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是自私還是無私?

有人能因為一個麵包打架,有人能為救人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那麼現在的人是自私的還是無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接觸過社會這個大染缸的情況下,人的本質是自私的還是無私的?

首先,

離開社會,沒法談自私與無私。

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社會化的過程,

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

也就是說,除非一生下來就被其他生物撫養(比如狼孩),不然,人是不可能不與社會接觸的。甚至廣義的來說,被狼撫養的人,參與了狼群社會的社會化。

此外,與他人接觸,就是社會化。所謂自私與無私,如果沒有他人作為參照,何以體現?如果沒有人類社會,一個人的行為自私還是無私無法判定。

人的本質是自私還是無私?

人類是否自私?先看看生命的起源

在宇宙最初形成之處,從只有無機物到偶爾產生了有機物分子,後來經過長期積累和互相作用,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形成有機高分子物質——原始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逐漸地,產生能夠自我複製的分子(RNA和DNA),它能把自己一分為二,並再次結合起來。這樣不斷自我複製,不斷進化,進而能合成蛋白質和脂類......一直到演化出各類生物。

人的本質是自私還是無私?

可以說,如今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生物世界,都是基因的傑作。

看看我們的身體吧,從一個受精卵逐漸發育為成人。這一切都有基因在背後,你的心臟會長什麼樣子,你的手會長成什麼樣子,你的指甲剪了又長......

基因從形成之初,一直存在到現在。它靠的什麼?

答案,靠的自我複製和適應環境。

把視角放大,再看生物的新生與滅絕。說說恐龍吧,恐龍滅絕,而其它一些生物活了下來,為什麼?因為恐龍沒能適應突然發生的環境變化,而那部分活下來的生物能夠適應。

目光回到人類身上,人類同樣是適應環境而生存。但這裡的環境,不僅僅有自然環境,還有精神環境(文化、社會環境等)。

一個簡單的例子:

小明,自私地吃掉自己的麵包,沒有將它分給街旁乞討的人。為什麼?因為他自私嗎?不一定,他可能自己也食不果腹,儘管他穿得衣冠楚楚,他為了賺錢養家,不吃麵包沒有力氣;

小李,他同樣是衣冠楚楚,但食不果腹,但他還是把手裡的麵包給了街旁邊乞討的人,為什麼?可能因為他看到這個人可憐,想起了自己曾經的處境,十分同情,但也可能是為了讓別人認為他是個好人,從而給了麵包。

人作出某種行為的原因複雜,而且從不同角度,是否自私,是否無私各不相同。

促使人類做出某種行為的原因十分複雜,有自身的認知的影響,有來自外部物質環境的影響,有來自外部精神環境的影響(當時所處的群體的情緒環境,他出生文化環境等等),而且這些因素之間還是相互作用的。

人的本質是自私還是無私?

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小明的行為,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看,他是自私的,但是從家庭的角度來看,他沒有為了自己一時的同情或是為了當“好人”的虛榮感而選擇給出麵包,他吃完麵包能給家庭掙更多的錢,從而養活家庭,此時他是無私的。

所以,人的本質是否無私,無從談起。但是如果你要評判一個人某個時期內的某個行為是否自私或是是否無私,找準一個角度,然後去看他的真實動機,然後答案昭然若揭。

只不過,我們最常用的角度,是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