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造槍花17兩銀子,買只需9兩,是有人貪汙嗎?非也!詳情請看

清廷造槍花17兩銀子,買只需9兩,是有人貪汙嗎?非也!詳情請看

江南製造局造的鐵甲船

(一)

1840年,大清的GDP全球第一,相當於歐洲各國的總和,所以,當英國來攻打中國時,清廷認為,不過是一場不痛不癢的局部戰爭。說白了,清廷就沒把英國人當回事兒。

話說當時,清朝的總兵力達80萬人,其中八旗兵力20萬人,地方兵力60萬人。英國的總兵力20萬人,正規軍大概14萬人,散兵約6萬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出力7000人,後來加到2萬。清廷出兵10萬人,是英國兵力的5倍。

但是,清兵用的大多是弓箭和長矛等冷兵器,戰船也是老式木質的,火炮少的可憐,大多還是沉舊的,放空炮、啞炮是常事,而英國用的是現代化的火槍和鐵甲船艦,加之清廷軍隊腐敗,一開戰,清廷就節節敗退,直到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便主動求和了。

於是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西班牙),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城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英國人可以在這五個城市自由生活和經商。這便是著名的《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一句話,清廷敗了,敗的一塌糊塗。

(二)

經鴉片戰爭這麼一折騰,清廷才清醒意識到自個兒的落後。

公元1865年,有識之士向晚清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建議,朝廷可以出高價買下美國人在上海的鋼鐵企業,以便造船和造槍炮。

曾國藩、李鴻章何許人也,人中龍鳳,早就看到了鴉片戰爭戰敗的核心原因,是船艦槍炮比別人落後太多了。由於曾李二人位高權得,手握重兵,也有意搞點新裝備,於是三下五除二就弄了個江南製造局出來。

目的很明確,就是自主製造槍炮、彈藥、輪船等軍工產品。

清廷想,以大清之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努力造點新式的軍工產品,到時候收拾英國佬還不是小菜一碟?

清廷造槍花17兩銀子,買只需9兩,是有人貪汙嗎?非也!詳情請看

晚清重臣李鴻章和洋人

(三)

江南製造局還真造出了大清帝國第一艘鐵甲輪船。

下水那天,曾國藩親自登船試航,大有心曠神怡之感,曾國藩終於鬆了一口氣,中國人終於造出了自己的鐵甲艦,而且開炮攻擊功能也不錯,航速比之前的木質輪船快多了。船艦雖然造出來了,但是有兩個問題,一是造價高,二是質量、功能上還是比西歐的稍遜一籌。

“總算是自主研製,成本高就高些,慢慢來吧!”曾、李等朝廷重臣想,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中才好。

但是造著造著問題來了,一是技術沒法更新,二是製造成本越來越高,造一艘船的成本,可以直接從西歐買兩艘了,而且質量還好些。

不止是船,造槍也是同樣如此,造價成本高,有數據顯示,當時造一支步槍的成本為17兩銀子,軍火市場一支步槍的價格才10兩銀子不到,也就是說,造一隻槍的成本也差不多可以買兩隻槍。而且關鍵問題是,自個兒造的槍,質量不靠譜,打啞槍,走火是常事。

李鴻章看著這些槍,心想,自己用是萬萬不成了,一皺眉,有了,把這些槍出口給其他不懂軍火的國家不就得了。

自己造的槍,自己軍隊都不用,還想賣給別人?

沒有人接盤,大清造的槍堆滿倉庫,成了一文不值的廢銅爛鐵。

清廷造槍花17兩銀子,買只需9兩,是有人貪汙嗎?非也!詳情請看

鴉片戰爭

(四)

南洋也好,北洋也罷,為什麼造的軍工產品(船艦槍炮)成本那麼高呢?

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制度腐敗,造軍火的銀子被貪汙了。

但是,曾國藩、李鴻章是何許人也?都是幹實業的軍人,貪汙那點事豈能瞞得過他們的眼睛。

不是貪汙問題,難度是技術封鎖?

——據說也不是,當時中國的軍事技術實力,也不比西歐差,而且大清有的是銀子,引進技術不在話下。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沒有成套的產業體系,導致成本無法攤薄。

一是沒有各種零部件生產配套企業和市場,二是沒有市場銷路,沒有人買單,沒有資金進來,也就沒法引進人才以及更新技術和產品。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深圳華強北,你想買一批手機,如果正好市場上沒有成品,但只要你願意出錢,立馬就有人可以組裝出來。而且價格也並不是很貴。

為什麼?因為,全世界的手機零部件在華強北都可以廉價買到,而組裝手機,也有專門的團隊吃那碗飯。換句話講,深圳華強北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手機配套產業和市場。

如果是在南昌,或者蘭州,給你雙倍的價格,你也沒法組裝出一批客人想要的手機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