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和,為何他一出馬,危機立馬化解呢

歷史上關於敵對或者政見不和我們瞭解最多的莫過於帝王與大臣之間、宦官與大臣之間、文臣與武將之間,文臣之間、武將之間的爭鬥,其實除了這些爭鬥之外,若是皇帝年幼亦或是體弱多病,那麼垂簾聽政的太后與皇帝之間不可避免的也會產生矛盾,這種情況下底下的大臣要麼自動站隊,要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偏偏在歷史上有一名大臣,聽聞帝后不和,不僅沒有抽身世外,反而積極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他為何敢如此做呢?最後矛盾化解了麼?

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和,為何他一出馬,危機立馬化解呢

話說宋朝的皇族子嗣真的不像其他朝代的皇族那麼旺盛,這不皇位傳承到宋仁宗時,他僅有的三個兒子,接連夭折,不得已宋仁宗將自己堂兄的兒子趙曙接到宮中交給曹皇后(後來的曹太后)撫養,但此時宋仁宗並沒有立趙曙為太子,他還一直寄希望於自己還能有子嗣誕下,可惜現實就是那麼殘酷,多年來宋仁宗就是沒有皇子誕下,隨著宋仁宗身體的每況愈下,立儲之事漸漸的成為朝堂第一大事。(在古代儲君的確立是封建王朝的重大政治問題,它涉及到國家的傳承和安危。)

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和,為何他一出馬,危機立馬化解呢

這時朝中以宰相韓琦、包拯、司馬光等為首的大臣開始勸說宋仁宗早日確定太子人選,可宋仁宗面對此事一直採取拖字訣,一直到宋仁宗去世的前一年,在以韓琦為首的大臣的百般勸說下,宋仁宗才下詔立養子趙曙為太子。

後來趙曙登基為帝是為宋英宗,可以說在宋英宗確認為繼承人的問題上,宰相韓琦應推為首功,不過韓琦從不在別人面前誇耀此事,不把功勞記在自己身上,就算如此宋英宗還是從內心感激韓琦的,作為前朝老臣宰相,宋英宗繼位後繼續倚重韓琦,並沒有將他調離宰相崗位。

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和,為何他一出馬,危機立馬化解呢

宋英宗即位之初,由於患有疾病,朝廷大事就交由曹太后垂簾聽政解決。新皇登基,熱血澎湃肯定想有一番作為、改變,這一點宋英宗也不例外,這時一些宦官以宋英宗不是宋仁宗親生等緣由不斷向曹太后說宋英宗的壞話,以至宋英宗和曹太后之間間隙萌生,關係變的緊張起來。

別的大臣看到這種情況礙於皇家顏面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過身為宰相的韓琦明瞭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政治危機,因此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政治危機,韓琦決定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

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和,為何他一出馬,危機立馬化解呢

他一邊對曹太后說:“您侍候先帝仁宗這麼多年,天下誰不知道您是一個又賢德、又寬厚、又仁慈、又通達的人,為什麼現在會和兒子過不去呢?他是個病人,您不至於和他一般見識吧。難道您希望別人象議論天下其他繼母那樣去議論您嗎?”另一邊對宋英宗說“自古以來,天下賢明的君主不計其數,人們為什麼唯獨稱頌舜為大孝子?難道其他人都不孝順?當然不是。父母慈愛而子女孝順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稱道啊。過去太后是個什麼樣的人難道您還不清楚?您只管盡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會虧待了您。”

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不和,為何他一出馬,危機立馬化解呢

在韓琦的調解之下,宋英宗和曹太后都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雙方關係開始的變得緩和起來,不久隨著宋英宗身體的好轉,曹太后撤簾還政,就這樣一場政治危機被韓琦化解。

宋英宗和曹太后都能聽韓琦的勸說,一方面是兩人之間的矛盾沒有到不可化解的地步,另一方面對宋英宗而言韓琦擁立他有功,對曹太后而言,韓琦在宋仁宗時代都能憑自己的品行和能力擔當宰相之職,他的建議和勸說自己也要細細考慮,再說自己並不戀權,都是為了國家的發展,所以有了一箇中間人給予臺階下,雙方之間的矛盾自己就可以化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