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芳华》极具冯小刚个人色彩,不是指风格,而是指感情。

萧穗子的旁白说:“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都芳华已逝,面目全非。”那是冯小刚的心声。

他对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还有文工团生活太有感情了,情不自禁地让整部电影浸泡在滤镜下,尽管我们能感觉它想表达的很多。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跨时代共鸣与简单符号化

《芳华》毋庸置疑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我侧眼看到莫先生偶尔甚至有拭泪的动作,出了影院之后,他站在瑟瑟的寒风中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太幸福了!我很能理解他的感受。

冯小刚很会展现“激情燃烧的岁月”,无论是文工团往事的如梦似幻,还是战场杀敌的残酷可怖,他都用出彩的光影效果、出色的摄影镜头做到了极致。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但这段岁月的激情燃烧之后,带给观众的共鸣竟然可以毫无障碍地,跨越好几个年龄段被无条件接纳吸收,不免让人深思——

每一个年代都是无法替代和跨越的,它应当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以及那些只有当代人才可感同身受的痛苦与感慨。

人性的共鸣固然可以跨越时代拨动人心,但去除这些普世价值《芳华》还有什么?缺少了刻薄与批判,对青春的怀缅与对大时代的反思真的可以共融吗?

《芳华》那舞台悲剧式的表层故事,与“伤痕+反思”小说式的里层故事,就此出现了冲突与断层,流于散乱和平面。观众看到了华丽的群像、精致的片段,却像一册精美的时代画片,难以在脑中立起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缺少复杂、立体、逼真的建构。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我没有读过严歌苓的原著小说,但就其他作品的了解而言,一向比较关注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各式各色的女性角色,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与延展,表现嫉妒、贪婪、自私等等丑陋而隐秘的情感。

例如何小萍怎么也洗不掉的臭味,郝淑雯带着大院子弟特有的骄傲溅别人一身水还振振有词,萧穗子得知郝与心上人“门当户对”谈恋爱后撕碎的情书……我们可以从细枝末节的情节里,窥见那个“伟光正”的时代里灰暗的角落,滋生着不为人知的隐痛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被女兵们嫌弃的何小萍

但要承认的是,这些内容的确太过复杂和精细,尽管电影时长已达两个半小时,想把人物尽数立起也不太实际,何况听说还被剪掉了不少内容;

我也能够理解电影在宏大叙事的上做的“软着陆”,时间洗刷过的往事总是蒙着一层叫做“再也回不去了”的美好光圈,对于勾起了太多回忆、注入了太多感情的冯小刚,这是属于他的青春盛宴。

那么下面,我们就讲讲那些“不可说”的故事。


刘峰&何小萍:个人痛苦 VS 集体价值

说起来,刘峰与何小萍作为《芳华》的主线人物,却是两个与文工团最为疏离的人,这很奇妙。

在被刘峰情不自禁地拥抱之后,大受刺激的林丁丁在宿舍哭成泪人,郝淑雯嗔怪说其他那个谁谁谁都能抱你,为什么刘峰抱不得?林丁丁大喊:谁都可以,就是刘峰不行!

为什么独独刘峰不行?

因为他是“活雷锋”,他的爱必须是大爱、博爱、同志之爱,就是不能有“爱情”。他是文工团立起来的一座供人仰望的雕塑,但在众人的声声称赞下,是个人对于集体价值“吉祥物”隐藏的深深憎恶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刘峰一直是文工团的焦点

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曾有过“别人家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成绩好、工作之后薪酬高、娶/嫁了个长得漂亮/帅的老婆/老公,还特别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可是我们却疏远他们,甚至讨厌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象征——普世价值的“成功”标准,道德山顶上寒冷的风,还有那份永远也“及不上”的耻辱与羞愧

人类天生喜欢待在集体之中,它带给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禁锢感。作为个体的人享受着集体带来的舒适——无论物质上还是思想上的——也随时蠢蠢欲动着准备突破这层禁锢,逃离“苟且”去追求“诗和远方”。

刘峰不厌其烦地被文工团的每一个人指使,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把读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这让文工团员们很焦虑,因为他仿佛一道X光,照出了每一个人灵魂的心肝脾肺肾,让所有的私欲和狭隘都显得更加肮脏

于是他们也更加不厌其烦地去指使刘峰,好像借此可以让他嘚瑟个够,也折磨个够。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脏活累活抢着干

所以,刘峰的“耍流氓事件”是必然的,没有林丁丁,也会有别的什么事让这个“活雷锋”身败名裂。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紧盯着刘峰,等着他从道德的山顶上被推下来,血肉模糊地站在更低的地方,衬托自己的“高尚”。

我无法成为“活雷锋”,但我可以让“活雷锋”走下神坛,众生平等。

老年的萧穗子在旁白中说,多年以后,我们才明白刘峰的善良有多可贵。

不,那只是因为时过境迁后,每一个人都过得比刘峰幸福,地位颠倒,自己变成了山顶上的人,于是终于可以俯视下一个阶级生活的疾苦,在闲暇中生出一丝怜悯来,又把这“怜悯”搅和进了回忆里青春的颜色,生出了“懂得”的错觉

很残酷,道德竟然不是人类的本能,而是偶然闪现的错觉;很现实,我们都不会承认自己龌龊、阴暗和卑鄙,却都在集体的掩盖下迫害更弱的人。

所以何小萍当然理解刘峰,她就是那个“更弱”的人。在众人对刘峰落井下石的这一刻,她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被集体抛弃的、时代的孤儿。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中国当代史上最为敏感的十年,我们似乎能从文工团的小故事里看到大时代的非理性,能在林丁丁等人的身上听到“踏上一只脚”的呼喊声,能在刘峰和何小萍的身上看到被高帽子压弯的背脊。

他们身在集体之中,一个太耀眼、一个太卑微,却同样格格不入;

他们都卯足了劲儿想获得集体的认可(何小萍努力练舞、刘峰热心助人),却总是以意想不到的牺牲换来暂时的荣光(何小萍成为英雄却疯了、刘峰在战争中失去了手臂);

他们都在旧的时代中找不到位置,也同样逃不过新时代的碾压。

芳华: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独臂与疯子

是的,理想主义的时代过去了,怀抱着理想的刘峰和何小萍也随着时代一起陨落了。

而躲藏在集体中渡过了安稳青春的林丁丁、郝淑雯、萧穗子们,去了国外、嫁了有钱人、成为了作家,轻易地撕碎老战友坚持要开具的借条,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战友情就值这一千块吗”。

真的,有资本的人才有资格宽容和大方。

那不是冯小刚滤镜下的“战友情”,也不是刘峰与何小萍零零散散的悸动,那是被大时代狠狠碾压过后碎成残渣的两个破碎的灵魂,互相依偎才能得到的一点温暖

一个从来无关善良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