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宋朝的官员制度,包拯到底是个什么官?

用户65996267

评书和戏剧中把包公给夸大了,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职务权力上。



常说包大人是开封府尹,还称呼包相爷。似乎有些矛盾,一个宰相怎么兼任京城衙门负责人呢?但实际上,包公是当不了开封府尹,这个特殊职务一般空缺或仅由太子或亲王兼任,而负责日常工作的叫“知开封府事”,并无级别,包拯就是这个头衔。


宋代官制很复杂,元丰改制之前更乱。“官”只是个品秩工资等级标志,并没有责任和职权,具体任务要明确“差遣”。此外还有“职”,一般指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清要头衔,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

按宋史记载,包拯履历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职衔:

①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②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③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④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⑤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⑥迁给事中,为三司使

⑦拜枢密副使。迁礼部侍郎

⑧赠礼部尚书

上述之中,“除”是授予,“权”是临时,“知”是负责,“迁”是调动,一般为晋升,“拜”也是授予,“赠”是荣誉虚衔。

从实权上,三司使负责财政,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门,俗称“计相”,是实权单位。而枢密院负责军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副使可相当于参知政事,即副相。但这两个职务当时也是差遣,有品级的是枢密直学士,为正三品。去时候赠礼部尚书为从二品。

不要认为这些官小,宋代亲王也就是一品。


几苇渡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是个著名的清官。他曾担任过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那里盛产端砚,以前在这里担任知府的都是拿着这里的砚台,赠送给当朝权贵来拉关系,而包拯任满一年,没把一方端砚拿回家。

包拯担任过的三个重要职务是,一是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权知开封府,就是首都开封市代市长,是正四品官员;他的加官是龙图阁直学士,则是从三品。后来升任是右司郎中,是第三副部长,是从三品。也就是说,他比一般的开封市市长要高一个级别。

二是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右谏议大夫是右谏院的首长,是个四品职务;但包拯还权任御史中丞,就是暂代御史中丞职务,仍是从三品,但管辖范围大了。宋代监察机关叫设御史台,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但宋初不设正员,只作为加官,授予其他官员。元丰改官制后,更是一并除去。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是御史台的真正长官,称为台长。御史中丞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的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委书记和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三是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

给事中这个职务虽然不太起眼,但负责管理审读给皇帝的奏折、对政令是否有误查漏补缺、管理皇帝批示的奏章等,天天能跟皇帝见面。后面那个三司使是个重要的角色,是最高财政长官,也就是财政部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也就是职位仅次于副总理。

大家常说的“包龙图”,是因为包拯曾被任命过龙图阁学士。这个龙图阁学士不是个实职,而是个名誉称号,在宋朝是一种“加官”、“贴职”,一种虚衔,名义上是皇帝的出入侍从,给皇帝当顾问。

后来包拯官拜枢密副使,是他担任过的最高职务,也就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与副总理平级,是三品官员。


迷楼


106467846

首先我先将包拯的一些主要职位列了个表: 嘉佑元年:刑部郎中,尚书右司郎中,知江宁府。

嘉佑三年: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佑四年: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佑六年: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这个辞职了没干),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佑七年:礼部尚书(这是死了之后追授的)。

包拯所做的官中除了上述,大家最熟悉的还是开封府尹,因为包拯那会儿宋朝的都城在开封所以,包拯也相当于直辖市市长。

包拯官职全称应该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首先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朝散大夫是包拯的品级,“给事中”是包拯的工资等级,上轻车都尉是包拯的功劳级别,东海郡开国侯是包拯的爵位等级,食邑一千八百户是一种名誉上的特权,朝廷给他一千八百户农民给他使唤,实封四百户是包拯实际上的福利,也就是每月给他一些钱花,赐紫金鱼袋是包拯的服饰等,增礼部尚书是包拯死后,朝廷追授给包拯的。

