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合作定律:合作本身就是團隊合作最大的阻力

华盛顿合作定律:合作本身就是团队合作最大的阻力

我沒有抓過螃蟹,不過有人跟我說,儘管它們會爬會跑,但是隻要把一群螃蟹放在一個簍子裡,連蓋子都不用蓋,也不用擔心他們爬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只要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會不遺餘力地把它拽回來,一副“誰也別想爬出去”的姿態,最後的結果,誰也爬不出去,誰也別想爬出去。

坦白說,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現象,把這種現象放在職場裡,或許還能為團隊裡很難出頭的人找到一個恰當的藉口——死拖住我不放的,正是和我同病相憐的夥伴。

01.認清“合作不容易”才能理解團隊合作的難、團隊作業的痛

事件1:我在現場,但我是旁觀者。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紐約市發生了一起謀殺案,但是震驚整個美國的不是兇殺案的兇殘程度、犯罪分子的惡劣手段,而是旁觀者的無視。當時,一個年輕的女孩被人追殺,在長達半個小時的作案裡,女孩一直在呼救,接近四十戶居民聽到了呼救,卻沒有任何一個人上前阻止,連報警電話也沒有打。

一個被幾十人目睹的謀殺案,竟然沒有人站出來救命,甚至沒人報警。

人性灰暗面,比如冷漠、自危都是原因,但心理學家認為,更深層次的理由是“旁觀者效應”,意思是說,因為看到有除我以外的其他人在場,除了目擊殘忍的謀殺事件,人們的注意力被分散去觀察其他人的行為。

最後,誰都沒有行動展開救助,儘管看起來大家都有責任,但是似乎每個人都不用負責。

為什麼叫旁觀者效應呢?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獨自承擔所有責任,需要單獨完成一件事時,就不存在觀察其他人而被分散注意力的情況,結果和責任都要獨自承擔,所以完成某事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在這個對比裡,人多反而是壞事,因為大家沒有合作只有旁觀,而人少,他自成群體,甚至獨自規劃、執行和負責,效果反而好。

“一個和尚有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不聚焦挑水這件事情本身,而是觀察其他兩個的行為,不獨立擔責,相互踢皮球,最後都沒水喝。這也是“個體有結果”與“群體不合作”的對比。

事件2:拔河的時候,人多力量大……嗎?

上面的情況,把謀殺換成拔河,把救命換成出力,情況會不會好一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拔河實驗”,對不同規模群體在拔河時所施加的力量進行了對比。

實驗是這樣,先來1v1的比賽,經過測算,每個人在拖拽過程中施加的力量大約是60千克,然後把兩邊人數加到6,也就是3v3,出乎意料的是,每個人平均的力量降低到了50千克,再加,比賽變成8v8,平均力量竟然降到30千克,是起初的一半。

也就是說,參加人數越多,每個人反而會出越少的力氣。所以,並不是說把10個人變成20個人總的力量就加大了,反而是因為增加了人數,每個人卻有意無意地不願出力了。

心理學家用“社會惰化作用”來總結這個現象。簡單來說,在一個團隊裡,一方面,當你認真工作並且感覺到其他人偷懶的時候,公平感就會讓你趨向於少付出;

另一方面正因為是團隊作業,責任相對分散,而個人的投入和產出的對比,不如獨自作業的時候那麼簡單清晰,加上依附心理,最後就變成:人越多,每個人付出的越少。

和事件1一樣,人多沒有用,這種所謂的團隊合作的實質就是不合作。

事件3:天鵝、梭子魚和蝦拼盡全力去拉車,車為什麼紋絲不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團隊”這樣的組織裡尤其明顯,即便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個目標,每個人的過程和方法、目的也不盡相同。

有則寓言說天鵝、梭子魚和蝦一起拉車,它們三個都拼了命地拉,看起來賣力極了,但是不管怎麼努力,車子卻始終原地不動。

在事件2裡,拔河人數增多,每個人的力氣卻變小了。可是天鵝、梭子魚和蝦不是吝嗇出力的人,為什麼還是不能讓車子移動呢?

