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

那些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

作者 | 周淮安

01

  我承认,冯导的《芳华》把我看哭了,而且不止一次。

  当文工团为战斗英雄们进行慰问演出,因战争失忆并成为精神病患者的何小萍被舞蹈唤醒,悄然走到剧场之外,在熟悉的旋律中,在草地上独自翩翩起舞,犹如一个月光下的精灵。剧场内的掌声像是为她而鸣,她似乎赢得了她曾经那么努力想赢得的东西——尊严。 

  这一幕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平和而克制,内敛且写实,不煽情不催泪,却直抵人心。

  《芳华》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角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部队文工团的两个普通人物。质朴善良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向女兵表白却被定性为“耍流氓”,被踢出文工团下放连队,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成为断臂英雄,退伍后却生活艰难挣扎于底层。文工团的新人何小萍因“出生”不好,童年时期一直被人欺负,满怀希望进入部队,以为可以融入“温暖大家庭”,却屡遭歧视羞辱,她默默喜欢上了唯一善待她的刘峰。在被排挤出文工团后,她作为卫生员也走上了战场,成了一名精神失常的英模。多年后,两人在云南烈士陵园重逢,相伴余生。

  有美好的爱情,有激情的青春,有残酷的战争,但却不是战争片,不是爱情片,也不是穿军装的青春片。我觉得更像一个纪实片,记录的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那些被激情燃烧的岁月烧成灰烬的青春,那些在阳光下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

那些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

  02

  对于那段岁月,一些过来人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理想与激情。激情燃烧的岁月,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天有多蓝,水有多清,人们质朴善良,处处公平正义,如同一个理想国。

  从心理学上讲,对于苦难,人的大脑往往会选择性遗忘,记住的都是美好的东西,甚至从苦难中升华出高尚的意义。尤其是青春岁月,人生最好的年华,即使艰辛心酸,也往往将苦难美化为“青春无悔”。就像小时候胡同串子撸起袖子跟别人炫耀:“你看,这道疤是上次茬架留下的,你丫没有吧?”

  刘峰、何小萍都是《芳华》中普通的底层青年,那个时代底层青年的青春是残酷不公的。木匠的儿子刘峰,希望通过任劳任怨,诚心待人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了组织欣赏的“活雷锋”,却因为爱情再次跌入底层。他走上战场,以命相博,渴望成为英雄。但成了英雄也没改变什么,在时代大潮中他成了一名穷困司机。“黑五类”子女何小萍努力地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与芳华,仍然被时代所牺牲遗弃。

  两位底层青年即使以命相博也难以改变命运,文工团的干部子弟、大院子弟却如鱼得水,需要爱情的时候,就有门当户对的爱情,需要转型的时候,他们又迅速成为成功的房地产商。

  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谢晋导演塑造了一个到部队镀金并准备临阵脱逃的高干子弟“赵蒙生”,一个为国捐躯的农民子弟连长“梁三喜”。电影中排长“靳开来”喊出的“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激愤之辞并非空穴来风,那个时代的阶层固化与不公远胜于今。

那些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

  03

  多年以前,我曾经到过中越边境的一些烈士陵园,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墓碑让人透不过气。长眠于此的很多都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的还是十七八岁刚入伍的新兵。

当地人说,当年参战的一些基层指挥员后来成为了将军,有的每年都来祭拜战友,一个一个地倒酒、敬烟,伫立墓前泣不成声。

与《芳华》的时代相比,我们的时代无疑是大大进步了。在时代的大潮中,也许没有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但让每一个刘峰、何小萍们的青春都能过得更有尊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却是这个时代应有之义。

作为曾经特殊阶层的大院子弟,一代同龄人中的幸运者与成功者,早已功成名就的冯导还能为那些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留下浓重的一笔,记录下那些卑微的野草野花的青春光芒。

这也许不合时宜,也许年轻人看不懂。

没关系,他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他得到了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