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極美的古代七言詩,魯迅非常喜愛,還模仿它作過一首打油詩!

《四愁詩》是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的詩作。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漢安帝時拜郎中,遷太史令。漢順帝再復為太史令,後遷侍中,出任河間相,有政聲。徵還,拜尚書,不久病逝。精於天文歷算之學,著有詩、賦、銘、七言凡三十二篇,其《四愁詩》對後世七言詩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張衡在中國歷史上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但很多人不知道,張衡也是當時很有名的文學家。

一首極美的古代七言詩,魯迅非常喜愛,還模仿它作過一首打油詩!

張衡

《四愁詩》的寫作背景:張衡目睹東漢朝政日壞,天下凋敝,而自己雖有濟世之志,希望能以其才能報效君主,卻又憂懼群小用讒,因而鬱郁,遂作《四愁詩》以瀉情懷。

一首極美的古代七言詩,魯迅非常喜愛,還模仿它作過一首打油詩!

張衡發明的中國最早用來觀測地震的地動儀

此詩共分四章,分別列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一個遠處地名,表達詩人四處尋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悵憂傷的心情。每章都按"所思、欲往、涕淚、相贈、傷情"的次序來寫,而美人所贈及詩人回報物品不同,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全詩運用 "美人香草"的比興手法和迴環重迭,反覆詠歎的藝術手法,四章結構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齊,每章又換詞押韻,在整齊中顯出變化,對後世七言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一首極美的古代七言詩,魯迅非常喜愛,還模仿它作過一首打油詩!

張衡博物館正門

《四愁詩》

—— 東漢張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難。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憂傷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憂傷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四愁詩》非但內容足以使人動容,其句式也極引人注目,它是中國古詩中產生年代較早的一首七言詩。七言詩由來久矣,但全詩句子均為七言,而每句都採用上四字一節、下三字更為一節的形式,句中又幾乎不用"兮"字作語助的詩,在現存的創作年代確切可信的古詩範圍裡,此詩是最早的一首,而非載於後世著作中真偽莫辨的《皇娥歌》、《柏梁詩》之類,足見《四愁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

一首極美的古代七言詩,魯迅非常喜愛,還模仿它作過一首打油詩!

魯迅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非常喜愛這首《四愁詩》,模仿張衡《四愁詩》的句式和結構,創作過一首擬古的新打油詩《我的失戀》。這首詩分四節,每節都以"我的所愛在…"開始,以"不知何故兮…"作結,魯迅選取了幾個求愛的典型事例,運用排比疊段的表現手法,從不同角度概述了"我"失戀的原因及經過,幽默詼諧,諷刺辛辣。

我的失戀

——擬古的新打油詩

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低頭無法淚沾袍。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想去尋她人擁擠,仰頭無法淚沾耳。愛人贈我雙燕圖,回她什麼:冰糖壺盧。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塗。

我的所愛在河濱,想去尋她河水深,歪頭無法淚沾襟。愛人贈我金錶索,回她什麼:發汗藥。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

我的所愛在豪家,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搖頭無法淚如麻。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麼:赤練蛇。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一首極美的古代七言詩,魯迅非常喜愛,還模仿它作過一首打油詩!

魯迅

擬古而又不落俗套,詼諧而無戲謔之嫌,是魯迅這首打油詩的一個特色。這首詩創作於1924年10月3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12月8日《語絲》週刊第4期。魯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在《三閒集·我和的始終》中又進一步說:"不過是三段打油詩,題作《我的失戀》,是看見當時'阿呀,阿唷,我要死了'這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的。"

魯迅給世人的印象,多半是嚴肅有餘活潑不足,但通過魯迅作這首擬古的新打油詩來看,魯迅先生其實還是很可愛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