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说我们现在的房子是不够用的,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川粤世纪

日前,大炮强再次语出惊人:你们别搞错了,我们现在房子是不够用的!

他的逻辑是:现在我国的独居人口太多,在过去三年每年独居户增长率达到30%多,而且还在继续增长,估计很快将会超过2亿多家庭,所以房子还远远不够用。

虽然强哥在房地产方面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眼光也有独到的一面,但这一次,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不相信他。

按照这个推论,我国的房子是永远都不可能够用的,因为没有那个人不想拥有更大更多的房子,试问有谁会嫌房子多是吧!

但问题是,这钱从那来?经过这么多年的连续折腾,不知有多少家庭是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可以说,很多家庭基本都已没有存款,甚至透支了往后几十年的财富。



同时,以现时重点城市房价来看,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几乎得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如此高昂的购房代价,它早已不是老百姓所能承受得起的。

因此,就算是真的有需求,它也不能转化成为真正的购买力!



所以,每年独居户30%的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家没钱买不起。由此可以看出,现在房子不够用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现时,如果房子只是用来住的,相信是早已足够,若是用来炒的,那么就算是建到月球也是不会够用的。


大海朝曦

不得不说,任大炮在楼市当中的这些年还是练就不错的眼力。就在前几天,任志强又爆出经典语录“你们别搞错了,我们现在的房子是不够用的”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又要评论了,任大炮开炮了。但是对于这句话来说,老J觉得还是任大炮以往的作风,对于楼市的洞悉还是十分充分的。老J表示认可!

任大炮的这段话,正好符合了老J之前说的楼市不会饱和的观点,也远远达不到饱和的观点,尤其是调控之后这个点就更难到达了。

对于楼市来说,现在虽然很多人都根据网上的传言说房子已经够40亿人住了。但是实际情况呢?还是有很多人没能买房,还是有很多人一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这样算来房子还是远远不够住的。而且很多人也拥有不止一套房子,这就让房子更加不够住了。


其实,对于房地产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任志强之所以说出房子不够用的话也是对于这个规律的判断。

我们可以想想,现在重点改造的棚户区是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房子呢?这些房子在当时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但是到了几十年以后可以说是破败不堪,虽然还没有达到危房的程度,但是也已经和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了。因此、拆旧建新就是势在必行的务实。

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商品房来说,虽然外表华丽,户型体面。但是到了几十年以后还是要拆一批。所以今后的房子总归要面临一个拆除的问题。

而当前的楼市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基础。也就是说第一批格格不入的房子很可能在十来年以后就会再度掀起棚改的浪潮。届时房子被拆以后只要我们控制房子的修建套数就好了,扩大房产面积,减少套数开发商还是赚一样的钱。不是房子少了又不够住了,在需求之下房价还会继续上涨。

因此,只要遵循这一规律房子的饱和是不会到来的。就是说现在的房子是不够用的了


房产老J

任志强先生作为开发商的代表,多年来一直在为这个行业鼓与呼,其敬业精神和凛然霸气着实令人钦佩。只是,有的时候,他引用数据,存在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我虽然没有任先生那样强大的支持团队,有专人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但是多年来也对这个市场感兴趣,做了一点小研究,供大家参考。就算多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吧,兼听则明而已。

坐标北京,其他地方的数据我不了解。

一、北京到底有多少套房子?

对于北京到底有多少房子可供居住,我们查找了诸多的政府网站、业内知名机构的网站和有关资料,均未得到统一的答案。因此,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房屋权属登记的北京市有关机构,不统计这个数据呢?这可是我们北京市房屋状况的家底啊

鉴于此,我们从不同渠道分别测算北京市房屋数量,进行汇总,得到如下数据,供参考。(我们调研止于2012年,最近几年数据没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一),北京市的商品房的套数

(1)虽然官方没有房屋套数的数据,但是官方有每年商品房建设面积的数据,1991--1995年,北京市共建设了6222万平方米,1996--2000年,北京市共建设了9466万平方米,大规模商品房建设开始于2000年,2000--2011年,北京市累计建设了30391万平方米。三个数据累加共计46256万平方米商品房。

(2)有了总建设面积,怎么计算房屋套数呢?我们暂时按照比较保守的方法进行估算,即:这些面积中的70%为90平方米的户型(因为北京建委有70/90的规定),那么上述建设面积中的90平方米的户型为32379万平方米,约为360万套,剩下的30%面积13877万平方米,按照每套120平方米计算,约为116万套。那么,1991--2011年的二十年间,北京市共建设了大约476万套商品房。

(二),北京市除了商品房外,还存在大量的小产权房。根据我爱我家集团的资料显示,小产权房已经占到商品房开发的20%,因此,我们估算二十年来北京小产权房的数量大约为95万套。

(三),北京市还有央产房、已购公房和集资房等。在央产房放开上市交易的2003年,北京市的公房数量就为200万套,2003---2011年的此类房屋的建设减缓,但是也并未完全停止,具体数据我们无从获取。因此,只能以2003年时的200万套为准。

(四),北京旧城区和郊区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无从统计准确数字,但是按照北京市统计局2011年底发布的数据,北京的城镇人口占比为84%,农村人口为16%,即322万人。仅仅老城区内,新西城和新东城共计约230万人。但是,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北京老城区的人户分离现象严重,户口本上的八个人,只有2个人常住。因此,我们将老城区的人口按照这样的情况进行调整,那么老城区的人口大约为58万人。

农村人口和老城区常住人口大约共计380万人,按每户三人计算,为127万户。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截止2011年底,北京市大约已经有建成商品房476万套,小产权房95万套,公房200万套,和可以容纳127万户的旧城平房和郊区房屋,这样共计为771套成套房屋(即,商品房、小产权房和公房),和数目不详的平房和郊区房屋。

二,北京到底有多少人需要住房呢?

