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方面佈下大局,招招緊逼西方!

睿視角 MBA


一百多年前,槍炮聲敲碎“寧靜的夜”,西方列強發動鴉片戰爭,技術貧弱的中國最終只能割地賠款,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相繼被列強擄走,全國上下一片悽慘。之後的百年,中國受盡凌辱,中國人的命不如螻蟻,日本侵略者砍殺中國人的頭顱猶如砍瓜切菜!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我們落後,我們面對列強的炮火無可奈何,我們國家的軍隊保護不了我們的人民,我們當時比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更慘,老百姓的生活更苦!

然而,先烈大智大勇,新中國在浴火中獲得重生,實現了鳳凰涅槃,中國軍人自1949年開始,不但可以保家衛國,還能拒敵於國門之外。但是,在之前與列強的博弈中,我們的軍工落後,我們不得不靠強大的意志來彌補我們軍備的不足。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軍工裝備終於在積累幾十年後,呈井噴式發展,以全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之林。

自行研製的航空母艦正式服役、國產新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首艦下水,中國軍艦“下餃子”停不下來。建軍90週年大閱兵,草原腹地沙場點兵,攬風雲而瞰九天,中國軍隊“加速跑”刷爆世界“朋友圈”。轟-6K繞島巡航,空警-500預警機霸氣外露,“神兵天降”雷霆出擊,舉目蒼穹,國產戰鷹自由翱翔……

“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許達哲的這番感慨,已經是中華兒女的共識。而這背後,蘊含的是中國軍中的頑強奮鬥史…

中國航母夢開始的地方

從小船塢到大工廠

這一天註定會載入史冊。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在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

“大船”,是大連人對船廠的親切稱呼。“大船”造大船,名字上的巧合,承載著百年曆史的老船廠的獨家記憶。

中國三方面佈下大局,招招緊逼西方!

“建大塢、造大船”,是中國幾代造船人的夢想!曾經的我們,在一無工藝、二無經驗、三無專用設備的艱難條件下,經歷了屈辱,克服了萬難,從最早沙俄殖民期的船塢到現在揚眉吐氣的工業重地,大連造船廠在歷史長河中走的每一步都走的不容易。

翻開造船廠百餘年曆史,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艘萬噸輪、70年代第一艘導彈驅逐艦、90年代第一艘超大型油輪,直至新世紀我國第一艘航母……數十個“第一”猶如一串珍珠光彩奪目。而“奪目”背後,是無數軍工匠人的無私奉獻:“老黃牛”式的刨工方秀貞、“爆炸大王”陳火金、船臺“女鐵人”郭玲華、屢建奇功號料的高手戰懷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戴振濤……

大連造船廠造出了的不僅是數千艘船舶,更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大船精神。“國之重器”並非一日鑄就。遼寧艦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建造總量相當於10條大型驅逐艦之和。但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咱們提前5個月實現首航,提前3個月交付入列,為中國軍事史寫上新篇章,中國沒有航母的歷史從此結束!

從改造、恢復一艘廢舊的航母起步,從無到有,真正實現了中國航母“零”的突破。大國工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打造了航母建造的“中國速度”!

中國三方面佈下大局,招招緊逼西方!

▲大連造船廠

讓世界愛上“一機制造”

從“萬國牌”到陸戰之王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10週年的慶典。在萬眾矚目的閱兵式上,32輛嶄新的中國59式中型坦克隆隆駛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的檢閱。這是中國59式中型坦克的第一次亮相,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

作為第一輛坦克的誕生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一機集團公司功不可沒。

新中國成立初期,所有的坦克都是繳獲的,型號繁雜。因此當時還有一些西方國家說咱們的裝甲部隊是“萬國牌”,甚至斷言稱,新中國自己製造主戰坦克需要二十年。如今,咱們用事實讓他們臉腫!

5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逐漸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企圖把中國納入與美國爭霸的軌道,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1955年,周恩來等30多位中央黨政軍領導先後視察工廠,時任副總理張愛萍指示工廠

“研製新坦克,鐵騎壯軍威”!

