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23岁小伙饿死家中,到底是“懒死”还是被“爱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天地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爱,从我们呱呱坠地,直到慢慢老去,这种爱伴随着我们永远,但正是因为这种无私让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变得毫无节制、毫无原则,最终转变为“溺爱”。

父母去世,23岁小伙饿死家中,到底是“懒死”还是被“爱死”?

还记得有一部纪实电影叫做《罪爱》,讲述的就是一个农村孩子被父母过度溺爱,导致他变得性格扭曲,懒惰成性,最终丧失了自我生存能力,在父母去世后,他无法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只能乞讨为生,在23岁时候,活活冻死在家中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叫做杨锁,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人,父母为了让儿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所以给他取名叫杨锁,从小父母对他就非常痛爱。杨锁8岁时,出门还是被父亲挑在担子里面,不让他走一点路,有时候杨锁去试着一些家务,他父母见了以后,总是叫他到一边去玩,生怕他累着。

据杨锁的小学老师回忆,杨锁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在学校从来不学习,也不做作业,老师只要对他稍微有点惩罚,他就会向父母告状,第二天父母就会带着杨锁到学校找麻烦,所以后来老师也只好听之任之,不再管他。

父母去世,23岁小伙饿死家中,到底是“懒死”还是被“爱死”?

杨锁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因为患肝病去世,但是杨锁母亲对他的溺爱却没有减少分毫,还是不让他做一点事情,后来母亲身体也越来越差,不得不让杨锁去干点活,但是这时候的杨锁已经懒惰成性,根本不听他母亲的话,有时候一言不合还打他母亲,他母亲只好一人承担家里所有的农活、家务,最后劳累成疾,在杨锁18岁的时候也去世了。

母亲去世以后,杨锁前后被人带到建筑工地和饭店干过活,但是他到了工地和饭店啥也不干,反过来还要别人来照顾他,最后硬是被人给送了回来。回到家没有经济来源的杨锁开始变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家里值钱的东西卖完以后就开始到处讨饭吃,吃了顿饱饭以后就回家睡觉,有时候一睡就是一两天,饿得受不了了又去讨。

到了冬天,杨锁出门的时间就更少了,为了取暖,杨锁就开始烧家里所有能烧的东西,连床板都不放过,甚至上个厕所都懒得出门,在屋里挖个坑埋了上算。一天杨锁堂哥怕他没饭吃,就从家里盛了点饭菜准备给他送过去,当他进到杨锁家的时候发现,杨锁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一摸已经浑身冰冷,看样子已经去世很久了。当时杨锁只有23岁,正值年轻力壮的青春年华。

杨锁死后,村里的人回忆道:“他的父母太娇惯他了,长大以后啥也不会。”“平时见他可怜,也有人给他送过一些菜、肉等东西,但他把这些东西挂在屋檐上,等到变臭了都不做着吃。”“衣服脏了从来不洗,把弄脏的衣服扔掉,换件稍微干净一点的就继续穿”杨锁的堂哥说杨锁曾经跟他说过一句话:“我宁愿饿死,冻死都不愿意干一点活。”

父母去世,23岁小伙饿死家中,到底是“懒死”还是被“爱死”?

​杨锁的故事让人不难想起一个故事:一对父母要出远门,怕儿子受饿,便做了一张中间掏了洞的饼挂在儿子脖子上,等他们回来以后发现儿子还是被饿死了,看了饼他们才发现,原来儿子只吃他面前的那块饼,连转一下都懒得转。

杨锁的故事和“吃饼”的故事如出一辙,属于个案,但是却非常有代表性。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并不少见,很多惨剧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儿造成的,这两个故事恰恰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警醒。父母对孩子的爱虽然是无私的,伟大的,但是不能毫无节制,没有原则,我们要想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不能让孩子变成社会和家庭的寄生虫,也不要讲“最爱”变成“最爱”

注:图片源于网络,文章为“乌龟骑士”原创,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