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不要選擇全職炒股?

普通人要不要選擇全職炒股?

每逢遇上好行情,總會有不少朋友留言問我:傑哥,我該不該全職炒股?

總有一些朋友覺得炒股賺錢容易,遠遠比他們的本職工作來錢快,想辭職炒股。也有不少學生朋友,暫時還沒找到就業方向,覺得炒股門檻低,甚至不乏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

今天我跟大家好好聊一聊,分享一些職業投資的感受吧。

1. 炒股不能速成。

炒股跟別的行業一樣,都需要長期刻苦練習和積累經驗,哪怕是國內天賦最好的幾位遊資,徐舵主、趙老哥、養家等都是十年磨一劍,長期苦苦求索,終得一朝頓悟。

如果你是科班出身去機構做投資的,這個時間也短不了多少,從助理研究員做起,到研究員,再到基金經理助理,最後成為掌舵的基金經理,路程坎坷,成者寥寥。

經常有朋友要求我教幾招狠的,希望我能像武俠小說裡一樣,強行灌功力給他,這個短期是有效的,因為每次我上課或者私下交流,都是總結了行情的特點,直接把市場的答案揭曉了,學了會覺得特別好用,買了就能漲,可惜市場的風格三個月到半年就會變一次,如果你只有答案,沒有解題的能力,那你永遠離不開我,解題能力才是核心能力,用炒股術語講,答案是“術”,解題能力是“道”。

有道者術能長久,無道者術必落空。

2. 炒股賺錢不快。

沒在炒股上賺過錢的人,會覺得炒股賺錢很快,會有一個非常高的預期,實際上炒股賺錢並不快,我算筆帳給大家。

我最早管理的第一個基金產品規模是2000萬,那一年市場不算好,風格轉換劇烈,所幸規模小,船小好掉頭,一年半後盈利40%出頭,終於可以分紅了,產品盈利800萬,客戶拿盈利的80%,公司分20%也就是160萬,還得扣掉渠道分成和稅費等,實際上也就100來萬了,最後分到我手上不到50萬。

一年半時間,賺50萬,這算不算多?我是金融科班出身,也是名校畢業,當初這個收入,比多數進入投行、外企的同學都要低。或許有人會說,賺的少是因為我管理的規模小,但是我當時已經遠超同齡人了,應該是國內最年輕的一批基金經理,話說回來,哪怕是管理兩個億,產品賺了8000萬後,分到手裡也不到500萬。

假如不去機構,跟遊資一樣草根炒股,賺錢會不會更快?如果能實現兩個前提,那肯定更快。第一個前提是能賺錢,沒有機構的訓練,沒有老師的引導,自己在家自學,成功的概率接近於0,股市裡80%的人是虧錢的,在考慮賺錢快不快的時候,先要考慮能不能賺錢...第二個前提是本金足夠多,不是每一個人都含著金鑰匙出生,一個普通人的本金,往往是幾萬到幾十萬,翻個倍也就賺幾十萬,賺這幾十萬的難度,比別的行業大多了。

在股市裡能長期生存,穩定賺錢的人,預期一定是合理的,股市是理財手段的一種,並不是用來翻身的,如果股市收入是投資人的唯一收入,那壓力就倍增,反而做不好。

3. 全職炒股並不幸福

很多人會覺得炒股是非常輕鬆自由的工作,這麼想的人一般是懶人,炒股只是看起來輕鬆,實際上對人的自控力要求非常高,入行時我做研究員,天南地北的到處調研,後面開始操盤,長期覆盤到凌晨,幾乎沒有社交和應酬。有幾個人能受得了這種苦行僧的生活?

炒股會讓人變的孤僻和冷漠,幸福感真的不強。管理賬戶的前提是管理慾望、延遲享受、剋制人性。“厚積薄發”和“水到渠成”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好難。

選擇了職業炒股至今,我收穫了太多,但也付出了太多,從機構出來之後,我有一段時間就在家裡炒股,一度覺得自己成為了社會邊緣人,哪怕那時候已經不缺錢了,但是絲毫沒有社會歸屬感,也沒有職業榮譽感,人總歸是有社交屬性的,光有錢,在社會上沒有自己的位置,很難長期熱愛一件事。

4. 我是怎麼做的

17年我做了幾件事,讓自己的人生再度蛻變。

還入股投資了幾家公司,從過去的專業性人才到職業操盤手再到現在的職業投資人,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每一步都踩得踏實,過程中有苦有淚,踩過坑,也遇到過反骨仔,但我不忘初心,會與團隊堅持向前。

我最驕傲的是保持了初心,沒有作惡。影響力是可以作惡的,我的專業能力讓我厚積薄發,短短一年時間就成為大V,但是過程中我拒絕了所有投顧廣告和絕大多數對讀者不利的商業廣告,這相當於直接扔了幾百萬。但我一點也不遺憾。我認為長期做共贏的事情,才能有好的結果,人品不好的人,交易也做不好。

炒股依然是我的主業,但炒股收入不再是我的所有收入來源,我真正的把炒股當作興趣愛好,可以不再短視,不再孤獨,我終於不是“股奴”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這場修行還有漫漫幾十年,我會繼續努力,更上臺階,也希望大家能得到一些參考,炒股是一種理財手段,值得花精力學習,但不能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孤注一擲。

會道的,一縷藕絲牽大象,盲修者,千鈞鐵棒打蒼蠅

祝大家好運,祝A股長虹,歡迎轉發,讓更多人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