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冯小刚的小时代

芳华:冯小刚的小时代

YOUTH

· 壹 ·

严歌苓的小说,最打动读者的一点,莫过于女主角无穷无尽的信念。

她爱从边缘人的角度去思索历史,去回看往事,这也是严歌苓小说最大的魅力。

有一类作家,是爱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虽然贴地气,但是看完之后很是令人惆怅,会让人觉得生活很是无趣。

可是严歌苓的小说却不这样,她的小说也总是从小人物的角度来回溯历史。

比如日本遗孤,是通过《小姨多鹤》这样的故事追溯的;比如南京大屠杀,没有站在多高的角度来看,而是从几个妓女与女学生的角度来书写;比如中国现代史,没有像余华那样带着感同身受去书写,而是从《陆犯焉识》里面的冯婉喻说起。

大多数作者的书,写得是小人物,但是一旦进入小人物的世界,那么小人物也会被迅速放大。

严歌苓小说的女主人公,大都如野草般坚韧,自顾自地活着。

无论是《人寰》,还是《草鞋权贵》,还是《第九个寡妇》,严歌苓小说的女主人公,总是带着看尽世间万事的态度,不遗余力地坚持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打转。

她们的世界无限狭窄,可是她们的故事却延伸到了无穷的远方。

那种渺小到不值一提的人物,再加上浩茫如海的心事,以及那种自顾自的坚持,让严歌苓小说的女主人公,格外动人。

人们喜欢看着光鲜亮丽,有背景有能力的男女主人公上演一出出动人的戏剧。

可是严歌苓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她执着于那些卑微的那些容易被人无视的小人物的内心,将这些人的人生写得因为独特的格格不入而动人万分。

在严歌苓的小说中,《穗子物语》无疑是最接近她自身的一本近似个人自传的小说。

芳华:冯小刚的小时代

严歌苓也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写完了《芳华》。

在《穗子物语》中,严歌苓笔下的匠气少了许多,真诚、平实、情绪化增加了不少。或许每个作家都会有这样一本书,于张爱玲,是《小团圆》,于严歌苓,则是《穗子物语》。

作家回首往事,总是能洗净铅华。

· 贰 ·

但是看了冯小刚的《芳华》,我却觉得,这与严歌苓的创作已经不太一样了。

实际上,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都把严歌苓的小说当成了一个脚本,他们喜欢那个宏大历史,但是对那个边缘人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们喜欢严歌苓诠释历史的方式,却在有意地忽略严歌苓小说中最动人的那一点,边缘人物的格格不入,以及历史荒谬的悲哀,以及,女主角固执到坚韧的信念。

当年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上映之时,不少人将焦点放在了“用妓女的命换女学生的命,这样值得吗”的角度上,而到了《归来》,又有不少人疑惑,为何冯婉喻非得去等陆焉识。

实际上,这就是严歌苓小说的根基,那就是这些人是为什么而活?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随着小说一步步地叙述,会让读者不断地认同。

到了《芳华》这里,冯小刚和张艺谋一样,当然无意于这些小人物究竟是为什么活着这一命题。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所谓的历史,以及所谓的时代。

《芳华》中,刘峰与何小萍的感情线十分单薄,基本上无足轻重。

芳华:冯小刚的小时代

冯小刚浓墨重彩渲染地,更多的是一种“我们那时候的青春”或者说“我的青春什么样”。

电影中,每当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文工团跳舞,比如1976年毛的去世,比如对越战争的激烈场面,总会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背景音乐。

这些事情,是冯小刚的致青春。

· 叁 ·

严歌苓的小说中,对于这些事情,写得十分轻飘飘。

因为站在严歌苓的角度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荒谬的反思。

但是站在冯小刚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青春可以为所有事情洗白。

所以《芳华》是轰轰烈烈的,和严歌苓小说创作的那种倔强与坚韧十分不同。

严歌苓是审视的态度,而冯小刚,无疑是赞美与缅怀的态度。

比如本来是电影主角的刘峰与何小萍,除了让人徒增几声叹息,似乎别无用处。

但这恰恰是严歌苓创作的基调,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边缘人物,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信念坚韧地活下去的。

但是冯小刚,将更多的焦点转移到了文工团背景惊人光鲜亮丽的俊男美女身上去。

冯小刚有着很浓重的大院子弟情节,他喜欢讲述这些人的生活。

芳华:冯小刚的小时代

所以当电影视角投向郝淑雯与陈灿、萧穗子这样的人物身上的时候,电影总是表现得格外逼真,人物的性格也是恰如其分。

但是当视角转向真正的主角刘峰与何小萍这里的时候,电影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刘峰与何小萍缺失了信念感,他们两个更多的像是时代里面被洪浪淹没的逐浪人。

或许这恰恰是冯小刚理解的《芳华》,在“芳华”里面,真正吸引冯小刚的,是在时代潮流里步步紧跟的那些芳华绝代的文工团出身良好的干部子弟。

在《芳华》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有来历,要么是来自北京,要么是来自上海,要么是省军区的领导的女儿,要么是昆明军区副司令的儿子,他们要么成为了作家,要么移民了澳大利亚,要么去海南做房地产。

倒是刘峰与何小萍这两个主角,可能因为出身与来历的缘故,仅仅是做了交待,没能告诉我们更多事实。

· 肆 ·

而电影,也淡化了阶级出身对人的碾压,比如何小萍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看完电影之后,似乎不会有太多观众觉得,同宿舍的人对于何小萍造下的孽。

因为如果真得站在霸凌者的角度的话,那么回首往事,所有的霸凌不过是开了一个玩笑,仅仅是在闹着玩。

而那些被凌辱者内心的创伤,他们一定看不到。

《芳华》,本来应该是刘峰与何小萍这两个主角的芳华。

他们卑微却有信念,他们坚持且有原则,他们被时代潮流裹挟,但最终被抛弃。

但是在冯小刚这里,他似乎对于这两个人物兴趣不大,他还是更关注那些文工团俊男美女的芳华,他们的舞蹈是有背景音乐的,他们的离别是盛大的,他们是站在时代潮流里的弄潮儿。

芳华:冯小刚的小时代

而刘峰与何小萍,其实只是他们人生中微不足道的注脚,但是这恰恰,是严歌苓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冯小刚最不情愿关注的问题。

正如《芳华》的英文名叫做“YOUTH”一样,冯小刚力图还原青春,但是青春的不堪,被他做了妥善处理,似乎这些矛盾只要发生在青春,就带着些玷污,冯小刚匆匆带过了宿舍女孩凌驾于何小萍之上对她的孤立与羞辱,匆匆带过了军二代的背叛,匆匆带过了何小萍与刘峰立足于世的信念。

他记住了唯美的文工团,也代替刘峰与何小萍,原谅了这些俊男美女的罪恶。

这样的大度,恰恰是最不“芳华”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