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真相—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髮生在東漢末期。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架空君主。一般早年的是外戚依靠太后趁君主年幼把持朝政;等到君主逐漸年長,不願意被操控,就依靠宦官等回擊外戚,從而形成外戚和宦官兩大相互對立的政治勢力。

董卓本是隴西豪強,他同羌中豪帥有很多聯繫,曾鎮壓羌人和黃巾的起義鬥爭。在鎮壓起義過程中逐漸建立了一支只聽命於自己的軍隊。這支軍隊成員多是籍隸關西的漢族和羌胡人。關西各族人民屢遭戰亂,習性尚武,婦女亦多能挾弓而鬥,因此關西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揭開歷史真相—董卓之亂

經歷黃巾之亂後,東漢皇室威信受挫。董卓看到東漢政府腐朽無能,逐漸驕傲放縱,不服從上級指揮。東漢朝廷也發覺董卓跋扈難制,曾試圖解除他的兵權。漢靈帝曾徵他回朝任少府,少府位列九卿,但只管理皇家的瑣碎事物,沒有兵權。董卓不願放棄兵權,以所部羌胡不讓自己離開為藉口,上書拒命,朝廷對他也沒有辦法。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劉宏死,漢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何進與貴族官僚袁紹合謀誅殺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率涼州軍入京,以幫助他們誅殺宦官張讓和段珪。後因謀洩,何進被張讓等所殺。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控制朝廷。隨後董卓引軍進入洛陽,亂由此始。董卓率軍進入洛陽時,洛陽正經歷過十常侍之亂,亂作一團。董卓趁虛而入,控制了漢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並領何進所屬部曲,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併吞其眾,自己還誅殺大臣。由此勢力大盛,得以據兵擅政。

長期統兵打仗的董卓深深體會到: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須先得掌握強大的軍事後盾。初到洛陽時,董卓部屬的兵力不超過3千人,為了一開始就給洛陽造成一種強烈的軍事威懾影響,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洛陽人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

揭開歷史真相—董卓之亂

雖然假象能暫時迷惑人,但終會被人識破。董卓此舉當然只能是權宜之計,稍稍調整後,他便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以擴充兵力,收攬兵權。大將軍何進被張讓伏殺後,他的部曲將領吳匡對何進的弟弟何苗(時任車騎將軍)怨恨很深,認為何苗存心不肯與何進合作,而且還懷疑他與張讓勾結,共同對付何進。吳匡念何進平日對自己有恩,發誓要殺死何苗,替何進報仇。他發動手下士兵,告訴他們說:“是車騎將軍何苗勾結張讓殺死了大將軍,我們一定要替大將軍報仇!”於是,便聯合董卓的弟弟董敏,共同攻殺何苗。何苗死後,董卓坐收漁翁之利,不費一兵一卒收編了何進、何苗的部隊。

控制中央政權,掌握洛陽衛戊軍隊的兵權極為重要,董卓便具體部署,派心腹大將呂布殺掉執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衛部隊。從此,董卓不僅控制大量常規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這為他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增加了相當分量的籌碼。當時,鮑信就對董卓軍事勢力的膨脹有較清醒的覺察和認識,他曾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而且為人奸詐狡猾,野心不小,如果現在不想辦法除掉他,今後必將受其牽制。如今董卓軍隊人員混雜,軍心不穩,組織不嚴,正可趁早除掉。”可是袁紹因懼怕董卓,優柔寡斷,未採取行動。

揭開歷史真相—董卓之亂

有了強大的軍事後盾,董卓便有恃無恐,為所欲為。首先他迫使朝廷免除司空劉弘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接著,為了進一步獨攬中央政權,董卓決定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廢除少帝,另立新皇帝。在一次會議上,董卓肆無忌憚地說:“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在場官員大多懾於董卓的淫威,對他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的行為敢怒不敢言。只有尚書盧植當面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少帝只是年紀幼小,行為品性根本就不能與太甲和昌邑王相提並論。董卓大怒,沒想到盧植如此不敬,膽敢當眾反對自己,便立即命令士兵將他推出斬首,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於一死。之後,董卓廢掉少帝,將他貶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即為漢獻帝。

揭開歷史真相—董卓之亂

廢立皇帝之後,董卓又對何太后看不順眼,認為她有礙自己在朝廷上下自由行動和樹立威信。於是,董卓又大會群臣,向大臣們熬落太后所謂的罪行,說她如何如何逼迫婆母永樂皇太后(靈帝劉宏的母親),以致皇太后憂慮而死。這種違背婆媳常理,不講孝順禮節的教法,應當受到嚴厲懲處。之後,董卓便責令何太后遷居永安宮,不久,董卓又藉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后。通過對中央政權最高階層人員的更換和處理,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制於董卓: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說了算。此時,野心極度膨脹的董卓,已經目空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