而大家常说的“包龙图”,是包拯曾被任命过龙图阁学士。这个龙图阁学士不是个实职,而是个名誉称号,在宋朝是一种“加官”、“贴职”,一种虚衔,就是皇帝的顾问。

包拯所做的官中最高的是枢密副使了。


万古聖

“开封有个包青天 ,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词谁能不唱出来岛主是真服了你。

包拯其人,是一个在民间传说中被神话的人物。一部《三侠五义》,一部《包公案》,将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为民除害的青天大老爷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加上现如今各类影视剧的渲染,包拯已到达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可以说是国民名侦探。

我们今天就先聊聊传说中的包拯,包拯的形象是非常脸谱化了,深入人心,黑得跟锅底似的脸,外加额头上一个月牙形的标记。其实这些造型的来由都是有原因的。

传闻包拯是象征着聪明才智的文曲星转世,历史上转世的文曲星,比较出名的如亘古忠臣比干,一片丹心文天祥,都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怎么偏偏到包拯这就成了个黑炭头呢?

话说北宋年间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特派赤脚大仙下凡做皇帝,这个赤脚大仙就是宋仁宗了。赤脚大仙开始还不乐意,在天上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不想去那人间炼狱吃苦。玉皇大帝就专门给他安排了文曲星与武曲星下凡辅佐他。

这边赤脚大仙已经投胎转世成了宋仁宗,那边文曲星和武曲星还没动静。主要是这个天宫的出入境手续挺复杂,还要去找南斗星君办个签证,领个脸谱才能下凡。

这南斗星君也是个不紧不慢的主,正和北斗星君下着棋,没工夫搭理文武曲星。文曲星是个急性子,等得不耐烦,自顾自拿了脸谱就下凡了,投胎成为了包拯。结果他是正好拿错了武士脸谱,生来一张凶神恶煞的黑脸。

另一边武曲星只好拿了文士脸谱,下凡成了日后的北宋名将狄青,虽有一身武艺,却生得白净清秀,看上去十分柔弱。狄青为了在战争上凶恶一点,只好

“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成了兰陵王之后又一面具战神。

包拯的故事还没完,刚一出生他就因为长得太黑被父母抛弃,皮肤黑小伙伴们记得感谢父母当年不弃之恩。是好心的大嫂悄悄收留了他,并抚养他长大。稍大一点的包拯被阴险多疑的二嫂所嫉恨,遭她陷害掉入了一口井里,额头也摔破了,得救之后包拯伤口愈合,但留下了一个月牙形的疤痕。包拯这一副“日能断阳,夜能断阴”经典造型就全部完成了。


真实历史上的包拯,是完全没有小说演义里那么悲惨的。他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美满的,少有孝行,闻于乡里。以至于在他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士,朝廷授他官职,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选择辞官不去。

后来双亲去世,包拯悲痛欲绝,在墓旁搭了个小屋子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后包拯久久不愿离去,还是乡亲们不忍这枚宝玉就此被埋没,多次前来劝慰他,包拯才振作精神,踏上仕途。

至于包拯的真实形象,看画像里面也是白面长须,翩翩君子模样。不是黑脸,额头上更没有月牙。至于包拯怎么就成了民间传说里的“包黑炭”,估计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

包拯这个比较严肃,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不畏强权。可谓是钢铁直男,不谙人情世故,总是阴着个脸。《包拯传》里记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就是说看包拯笑一下比看黄河变清还要难。

一方面包拯阴脸黑脸都是指面部表情,就是拉着个脸,民间传说就把表情给他改成了上色。再一方面在戏剧中了为了和代表奸邪之徒的白脸形成对比,黑脸包公就应运而生了。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关于包拯的破案能力可能要让各位包青天迷失望了,不同于戏剧中神机妙算,破案无数的开封府包青天。真实的包拯并不以断案见长,他之所以名留青史,应该是由于他刚直不阿,两袖清风,不畏权贵。是清官的典范。

所以说那些经典的“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奇案大案都是后人编纂出来的,真实的包拯更像是一个纪检委,嫉恶如仇,专门打击官场违法乱纪现象,弹劾起那些高官权贵来从不手软,当时有个流行语就叫做“包弹”。

