力親為,這就導致了後來在北伐中兩邊都不能兼顧,後期心力交瘁失敗的原因。加之忽視人才的挖掘培養,即無伯樂精神。從後期他的用人之道就可以看出來。

且諸葛亮過於自信,又有些優柔寡斷,不做沒有十足把握的事,也是缺少了及時應變的能力和魄力,在個人能力上諸葛亮極為優秀,但是軍事能力用人之道便不及劉備。前期蜀國佔盡了地利,及時魏國強大也不可能滅蜀,後期蜀國無人可用,也因此流傳一句話: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縱使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為無米之炊。

劉備不缺良將,為何卻最終失敗?

三、夷陵之戰

如果說荊州之失是對蜀漢的巨大打擊,那後期為關羽報仇而發動的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讓蜀國加速衰敗,劉備此人優點甚多,可缺點同樣也是致命的,容易被成就衝昏頭腦,意氣用事,一意孤行,志大才疏。

按常理說一個征戰多年的人,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作戰經驗能差到哪裡去,豈能不知兵家之大忌?

只能說當時的劉備痛失關羽,且自立蜀國復漢可望,心中自有一腔憤慨之血,加上陸遜名氣甚小,想借此為關羽報仇並殺殺孫權的傲氣,太過於自信而輕敵導致夷陵一戰軍中元氣大傷,損失慘重。

劉備不缺良將,為何卻最終失敗?

除了客觀原因之外,如受到天下大勢之所限,不是劉備沒有人才,也不是他沒有雄才大略。

主要是後期的他天時地利人和,大勢已去,這些綜合方面是相互牽制,相互影響,因於此,劉備只能分得這天下小小的一杯羹,復興漢室最終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