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橋本隆則/文

日本天皇2年前前往帕勞進行慰靈的貝里硫島,在日本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貝里硫玉碎”的發生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趁德國在歐洲作戰之際向德國宣戰,乘勢攻佔了德國在太平洋中的殖民地,後稱“南洋群島”。經過30年左右的經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裡被日本軍方認為是保護日本本土的門戶,也就是“絕對防衛圈”的支點。因此日本軍方在這個貝里硫島動工修建了南洋群島中的海軍戰鬥機機場。

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可是還沒有等日本方面的準備充分,美軍的強大反攻也開始了,與日軍進行馬里亞那海戰獲得大勝以後,美國方面就提前開始了菲律賓解放的戰鬥,其中主要目標就是貝里硫島,而當時日軍在這個島上除了配備有超過1萬人的戰鬥部隊。

美軍在進攻時,海軍與陸軍之間也是相互激烈競爭。當以麥克阿瑟為主的陸軍,為了早日打回菲律賓,正在澳大利亞積極準備時,海軍想搶頭功,就向貝里硫島派出了美國海軍最強的海軍陸戰師團。開始時美國方面聲稱將會在3天攻下這個島嶼,實際上真正攻下島嶼的所花費的時間大大超過了美國人預計。

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1944年9月15日戰鬥打響,島上有10500名守軍,平民這時已經全部被轉移到其他島嶼。美軍登陸時的總兵力(包括海軍,一部分陸軍)約有50000人。並且美軍方面的火力配備也要遠遠強於日軍。日本方面的戰術就是名揚世界的“洞窟作戰法”,也就是之後的其他國家發揚光大的“坑道作戰法”,或者是“地道作戰法”。差不多兵力比例是1:5,而對美軍的殺傷也是空前。參加登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師團受到約60%的死傷率,幾乎是被打殘。

美國陸軍在麥帥帶領下,登陸菲律賓的萊特島,並且成功佔領,麥帥在涉水上島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回來了”。這樣貝里硫島的戰略價值失去,完全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於是美軍就用推土機對躲藏在洞穴中的日軍強行進攻,這個舉動等於把守軍逼到了牆角,島上的日軍作了殊死的抵抗。當島上的守軍彈盡糧絕時,日軍發出“櫻花開了”的電報後,指揮官也都紛紛自殺,剩下的士兵還作了一次垂死掙扎,也就是剩下的55名士兵發動了“萬歲突襲”。

大洋中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戰鬥結束以後,美軍在檢查日軍潛伏的洞穴時,發現了有34名士兵,加上其他傷病,或者被俘的士兵一共是202名,這個是10500名守備軍倖存的數字。在沒有補充,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緊緊依靠體力戰鬥,這樣的戰鬥被統一稱為“玉碎戰”。

美國海軍司令尼米茲在聽到美軍的慘重傷亡,以及數量極少的俘虜彙報以後,萬分驚訝,為了掩飾自己的戰略上的失策,尼米茲將軍在島上留下詩碑,他是這樣稱頌日軍的戰鬥:

“來自各國的遊人,

在這個島上堅守,

具有勇敢的愛國心的,

日本士兵戰鬥雄姿,

並且最後全部玉碎的情況,

向世間傳播”。

雖然尼米茲將軍這樣毫無吝惜地稱讚了日軍士兵。現在有些日本右翼媒體也是大肆稱讚這種玉碎的行為。筆者認為不應該把這些戰死在貝里硫島的死者,作為悲劇的英雄進行讚揚。他們是為什麼去戰死的呢?如果他們還能回答的話,或許會說“為了保衛天皇陛下”。這就是

超越了昭和天皇個人化身的所謂“皇國”的一種必然行為,作為“皇國”的一員,這些士兵被要求為了國家,高興地去赴死。這就是“皇國”軍人的本分。

現在許多人理想化地詢問,“那麼個人的尊嚴呢”,當時的國家,作為個人的尊嚴是絲毫不存在的。當時就有“一切歸為天皇”的語句。在日本最高學府學習的學生,在成為士兵以後,就是抱有這樣狂熱的信仰坐上神風特攻機,僅僅是隻要感覺到殺了敵人的喜悅,就可以自己殺了自己。

這樣的深重的罪孽,也是明仁天皇在戰時作為皇子感受到的。在戰爭結束時,他就算還是小學生,就要承受由其父親帶來的罪惡。當時誰在戰爭中踐踏人的尊嚴?把國家放置在人之上。這樣的罪惡永遠不能抹去。

原名:日本在戰爭中帶來的罪惡包括皇子在內都要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