唯一史册有载的包拯断案还是当年管理天长县的时候,一农户家的牛舌头被割了,求青天大老爷包公做主。包拯分析这个离奇的案子,从作案动机出发,不为钱财,无利可图,肯定是打击报复,仇家作案。

包拯设下一计,让农户回去把牛宰了去市场上卖。依据宋朝法令,私宰耕牛是犯法的。包拯决定引蛇出洞,农户前脚刚把牛宰杀,后脚立刻有人来报案。包拯略一审问,果不其然,正是割牛舌者。

其他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案子了,只说包拯为民请命,立朝刚毅,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号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成绩也是显著的“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包拯最高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有些人可能会奇怪,就包拯如此犯颜进谏,不畏权贵也不通人情的性格,是怎么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下去的?

《三侠五义》里好歹武有以南侠展昭为首的三侠,五义五鼠护着他,文有公孙策为其分忧解难。上还有宋仁宗钦赐青天三铡刀,可先斩后奏,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比如驸马爷陈世美就是被龙头铡给铡了。

现实中的包拯只靠一个人,那就是当朝皇帝宋仁宗。宋仁宗其人一个“仁”字完全可以概括他,一个仁德之君,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有宋一朝的经济文化巅峰,岛主看过一篇关于“如果可以,你最想穿越回哪个朝代?”的帖子,北宋的呼声很高,仁宗朝更甚。经济繁荣,城市繁华,百姓安居乐业不说,更是知识分子的天堂。

关于包拯和宋仁宗的故事,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他俩的关系很像魏征和唐太宗。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宋仁宗,宋仁宗从谏如流,虚心听包拯批评自己。包拯说到忘情处,唾沫横飞,宋仁宗是一边用袖子擦脸,一边还要继续听包拯的建议。

曾经有一次宋仁宗想给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安排个官职,安排了三次被包拯弹劾了三次。宋仁宗有苦难言,后来只能把气撒在张贵妃身上,说你就知道叫朕安排官职,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么?包拯的威力可见一斑。

纵观包拯的一生,岛主觉得就算没有民间那些神乎其神的断案传说,就其清正廉明的清官形象,就足以大书特书一笔了。

拨云雾而睹青天,为人民服务的包拯包青天,值得被铭记。

说来惭愧,最经典的金群超版《包青天》岛主并没有看过,我看的是《少年包青天》。饶是如此也是看得如痴如醉,还经常把我吓得晚上睡不着觉。不知道各位对包青天是否有特殊的回忆呢?


轱辘岛

宋代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如包拯的权知开封府是个差遣,本身没有工资。此时他的官是正六品的尚书省右司朗中,他按这个级别领工资。此时他的职是龙图阅直学士,不是传说中的龙图阅大学士,这两者之间还差了好几级。职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皇帝给了他一个大V的标签,认可他是“文学高选之士”了,以后选拔任用的时候优先会考虑他了。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是他任权知开封府,在这时起,他又历任了以下职务: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官),尚书右司郎中(官),知江宁府(差,后权知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官),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差),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差)。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职),权三司使(差)。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官),礼部郎中(官,后礼部侍郎,辞不受),三司使(差),枢密副使(差)。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官,五月卒赠)。

在北宋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官制中只有官才有品级,职是地位,差是事权,二者都是没有品级,这点是很清楚的。枢密副使在北宋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和三司使一样都是差,是没有品级的,直到元丰八年改制后才定为正二品。\n 六部侍郎,在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品级一直是正四品下,且包拯推辞不受。 \n由此可见,包拯生前最高官不过是正五品上给事中和右谏议大夫,死后才追赠为正三品礼部尚书。

包拯死后的官职全称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这其中,枢密副使是差遣,朝散大夫是文散官,给事中是本官,轻车都尉是勋,东海郡开国候是爵,实封四百户是补贴(每户25文),赐紫金鱼袋是因为他官职未到三品,但皇帝赐他三品服色(紫袍、金鱼袋),赠礼部尚书是死后的衰荣。


沙场秋点兵

中国历代以来的清官名录中,包拯无疑是名声最大、威望最高、贪官最忌惮、老百姓最喜欢的人之一。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声誉,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包拯自身行得正、坐得直、始终刚正不阿,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包拯心底无私,只有江山社稷和百姓冷暖,让老百姓找到了依靠,老百姓才会如此景仰他。所以,从清誉方面来说,历代官员无人能出其右。那么,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的包拯,他在宋朝到底是个什么官呢?