由此開始了咱們的建造之路。中國坦克從59式發展到99A,這條路,走的異常艱辛。如今,一機集團不僅形成輪履結合、輕重結合、車炮一體協調發展,服務多軍兵種的研發生產格局,而且實現了涵蓋戰鬥、保障、火力打擊和一體化信息裝備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主戰坦克和輪式裝甲車研發製造基地。大國重器,中國有我!

成都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

戰鷹搖籃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輛載著300多名身份特殊隊伍的火車,從瀋陽一路顛簸到了成都。這300人聚在一個神秘的樓房裡,根本無人知曉他們在幹些什麼。而這個神秘的地方恰恰就是中國第三代戰機殲10的搖籃——成都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

1970年5月,300名航空設計師在代號“611”所落腳,開始準備孕育殲9。殲-9,是當時“611”所提出的一個自主創新的戰鬥機方案,如要能有了它,當時的中國就可以和世界航空強國的戰機相抗衡。但與之對應的,卻是極端簡陋的研製手段。

當時所有人都寄希望於殲9,也寄望於這300人。但很可惜的是,落後的條件和過高的研製難度,讓殲-9最終難逃夭折的悲劇。1980年,為貫徹國家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殲-9的研製工作即全部中止。隨著殲9的離去,所有中國人的喜悅也彷彿隨之而去。而殲9的參與者之一,老人宋文驄,更是流下了心疼的淚水。

雖然殲9夭折令人嘆息,但宋老和整個隊伍不僅沒有因此消沉,反而是愈戰愈勇。1982年宋老前去參加了中國新一代戰機開始方案論證,在會上普遍都看好“601”的殲13將勝出。但固執的宋老沒有放棄,終於宋老獲得了一個在休息間隙發表15分鐘彙報的機會。宋老從未來戰爭怎麼打開始講,提出新戰機應該強調機動性、中距離導彈攔射、電子對抗等需求,然後拿出了“611”所的鴨翼佈局方案。令在座所有人印象深刻。經過討論,會議決定暫停選型,給2個月時間讓“601”所和“611”所完善各自方案再行定奪。

1984年,宋老在經過兩年的努力,最終爭取到了殲10項目。但殲9失利的過往卻招致了別人對他的挖苦與冷板凳,說他“5分錢就想上長城。”

1986年,時年56歲的宋老被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在的飛機研究所裡,連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都沒有,大量的計算和繪圖都是靠人工完成的,但他12年來卻一如既往的日夜操勞。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時,已68歲的宋老含淚宣佈,將自己的生日也要改成3月23日。他也因此被譽為“殲10之父”。

2016年3月22日,宋老不幸離世。而隔天就是殲10的18歲的生日。

如今的中國軍工之所以能耀眼於世界,離不開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默默地付出與奉獻。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辭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記得“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從1958年到1986年近30年間,黃旭華一直隱居在大洋某座荒島上。老家的父親直到臨終前都不曾直到兒子在哪裡、幹什麼去了。而母親更是在93歲才盼回了她花甲之年的兒子。他用他的一切只為了這一句“我一定要造出中國的核潛艇。”

記得“中國航母之父”劉華清嗎?1980年,時任副總參謀長劉華清將軍參觀美航母“小鷹號”。這是中國軍人第一次登上航母.....在“小鷹號”面前,劉華清將軍謙虛得像一個懵懂的學生,踮起的腳是對擁有航母的強烈渴望和期盼!回國後的劉將軍痛立鴻志:“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記得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羅陽嗎?從北航畢業後的他,秉持航空報國的志向,成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2012年11月24日,我國航母艦載機“殲-15”成功起降“遼寧艦”,創造了中國的歷史。當天他還高興地與妻子通話,迫不急待想告訴她這個好消息。可就在25日離艦登車後,他突發心臟病。搶救3個多小時後,不幸在25日12時48分離世,年僅51歲……

在我們驚呼今天的中國如此強大時,卻永遠也猜不到這背後有多少為中華之崛起而犧牲的同胞。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