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井底小小鱼

明朝自南京迁都北京后,从成祖开始,历代皇帝驾崩后绝大多数都葬于昌平天寿山麓,因总共有十三座帝陵,故有“十三陵”之称。之所以选址天寿山,是因为这里山势延绵,“龙脉”旺盛,简直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出于风水学和遵从祖制的考虑,定都北京的十四位明朝皇帝中,有十三位死后葬于此处。


那么问题来了,那唯一的“特例”是谁?他因何“另类”地没有葬在天寿山?得此“殊荣”的主角虽非明英宗,但一切还要从明英宗失败的“御驾亲征”讲起。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权臣也先率重兵大举内侵,大同前线告急,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意“御驾亲征”。临行前,英宗立年仅2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异母弟朱祁钰负责留守。一切安排停当后,英宗遂率精锐20余万“亲征”,从军者包括朝中几乎所有的王公重臣,场面声势极大。



此次出征,由于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便自相惊乱,还没到大同时便出现缺粮现象。到达大同后,王振获悉前线惨败的消息后大恐,又劝说英宗撤出大同返京。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途经老家蔚县,借此在家乡父老面前风光显摆一番。但中途又担心行军可能会毁坏蔚县的田园庄稼,于是再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以致耽误行程,被瓦剌军追击。英宗一行从宣府南撤,结果在怀来土木堡遭遇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没有水源,加之军中缺粮,20余万明军陷入饥渴状态中,还没开战心理防线便已崩溃。此次遭遇战,明军死伤者占总数的80%多,几乎全军覆没。“王牌军”三大营主力被消灭殆尽,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而文武重臣死伤者亦有数十人,罪魁祸首王振则被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更要命的是,英宗本人被瓦剌俘虏,作为对方进犯京师的“挡箭牌”。



消息传到北京,城中立时炸开了锅,留守的王公大臣如丧考妣,惶惶然不可终日。幸好兵部侍郎于谦头脑清醒,在奏请皇太后立留守朱祁钰为监国的同时,极力反对迁都,力主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勤王”。在于谦的辛苦经营下,明军艰难地击退瓦剌包围军,使得京师化险为夷。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也先贼心不死,把英宗当做割地求财的“筹码”,不断地对明朝进行勒索,期冀获得战场上不能得到的胜利。



于谦等人为打消也先的妄念,率大臣拥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帝,对英宗的安危的听之任之。也先计划落空,手里的“王牌”变成了累赘,于是派人南下求和,愿意释放英宗回朝。可是也先愿意放人,但景帝却不愿接收,但碍于天下舆论汹汹,只好派杨善等人前往瓦剌探望英宗,但绝口不提迎回之事。结果杨善等人到了瓦剌后,自作主张改为迎驾,再次利用舆论的力量迫使景帝就范,无奈只能允许兄长回国。


自古皇权之下无亲情。景帝既然已经登上皇位,那么对他来讲,让英宗死在瓦剌、烂在漠北才最符合心意。但如今杨善自作主张给他带回一个“烫手山芋”,景帝又急又气的心态可想而知,他既不可能让英宗复位,又不能背负弑兄的骂名,思虑再三,将英宗尊为太上皇,并软禁在南宫,派人严加看管。不仅如此,他还废黜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期冀让皇位在自己这一支传承下去。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只当了一年太子,便于1453年夭折,年仅5岁。景帝哀恸过度,4年后也病倒在床,眼瞅着有进气没出气,离大限不远。此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大太监曹吉祥等人见江山后继无人,于是便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英宗复位后半个月后,才想起兄弟景帝还没死,于是便废黜他为郕王。又过了近一个月,景帝终于咽气。


景帝虽死,但曾饱受囚禁之辱的英宗仍不解气,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仅废除他的帝号,而且还赐恶谥为“戾”,按亲王礼仪葬于西郊金山,而非祖陵万寿山。景帝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景帝的葬所即今景泰陵,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军科院干休所院内,原名郕王墓。等到景帝之侄、英宗之子朱见深(即明宪宗)即位后,才又恢复叔父的帝号,并将郕王墓改扩建为皇陵。到了嘉靖年间,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革文运动中,景泰陵遭到破坏,陵冢被平毁,陵碑被推倒,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1979年后才又重新进行修复。


文史砖家

朱祁钰明明做过明朝皇帝,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这是因为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基于新仇旧恨的私心自用。

朱祁钰死的时候,朱祁镇已经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有说法朱祁钰之死本身就是朱祁镇指使人下的手,但没有确凿证据)。

