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抗戰勝利後,孔捷和丁偉都去了東北,為何李雲龍去不了?

金樓家Kening

《亮劍》第十二章已經有了答案
“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李雲龍團屬於中原野戰軍,有一次這個團配合華東野戰軍打援,乾得很漂亮,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將軍聽說了李雲龍的軼事,便想方設法地找藉口,不允許這個團歸建,至於他和中野劉伯承司令員是怎麼談的,誰也不知道,反正這個團糊里糊塗編入華野十一縱的戰鬥序列了”。

《亮劍》李雲龍是主角兒,小說已經明確指明瞭李雲龍的歸屬問題。剛開始屬於中原野戰軍,後因幫助華東野戰軍打了一次援,就被粟司令劃入了華野。根據李雲龍原型的其中兩位王近山、王必成來看,王近山屬於劉鄧的中原野戰軍,王必成屬於陳粟的華東野戰軍,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小說的作者都梁不把李雲龍寫進東北戰場的原因了。

另外即使把晉西北鐵三角的李雲龍、丁偉、孔捷都派去東北戰場有什麼意義呢?這樣一寫的話,楚雲飛是不是也要被派去東北戰場,變成新1軍或新6軍的師長呢?小說的後半部分是不是要變成李雲龍去解放海南島啊?


歷史軍魂

李雲龍沒有進軍東北,與中原軍區在“中原突圍” 戰役中分別不同的兩個突圍方向有關,中原軍區主力由李先念率領向西突圍,包括一縱大部、二縱和359旅等,這些部隊中的相當一部分,比如南下歸來的第359旅等部最後都去了東北,加入了“東北民主聯軍”,即四野的前身,另外還有華北和山東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出關,總計約10萬大軍,2萬幹部。



而惟獨中原軍區一縱一旅皮定均部,奉命向東突圍,從而吸引和調動一直包圍中原軍區的國民黨軍主力,徹底造成“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的判斷失誤,為主力部隊向西突圍創造良機。因為在中原突圍開始前,劉峙率領的10個整編師約30萬大軍四面包圍著中原軍區的不足6萬部隊,並且擬於6月26日發起總攻,形勢非常嚴峻,延安給中原軍區李先念部的急電中有12個字:立即突圍,生存第一,勝利第一!

1946年6月24日開始的“中原突圍”,也是解放戰爭正式打響的標誌。



皮定均所部7000餘人,首先完成了阻擊任務,待大部隊西撤後,一路向東且戰且走,突破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穿越大別山和皖中平原,行程2000多里,歷時24天,終於勝利到達華中根據地的“蘇皖解放區”,此時該旅居然還有7000人馬!不久以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獨立師,即李雲龍“華野二師”的戰史原型。這份殊勳,也是皮定均1955年破格授予中將軍銜的主因。

關於李雲龍參加中原突圍,《亮劍》劇中是給出了明確交代的,李師長跟戰士們在戰壕裡聊天時,談到過中原突圍時第一次見識美式的105口徑榴彈炮,並且曾經繳獲若干門,苦於突圍路上拖不走只好全部炸掉,心疼的直掉眼淚,就是這一歷史時期。華野首長也心疼二師,寧可用5噸炮彈換下李雲龍防守的趙莊陣地,也是因為這個師畢竟是中原野戰軍的老底子。



華東野戰軍開始整編的時候,內戰已經全面打響,山海關沿線已被國民黨軍隊佔領,東野和華野的陸上通道基本被截斷,甚至海路也被封鎖,那華野獨立師自然也就留在了華中和華東地區作戰,李雲龍也就沒有再去東北的必要。而除了這支特殊經歷的部隊之外,其他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隊伍都有進軍東北的機會。

所以,丁偉和孔捷去得東北,李雲龍去不得,基本戰爭歷史在那,一直到解放戰爭後期南京軍事學院再聚首。



三個老戰友軍中發展也差不多,師長到縱隊司令再整編為軍長(李雲龍是代理軍長),只有孔捷參加了援朝作戰。同時,劇中著力呈現的是李雲龍和楚雲飛的對手戲,既然楚雲飛已經加入“徐州剿總”指揮下的國民黨軍隊,那李雲龍也必須在華野編成內,否則怎麼互相死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