我们先可以查阅一下他的履历,看他做过哪些职位的官。《宋史·包拯传》记载说:“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包拯于宋仕宗天圣五年,也即1027年,考上了这年丁卯科进士,是年,包拯29岁。中进士后,朝廷即授官大理评事、建昌知县。但授官后,包拯并未就任,而是以父母年老、需要照顾为由,辞不就职。后转授和州税监,父母舍不得他远行,包拯便辞官归养,一心照顾父母双亲。父母相继去世,他又继续守孝数年。直到景祐四年(1037),他才听从朝廷的调遣,出任天长知县。也就是说,包拯年近40岁,才正式出来做官。

庆历元年(1041),包拯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庆历三年(1043),入京授殿中丞,迁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任监察御史。庆历五年(1045),包拯被任命为契丹正旦使,率团出使辽国。归国后,授三司户部判官。庆历六年(1046),包拯出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朝廷调任包拯为河北路(今河北大名)转运使,随即归朝任为三司户部副使。皇祐二年(1050),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皇祐四年(1052),迁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调任瀛州(今河北河间)知州。不久,出任扬州知州,转庐州知州,加刑部郎中。至和二年(1055)底,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包拯被贬为兵部员外郎、池州(今安徽池州)知州。

宋仕宗嘉祐元年(1056),包拯复职为刑部郎中、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同年,出任权知开封府、右司郎中。嘉祐三年(1058),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又以权御史中丞职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嘉祐六年(1061年),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 随即拜为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岁。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去吊唁,为他辍朝一日,并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任职中,最显赫的分别是:三司使、枢密副使,三司使总领盐铁、度支、户部三事,即管理三个部事,经理国家财赋、土木工程、百官俸给的入和出,权力极大,时称“计相”;枢密副使为枢密院副长官,也就是辅佐皇帝、执掌兵政的副长官,协助枢密使掌边防军政,从二品官。

但包拯真正出名,却是在权知开封府和御史的任上。开开封知府任上,包拯坐堂一改陋习,不收红包,大开正门,让百姓能够直接上前诉说冤情,不用打点,这让案子破得又好又快,故京城有民谣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关节也不要紧,有包大人呢!“阎罗包老”成了老百姓对包拯的爱称。

而包拯当御史,更是不怕权贵,皇帝宋仁宗宠幸的张美人希望帮她叔叔升官,宋仁宗安排他为宣徽使,包拯连续多次在朝堂上当面反对皇帝的提议,致使提议不得施行;三司使张方平利用手中的权力渔利,包拯上书弹劾,致使张方平罢官。包拯做官行事,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只论荣辱,不论得失。老百姓喊他“包青天”,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帝国的脸谱

包拯从县令一步步做到枢密院副使,前后做过十几个官位。

我们熟悉的包拯是七侠五义中的开封知府,相当于现在直辖市市长加市委书记加市组织部长加法院院长加检察院院长加教育局长。

史书中的包拯官位更高,权力更大。1056年,包拯任开封知府兼刑部郎中,在上面一串现代官职上再加上最高法院的厅长。1058年任御史中丞兼运转使再兼提点刑狱考课院,相当于中央纪检委加最高检察院检察长。1601年拜枢密院副使兼礼部侍郎,相当于副总统加中央党校副校长入中央常委。


芭菲狄

包拯生前根据职务不同,权力大小也有所变动,长期在地方做官,也就相当于一个现在市长,但权利较小,司法财政军权都不在其手中,剩下的行政权也要与“通判”平分,权力可想而知。包拯是几品官?后来调任中央,但所担任职务也都没有多少权力换句话说,不止包拯,整个宋朝官员的权力都是较前朝小的,同一职务往往分成若干官员共同管理,避免专权跋扈之臣出现。

包拯死后追授礼部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宋制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吹古说今lns二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