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雖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質的運動,但是,它們各自所擁有的力量,和作為其對立面的力量,卻有很大的不同。戊戌變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為,他是這場變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權威或旗幟,則是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應該說,在思想理論的準備和宣傳上,都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為這個運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雖然變法失敗,歷史課本上的康有為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1898年那個充滿著肅殺和血腥之氣的初秋,9月21日(農曆八月初六),忠於慈禧的軍隊開進城,才推行不久的新政即告夭折。康有為得到友人密報,於前一日倉皇出逃。之後梁啟超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持續奮鬥,康復為卻享受起了人生的美好。此後20多年一直在日本、美國不敢歸國。我們對康有為的個人生活了解的不深入,其實康有為在國外,憑藉自己獨有的身份,過的比較瀟灑。

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辛亥革命後,曾回國的康有為卻提出“保皇”思想,被社會潮流所摒棄。康有為倡議“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前後卻納娶了六位夫人,六位夫人一位比一位年輕,而一個比一個悲慘令人唏噓不已,皆不善終。更為不堪的是,他專門挑選未成年,其中還有一個是日本女子。

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第一任妻子:19歲娶大夫人張雲珠

張雲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她以一種隱忍的姿態詮釋了對康有為絕對的愛,即對家庭的完全承擔和對丈夫事業的堅決支持。康有為不給女兒同薇裹足,引起全族人的不滿,獨有她極力贊同。變法失敗後,一家人以為康有為已遇難,還是她強忍悲痛,處變不驚,組織一家大小連夜搬家。

張去世後,康有為親為亡妻執拂送喪,悉如古禮。在給亡妻的祭文中,他寫道:“四十七載同糟糠而共患難兮,悼傷逝於千秋。”她與康有為生下四女一男。

第二任妻子:32歲娶17歲的梁隨覺

1897年嫁給康有為,嫁給康有為時年僅17歲,婚後不久,變法失敗,康便帶上這位年輕妻子踏上了漫長的流亡之路。而梁隨覺也成為近代中國女界見識最廣、遊歷國家最多的人之一,亞、歐、美主要國家和地方都留下她的身影。在偏僻閉塞的印度大吉嶺,生活極為清苦,在痛失幼子的巨大打擊下,梁夫人強忍悲痛,精心安排一切,康有為才得以安心潛入他的理想王國,完成《大同書》。

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第三任妻子:51歲時娶17歲的何旃理

何旃理生於美國非士那一個華僑家庭,1907年,50歲的康有為在美國巡迴演講,17歲的何在臺下專注聆聽,深為演講者的儒雅風度、深邃思想和淵博學識所折服。何旃理是與康有為共處時間最短的一個,也是最讓康有為刻骨銘心的一個。

第四任妻子:55歲娶16歲的市岡鶴子,日本人

1911年,康有為流亡日本,僱了一個16歲女傭人市岡鶴子,康對她很好,日久生情,就把她娶為四太太,帶回上海。可鶴子後來卻與年齡相當的康有為兒子有了感情,並懷了他的孩子,覺得無顏相見康有為,就偷偷跑回日本,將孩子生了下來。鶴子始終沒有回來過,也沒有與康有為及其家人取得任何聯繫,隱名埋姓了五十年。直到鶴子臨死前才向世人宣告她與康有為以及兒子之間的愛情故事。1974年2月19日,鶴子在日本臥軌自殺身亡,後來,鶴子的孩子凌子,根據母親留下的信物找到了康有為的家人,並與其家人取得了聯繫。

第五任妻子:60歲娶廖定徵

1914年康有為的第三個妻子何旃理不幸得病去世,康有為悲痛欲絕,同年為了給康家沖喜,康有為就娶年輕的女傭廖定徵為妾。廖定徵為康有為生了一個女兒,但是在康有為去世沒幾天後就得肺炎去世,年僅12歲。

第六任妻子:62歲娶19歲的張光

先說一下康有為的出身,他是一箇中產家庭的兒子,祖父和父親都是廣東當地的小官員,不用為吃喝發愁。這也成為了他能夠到香港學習,以及有機會研究資產階級思想的充分條件。出生於這樣的家庭,按照傳統,定親是避免不了的。定親的對象叫張雲珠,康有為比張雲珠小3歲,雖說女大三抱金磚,但是康有為夫妻的感情非常一般,雖然女方受封建思想影響,本本分分的支持男人的事業。但是兩人只停留在相互尊重階段。

戊戌變法後,康有為逃亡日本、美國,晚年如此瀟灑,自毀形象

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

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汙,充當帝制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

對於康有為,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