曾经做过皇帝的弟弟死了,朱祁镇让礼部讨论应该以何种礼仪下葬——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因为朱祁钰当过皇帝所以需要讨论,但谁都明白英宗期待的讨论结果是什么——于是知趣的礼部回奏应依亲王例祭葬之。英宗”欣然“采纳,随后下令,在北京玉泉山北麓安葬朱祁钰。

之前孙太后也十分亏心地将自己亲自批准的朱祁钰即位说成是朱祁钰“遄据帝位”,也就是篡夺,这下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好兄弟,不客气,英宗还捎带送给他一个“戾”的谥号,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总之就是这家伙是死不改悔的僭越者、贪天之功的假把式,必须踏上一只脚……有点岔了,但这些基本上就说明了朱祁钰为何不能葬进皇家帝陵。

在这里,皇家帝陵特指北京昌平天寿山麓的

十三陵,之前不算,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事实上只有朱祁钰没有葬入十三陵陵区。

不过,在这里谈古论金要提出一个和问题不同角度的概念,那就是朱祁钰实际上葬进了皇家帝陵——

因为,他的陵墓就是皇家帝陵。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后来下诏说:

向者朕叔郕王践祚,戡难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及寝疾临薨之际,奸臣贪功生事,妄兴谗构,请去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其郕王可仍旧皇帝之号,所有前谥,礼部会议以闻,务合人心,毋乖典礼。会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

虽然作为英宗之子,朱见深要编一些

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的说法回护朱祁镇,但最终肯定了朱祁钰戡难保邦、奠安宗社的功绩,恢复了他的皇帝身份重颁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虽然比明朝皇帝惯例的16字谥号要缩水很多,但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图曰景,相比戾,堪称拨乱反正,天差地别。

朱见深曾经被朱祁钰由太子贬为沂王,差点丧失继承人的地位,他能够如此作为,既是代表父亲和自己与朱祁钰和解,也是顺应人心,从化解个人的心结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来看确实不容易,也算是成化朝的一桩美政。

诏书最后提到会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也得到了执行,原郕王墓被扩修为皇陵,后来的嘉靖年间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不管遭到怎样的诋毁和打压,埋葬我的地方就是皇家帝陵,正如当初六师新丧、九塞气沮的时候,我战斗的地方就是大明朝廷所在。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有一种痛,叫死了还在痛。

也许这就是朱祁钰的感受吧。


一个关于兄弟反目的故事,起于一场战争。

我不想当皇帝,是别人逼我的!

那时候还是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当皇帝。有一天,明朝的邻居瓦剌不老实了,来攻打明朝边境,明英宗很恼火,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可是王振不会打仗还瞎指挥,结果悲剧发生了,明军大败,明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明朝大乱,国不可一日无主啊,于是留守京城的大臣于谦力排众议,决定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很惶恐,本无心当皇帝,更何况在此危机时刻,当即表示不干。于是大臣们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朱祁钰无语,无奈登上皇位了。



朱祁钰影视人物图

我想当皇帝了,可是却被我哥哥赶下台了

大权在握之后,朱祁钰感受到了当皇帝的乐趣。可是突然有一天,敌人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给还回来了。朱祁钰很害怕,他不愿拱手让出帝位,也不愿杀了自己的哥哥,于是他把自己的哥哥软禁起来了。有时候心慈手软未必是好事。阴谋支持明英宗的人一直存在,就在朱祁钰生了一场大病的时候,支持明英宗复辟的大臣忽然造反,重新将明英宗送上了皇位。朱琪钰就这样丢掉了自己的皇位。



配图

到死都不让我以皇帝的身份下葬帝陵吗?

明英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明英宗复辟之后,痛斥自己的弟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把他废为藩王,并软禁起来。本来朱祁钰就有病,不久就郁郁而终。朱祁钰本以为当不成皇帝,起码可以以皇帝的身份葬入祖坟吧。可是它哥哥对他的恨太深,并不愿意让他进入祖坟,而是以亲王的规格把他葬在了北京西山。朱祁钰就这样成为明朝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在明帝陵的皇帝。

故事就这样以朱祁钰丢失帝位和丧失葬入祖坟资格的方式收尾了。

明十三陵


有时候,生在帝王家也未必是好事,伦理纲常被任意揉捻。生为皇帝,到死却不能埋在祖宗身旁,何其悲哉!


