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的斬首行動,比班超還牛氣(漢書拾遺64)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先來看三句詩。

第一句是千古名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

第二句知名度略微差一點,“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作者是詩仙李白。

第三句是大白話,可以歸入水貨的範疇,“昔有傅介子,手斬樓蘭頭”,作者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三句詩說的是同一件事,而這件事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跨國斬首行動,主人公是西漢時期的傅介子,他的事蹟記載在《漢書·傅介子傳》中。

歷史上最早的斬首行動,比班超還牛氣(漢書拾遺64)

事情還要從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說起。當時,張騫歷經千難萬險,打通絲綢之路,西域地區大大小小三十六個國家,面對大漢朝一手刀劍、一手商品,都老實得跟鵪鶉似的,就算心有不滿,也最多就是背地裡搞些小動作。

樓蘭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最接近大漢朝的國家之一,在經歷過一次炸翅被揍的教訓後,老實得不得了。

不過,隨著漢朝勢力的收縮,匈奴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重新在西域獲得影響力。樓蘭國和其他一些西域國家一樣,從認命歸附漢朝,到騎牆觀望兩不得罪,再到明目張膽截殺漢朝外交人員和商隊,一時間很是張狂。這其中,以樓蘭和龜茲最為冒尖。

雖說不老實就要教訓,出頭鳥就要打掉,但大漢朝在經歷的漢武帝時期的多年征戰,經濟有點跟不上,雖說教訓樓蘭、龜茲這樣的小國不是多大的事,不過一來與休養生息的國策不符,二來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

這時候,一個名叫傅介子的牛人站了出來。

傅介子其實不算是外交官,他的職位是駿馬監,和孫悟空在天庭擔任的弼馬溫差不多,聽上去還不錯,實際上就是芝麻綠豆。

傅介子接受了一個苦差事,去大宛收購汗血寶馬,比孫悟空敬業的他主動向皇帝要求,給自己加擔子,反正順路要經過樓蘭、龜茲,順道去譴責一下,滅滅樓蘭人的囂張氣焰。

皇帝從諫如流,傅介子帶著一個班十二個人踏上西去的征途。

歷史上最早的斬首行動,比班超還牛氣(漢書拾遺64)

傅介子帶著這十二個人的隊伍到了西域,一路揮舞著口頭的大棒,一路散發著實在的胡蘿蔔,聲勢鬧得很大。畢竟背後有個強大的帝國,外交官的腰桿子不是一般的硬。

來到樓蘭的傅介子隻身指著樓蘭王的鼻子大罵,歷數樓蘭王陽奉陰違,樓蘭王有膽子做沒膽子認,唯唯諾諾。傅介子罵完收工,轉身去了龜茲,龜茲國王更不堪,直接伏地認罪,老實交代了匈奴使者剛剛離開的消息。

人家都承認錯誤了,傅介子也不好發作,只好先行去大宛辦正事。等到回程的時候,龜茲國王屁顛屁顛上門,神秘兮兮地說,這回巧了,匈奴人也來了,不過匈奴人比你們人多,足有四十幾個。

龜茲國王得潛臺詞很明顯,你不是牛氣嗎?匈奴人就在這裡,實力比你們強,你再牛一個試試?

真正的牛人,不是一時一刻的牛,而是持續性的牛,也不是嘴上過癮的牛,而是手底下見真章的牛。

傅介子就是一個真正的牛人。他得到本意是看笑話的所謂情報之後,掉頭就走,召集了十二名部下,開了一個極其簡單的動員會,然後就不管不顧拔出刀子,彪呼呼地衝向匈奴人的駐地。

一番激戰,傅介子帶領的這一個班勇士以一人陣亡、三人重傷的代價,全殲四十二名匈奴使者和護衛。

歷史上最早的斬首行動,比班超還牛氣(漢書拾遺64)

傅介子志得意滿凱旋而歸,加官進爵紛至沓來,這樣的壯舉發生在誰身上都可以算得上人生高光時刻,但對於傅介子來說,不過是高潮前的熱身罷了,更牛的事情還在後面。

傅介子回到長安一段時間之後,西域傳來消息,說是樓蘭、龜茲兩國還是在截殺漢朝商隊和使者,只是從明目張膽改成了喬裝改扮。傅介子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傅介子說服了霍光,帶著原班人馬,帶著幾車金銀寶物,再赴西域。

傅介子這次西行,扮演的是散財童子的角色。聰明的傅介子沒有選擇在重兵圍繞下有所行動,而是避開樓蘭的首府,穿境而過,在邊境線上停了下來。

傅介子向樓蘭國的邊境守將傳遞了這樣一個消息:我是來發獎金的,可你們國王很不上道,連個迎接儀式也沒有,我打算直接去下一個國家,早點發完早點回家。貪財的樓蘭國王得到消息之後,像聞到血腥的蒼蠅,急急忙忙趕到邊境。

一通胡吃海塞之後,傅介子用金銀財寶晃瞎了樓蘭王狗眼的同時,也打消了樓蘭王的警惕。

傅介子故作神秘要跟樓蘭王傳達機密,樓蘭王就支開了隨從,跟著傅介子進了帳篷。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從帳後竄出兩個壯士,兩把尖刀一起從背後刺向樓蘭王,利刃穿胸相交,樓蘭王當場斃命(“刃交胸,立死”),斬首行動獲得成功。

如果在現代,就應該呼叫直升機全身而退了,但顯然,公元前沒有“黑鷹”、“直五”或者“直八”,這時的傅介子展示了他超常的鎮定和智慧,直接提溜著樓蘭王的腦袋,來到樓蘭王宮,敲響大鐘召集樓蘭群臣,宣佈樓蘭王叛逆的罪狀,並賞賜表示順從漢朝的王子和諸臣。

一時間,有些懵圈的的樓蘭臣民盡皆歸服。

歷史上最早的斬首行動,比班超還牛氣(漢書拾遺64)

傅介子趁機全身而退,再一次立下赫赫之功。

在往後,大漢朝進行了出色的收尾工作,派出一個排四十個人,送樓蘭王在漢朝當人質的兒子回國當了新國王,還把人家的國名改成鄯善。

又過了一百多年,還是在這片土地上,一個名叫班超的漢朝外交官又一次複製了傅介子突襲匈奴使者的行動,那次行動中,流傳下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一個牛字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