原來,天鵝看到的是天空,她要用展翅翱翔的方式到達目的地,於是批命朝上飛,梭子魚的世界是池塘,它覺得只有奔向池塘才能到達終點,於是使勁往池塘拉,蝦呢,習慣倒拖。於是三種力量,三個方向,力量越大,彼此給對方的阻力也就越大,車子自然原地不動。

從本質上來說,每個人代表的利益不同,驅動力自然也不同,於是表面的合作,實際上呈現很多複雜和微妙的關係,相互吸引、彼此牽制,有互補、有制衡、有掣肘、有關聯,所有這些裡的作用都不可避免地產生內耗。

內耗不可避免,因為這是人性。管理學家把這概括為“組織內耗現象”,所謂的“窩裡鬥”:耗費資源、降低效率、減少產量,

研究表明,組織內耗與群體規模關係密切,人越多,內耗越嚴重。說白了,人越多,各懷鬼胎的可能性就越多,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復雜。

相比之下,一個人獨立完成任務的專注度和能動性更高,被幹擾的情況更少,相反,人越多主觀能動性越差,多了依附,也多了牽制。

“旁觀者效應”、“社會惰化作用”和“組織內耗現象”,歸根結底解釋的都是“為什麼合作不容易”這件事,用一個概括性的管理經典來說,就是“華盛頓合作定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要複雜和微妙得多。

02.破解“華盛頓合作定律”的關鍵,不是管理,而是做好自己。

之所以要明白這種複雜性和不容易背後的深層原因,就是因為很多職場人,尤其是一些管理者,把“合作”和“合作必然事半功倍”當成理所當然,而當你認清事情的本質時,對“合作”和“怎麼合作”才能有更理性的判斷。

“合作是一個問題,怎樣合作也是一個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意識到“不合作”、“難合作”才是主線,這樣會少做一些促成合作的無用功,也會少一些無奈和失望,才好更理智地對待團隊合作這件事。

看清了團隊合作裡始終存在的此消彼長的“不合作”,職場人該如何應對團隊合作,讓自己不至於被其他螃蟹拖住不放、或者被其他和尚拖得“沒水喝”呢?

讓我們先把問題看得簡單點,從解決“三個和尚喝水問題”開始:

三個和尚都要負責挑水,這是他們的主要責任,那有沒有方丈這樣的上級、權威或者領導的存在呢?或者至少三個和尚裡有一個具備管理才能,可以在協商中做到簡單但明確的分工呢?

在挑水這件事上制定出一個實施細則,讓每個人不必團隊協作卻又可以享受合作的成果。比如輪班制,每個人負責一天,三人接力。在具體的一天裡,規定必須幾點之前挑完多少桶水,而這些水必須平均分配給三個人享用,同一個人工作和擔責。

這樣,即便是獨立作業,因為是輪流接力的,還是可以在大範圍看到團隊的價值,而且大家共享成果,分工明確,避免了“旁觀者效應”的不作為、“拔河比賽”裡的不出力或者“天鵝梭子魚蝦拉車事件”裡的不同向。

如果簡單地把華盛頓合作定律歸納為“合作本身是團隊合作最大的阻礙”的話,那麼,嘗試減少合作頻率,就是減少了內耗、不作為和旁觀的可能性。

在這個解決方案裡,權責分明、獨立作業、注重公平性、溝通協調是4個重要的點,但是事實上,這篇文章並不是想給你解決方案,而是想告訴你,“團隊協作”這樣好看的字眼,通常是在獨立作業中推進的,不要再抱著凡是依靠團隊的心理來做事和做管理,比這更有價值的是:

認清團隊合作骨血裡的不合作基因,用獨立意識完成自己手頭的部分。小心陷入無謂的內耗,也不仗著人多就偷懶,在需要挺身而出的時候,別把自己當個旁觀者,你就已經是團隊裡非常優秀的那個了。

團隊由個人組成,即便互補協作確實有意義,但是做好自己,尤其是團隊中那個不被捆綁、更加頑強的自己,也很重要。

  • 文 / 蔡不蔡
  • 來源 / 世界經理人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