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这个渔村并不是远离尘嚣,却很缺存在感。很多人到周末会去黄埔古村逛吃,却很少有人“荡失路”走到这个在黄埔古港以东仅一公里远的渔村;不少去长洲岛参观黄埔军校的人会去新洲码头等轮渡,在码头的铁棚下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却懒得走到周边探索。笔者自己也是有一次等轮渡等得不耐烦,走上去右转,才发现了这个新洲渔村。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新洲渔村有好几个观赏角度,相差挺大。码头右转开始逛的那条街干净整洁,沿街的人家门边种着花花草草。上了轮渡回头看的话,只见一片“脚踩珠江”的吊脚楼,吊脚楼阳台上晒太阳的渔网,各种小舢板,还有一些正在杀鱼或扒着饭的人,感觉有点原始。如果是航拍,把这个小渔村和这十公里远的新CBD珠江新城的“靓楼”放在一个画面,反差更大。仿佛要从珠江新城穿越时空,才能来到这个广州现存最大的疍家聚居地。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在轮渡上看到的长长吊脚楼俗称水棚。水棚是新洲渔民的私家小码头,兼有餐厅、阳台、厨房、仓库等多功能。水棚的脚不断向江水里扩张,甚至能离岸边30米远。新洲渔民“上岸”后建起的长条屋,和江南水乡的前街后河格局相似,前后两个门,前门临街,后门朝着珠江。新洲渔村现有300多户、1000多人的渔民,岸上的长条屋和水边的水棚规模不小,成为轮渡上的一道风景线。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艇仔粥是有名的广州小吃。这种当年在江中小艇即做即食的粥,是昔日岭南水乡的一个见证。有意思的是,艇仔粥早已不能在水上吃了,都是岸上的店铺在卖。黄埔古村有一家出名的艇仔粥店,很多人慕名而来。可惜他们不知道附近就有这样的渔村,更不能想象当年的珠江江面上,浮着几万条疍家的船艇,种类繁多。不但有搭客的,捕鱼的,还有游河的豪华版“紫洞艇”,管吃喝的果艇、粥艇、酒菜艇,甚至还有搬到水上的营生,如理发艇、乞食艇。东濠涌博物馆告诉我们,还有一种名字不大好听的艇——屎艇。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东濠涌博物馆中果艇模型

以前的广州有着壮观的疍家船艇大军。据1932年广州人口普查,当时广州有10万疍民,占广州总人口约10%。除了广东沿海,在福建、海南也很常见,他们的源流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说法。疍民有一些古怪的原则,如不穿鞋,不上岸,不上学,不与岸上人家通婚。因此,他们和岸上不在一个世界,饱受岸上的歧视。电影《秋喜》的女主角就是广州解放前的一个疍家女孩秋喜(秋喜是常见的广州女仆名字),到了主人家当丫环,总是因为不穿鞋走路,突然出现在主人面前,把地下党身份的主人吓得一愣一愣。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东濠涌博物馆中疍家孩子照片

到了1957年,疍民终于上岸,不再终生拴在一条船上。新洲渔民新村即建于那时。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疍民上岸后,曾有一段“威水史”,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疍家人每月捕鱼捞贝赚的钱比职工们的死工资多几倍,可惜好景不长,工业化污染了珠江水,疍民无奈之下要到离广州很远的水域谋生。近年虽然珠江水污染得到治理,水质变好,但又有禁海期。于是,还愿意捕鱼的疍民越来越少,很多人转了行。所以,你明白到了新洲村既吃不到艇仔粥,又看不到很多艇的原因了吧?

黄埔古村附近这个广州最大疍家村,艇仔曾多得够卖很多碗艇仔粥

新洲村仅有的理发店,没有名字,就叫理发店

部分图片来自風清航、陈忧子、黎存根,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