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23歲小伙餓死家中,到底是「懶死」還是被「愛死」?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天地間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愛,從我們呱呱墜地,直到慢慢老去,這種愛伴隨著我們永遠,但正是因為這種無私讓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變得毫無節制、毫無原則,最終轉變為“溺愛”。

父母去世,23歲小夥餓死家中,到底是“懶死”還是被“愛死”?

還記得有一部紀實電影叫做《罪愛》,講述的就是一個農村孩子被父母過度溺愛,導致他變得性格扭曲,懶惰成性,最終喪失了自我生存能力,在父母去世後,他無法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只能乞討為生,在23歲時候,活活凍死在家中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叫做楊鎖,河南省羅山縣朱堂鄉人,父母為了讓兒子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所以給他取名叫楊鎖,從小父母對他就非常痛愛。楊鎖8歲時,出門還是被父親挑在擔子裡面,不讓他走一點路,有時候楊鎖去試著一些家務,他父母見了以後,總是叫他到一邊去玩,生怕他累著。

據楊鎖的小學老師回憶,楊鎖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他在學校從來不學習,也不做作業,老師只要對他稍微有點懲罰,他就會向父母告狀,第二天父母就會帶著楊鎖到學校找麻煩,所以後來老師也只好聽之任之,不再管他。

父母去世,23歲小夥餓死家中,到底是“懶死”還是被“愛死”?

楊鎖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因為患肝病去世,但是楊鎖母親對他的溺愛卻沒有減少分毫,還是不讓他做一點事情,後來母親身體也越來越差,不得不讓楊鎖去幹點活,但是這時候的楊鎖已經懶惰成性,根本不聽他母親的話,有時候一言不合還打他母親,他母親只好一人承擔家裡所有的農活、家務,最後勞累成疾,在楊鎖18歲的時候也去世了。

母親去世以後,楊鎖前後被人帶到建築工地和飯店幹過活,但是他到了工地和飯店啥也不幹,反過來還要別人來照顧他,最後硬是被人給送了回來。回到家沒有經濟來源的楊鎖開始變賣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家裡值錢的東西賣完以後就開始到處討飯吃,吃了頓飽飯以後就回家睡覺,有時候一睡就是一兩天,餓得受不了了又去討。

到了冬天,楊鎖出門的時間就更少了,為了取暖,楊鎖就開始燒家裡所有能燒的東西,連床板都不放過,甚至上個廁所都懶得出門,在屋裡挖個坑埋了上算。一天楊鎖堂哥怕他沒飯吃,就從家裡盛了點飯菜準備給他送過去,當他進到楊鎖家的時候發現,楊鎖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一摸已經渾身冰冷,看樣子已經去世很久了。當時楊鎖只有23歲,正值年輕力壯的青春年華。

楊鎖死後,村裡的人回憶道:“他的父母太嬌慣他了,長大以後啥也不會。”“平時見他可憐,也有人給他送過一些菜、肉等東西,但他把這些東西掛在屋簷上,等到變臭了都不做著吃。”“衣服髒了從來不洗,把弄髒的衣服扔掉,換件稍微乾淨一點的就繼續穿”楊鎖的堂哥說楊鎖曾經跟他說過一句話:“我寧願餓死,凍死都不願意幹一點活。”

父母去世,23歲小夥餓死家中,到底是“懶死”還是被“愛死”?

​楊鎖的故事讓人不難想起一個故事:一對父母要出遠門,怕兒子受餓,便做了一張中間掏了洞的餅掛在兒子脖子上,等他們回來以後發現兒子還是被餓死了,看了餅他們才發現,原來兒子只吃他面前的那塊餅,連轉一下都懶得轉。

楊鎖的故事和“吃餅”的故事如出一轍,屬於個案,但是卻非常有代表性。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並不少見,很多慘劇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兒造成的,這兩個故事恰恰是對這種現象的一種警醒。父母對孩子的愛雖然是無私的,偉大的,但是不能毫無節制,沒有原則,我們要想方法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不能讓孩子變成社會和家庭的寄生蟲,也不要講“最愛”變成“最愛”

注:圖片源於網絡,文章為“烏龜騎士”原創,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