围炉煮酒话春秋

明代宗朱祁钰不能葬进皇家帝陵的故事,是一个亲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亲兄弟反目成仇,比普通的仇人更可怕。


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亲政以后,一心想做一个明君,超越父亲明宣宗与祖父明成祖的成就。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明英宗身边就有一个坏太监王振。这位王振太监有一点文化,在内学堂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在宫中算是有学问的人。因此,王振成了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师。坏太监王振也想趁机掌握权力,于是怂恿朱祁镇亲征进犯明朝的蒙古首领也先。


明英宗朱祁镇年轻气盛,不顾朝廷反对,在王振的蛊惑下决定亲征。不过,朱祁镇也算聪明,太子朱见深太小,他封了弟弟朱祁钰监国。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土木堡之变,理想青年的朱祁镇被俘,朝中大臣拥立朱祁钰做皇帝,也就是明代宗。

明英宗在蒙古大草原啃了一年多沙子,兴冲冲的回到了北京。他以为即使皇位没了,也能不再啃沙子,能够锦衣玉食,毕竟与兄弟朱祁钰关系不错。哪曾想到,朱祁钰很不地道,把明英宗囚禁了起来,并且把大门都给封死了,院子内的树木都被砍伐一光,就怕有人与明英宗联系。明英宗朱祁镇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甚至怀念在蒙古啃沙子的岁月。


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坚韧的人,换成任何人恐怕已经绝望。他竟然在被囚禁了七年以后,还能够趁着兄弟朱祁钰病重的时候,联合大臣徐有贞、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夺回皇位,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以后的一个月,朱祁钰死了,死因大家可以自行脑补。弟弟朱祁钰死了以后,哥哥朱祁镇还不解恨,不承认弟弟皇帝的身份葬皇陵,仍然以亲王的规格下葬,并给了一个秦朝以后2000年最差的谥号,戾。还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比较厚道,给了叔叔一个明代宗的名份。

这就是明代宗朱祁钰没有葬进皇陵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皇权能让一个人变得扭曲,能让亲兄弟反目成仇!

评英宗兄弟

本是亲兄弟,

原有真情意。

皆因帝王位,

恨多成仇敌。


骠骑将军刘

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进皇陵,因为他有一个怨恨他的哥哥啊!


朱祁钰也就是明代宗,生母本是获罪之人按道理朱祁钰是没有可能坐上皇位的,但他却有一个玩命作死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当朝时候宠信大太监王振,受其蛊惑御驾亲征瓦刺谁知大败,不慎被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一场战役把皇帝整丢了,一时间朝野大乱。


国不可一日无君,此时于谦极力推举朱祁钰继承大统,朱祁钰百般推辞不过只好登基。

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瓦刺本想利用朱祁镇从明朝那里讨些好处。谁曾想人家皇帝都选出来了,一下子朱祁镇贬值了,搁在手里还要管吃管喝,太不划算。没办法做个顺水人情送他回去吧!


朱祁钰呢?本来对皇位不感冒,谁知这一做了上去根本停不下来,喜欢上了。朱祁镇回来了那只能是太上皇,被朱祁钰囚禁起来了。


这一囚就是七年,可把朱祁镇气坏了。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朱祁镇虽然比朱祁钰年长,但身体好。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大臣石亨见势促成了夺门之变。

朱祁镇再一次登基,这下可要好好清算下旧账了。朱祁钰被贬为郕王,不久病死也有说法是被朱祁镇赐死,葬于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少侠看历史

代宗死后,英宗当然不承认他是皇帝。

代宗的庙号,谥号都是英宗儿子追认的。


张勇達州

第一,英宗认为是代宗抢了他的皇位,

第二,英宗对于代宗不把他从也先哪里弄回来根根于怀,

第三,英宗认为代宗废了他儿子,让自己儿子做太子,即使自己儿子死了也没有想到亲兄弟,而是从兄弟中去选择继承人,

第四,英宗到死没有承认夺门之变,只是后来认识到石亨徐有贞欺骗了他流放的流放,杀头的杀头,但对于夺门之变,没有正式承认,

所以代宗死的时候,是以亲王的规格下葬,等英宗儿子宪宗登基,没有改变!南明的时候,才正式进入太庙!


四月黄

朱祁镇被朱祁钰搞的死去活来,复位后当然要废除朱祁钰的帝号,只给了藩王的位子;等到朱见深上台恢复了叔叔朱祁钰(虽然自己太子之位曾经被他废除过)的帝号,给于谦等在北京保卫战中获罪的人平了反。


过去即历史

英宗复辟一个月后,景泰病故。被英宗废为成戾王(很难听的名字),不承认其皇帝地位,因此十三陵里面没有景泰的陵寝。明朝十六帝,除了景泰外,建文帝不知所踪,没有陵寝,朱元璋的陵寝在南京(孝陵),因此北京只有十三陵,辈分最高的是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