(一),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2018.6万人,户籍人口为1277.9万人。无论户籍人口,还是非户籍人口,在北京居住就需要房子。按每个家庭三个人计算,北京大约有672万个家庭需要住房。不论是租,还是买,总之,人们需要房子来居住。

(二),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成套房屋总数为771万套,需要居住的家庭为545个(672万家庭扣除127万个位于平房区和郊区的家庭),目前平均每个家庭拥有的房屋数量为1.4套。北京市的住房从总量上来看,一点都不紧张。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没房子住,为什么房子还那么贵,整天在叫喊着供不应求呢?

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就是:房子的分配不公,有些人手中拥有多套房,而有些人却没有房。

2017年以来,北京的土地供应量呈现井喷式行情,四月份的土地供应量为11宗,较三月份提高9宗,是自2015年以来的单月最高值,在此之前,北京单月土地供应量从未超过5宗。而且这些土地大多是用来建设自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那么,两年后,等到这些土地开发建设完成之后,市场上的房屋供应量也会较之前几年要高出很多,北京建委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计划是向市场供应150万套。到那个时候,叠加上人口疏解的因素,北京房屋供不应求的情况将得到很大缓解。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20多年的建设,北京成套住宅的供应远非任先生所说只有30%多,他真是太抹杀这么多年来的大兴土木了。他发言中所说的无淋浴间、无热水的成套房间很少,如果将供应24小时热水的房子才算商品房,那么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房子都不合格,因为我们的热水管道就没有匹配到位!邓老先生给我们的要求就是能够在家淋浴,不必到外面公共浴室就可以了,我们的大多数房子也是有独立厨房、独立淋浴间的,我想大多数人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要是,必须要有24热水供应,那么,现在很多千万级别的房子都不合格。我们现在需要逐步淘汰的只是50年代那些超期服役的公共厨房和卫生间的简易楼,

而1998年之后建设的成套房屋都具备邓大人倡导的独立厨房和淋浴间的标准,实际拆迁量哪有那么大?任先生的居住要求真高!

他所谓的独居现象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他忘记一个数据,即,随着90后,00后,长大独居,现在已经步入暮年的40后和50后,也即将离世。他们的人口数量无疑将是90后和00后的好几倍。吐故纳新,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即便存在暂时的时间差,老人越来越长寿,但是,改变不了趋势!任先生使用数据时,真应该再谨慎和仔细一些。

不过,任先生的谈话中分析的地价高,导致房价高的内容,倒是很有道理,的确是这么回事。要想彻底控制房价,还是要从土地政策上入手,釜底抽薪才有成效。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不论大家是否赞同,都没关系,我只希望朋友们都能不受他人左右,拥有冷静客观的判断!


颖想法律

所有发达国家经历的地产商业化过程之后,都是自住房拥有的比例逐年降低,比如欧洲最发达的德国,自有房比例是38%,英国是42%,全美境内是66%,但越发达地区比例越低,比如加州作为最发达地区的自有房比例也是38%,而且所有这些发达国家的自有房比例都是高开低走。而中国的自有房比例是87%,住建部的统计结果。随着国家养老金制度,保险机制,投资渠道的广开门路,大家不在押宝在房地产和房子身上,越是健全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的,多元化投资的开发市场下,大家必然跳出房子作为唯一投资属性的选择,因此自有房比例未来降低是大势所趋。不信,大家用时间来验证我对市场的预演吧。


刘磊房产评论

中国的房子是百姓财富自由的高铁,它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那么房地产是否还要大发展呢?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还有一段尾声要走,但城镇化未必就是住宅,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尤其是产业布局,劳动制度,福利结构等等。

任志强说的没错,房子没盖完,但也不全对,没有那么大的缺口。

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也就是终点是欧美日这样的社会。这个我相信在2049年建国100年前就能实现,也许更早就可以实现。那时,我们社会年平均工资可能是4.5w美元,相当于29w人民币。工薪阶层8~9年收入,应该能买一套房子,这样的房子应该是120~150m2。这是与欧美日类比后反推的结果。那么房价应该是250w,单价约1.9w/m2.

这个结果好像就是现在的房价了,很多二线三线城市就是这个价格。

如果任总认为还有很多独居户,增加住房套数,没错,新时尚新观念,大家未必都结婚。但实际上独居者未必需要三室两厅,而且独居者租房更方便,事实上我们随后也会有大量租赁住房出现,这些又减少了住房的刚需部分。所以总增加的量没有任总说的那么夸张。

笔者是港口行业的从业者,我国前几十年港口建设基本够用了,现在还有港口兴建,但主要是老港口的位置不好,现在建设港口主要是搬迁,不是增加。

我想,房地产也将面临这样情况,有很多房产建设标准不够,位置不好,适用人群不合适等,所以还有房子要盖,但这是替换老房子,不是增加房子。这个时期恐怕马上就要开始了。

如果就房价上涨来说,那么刚刚涨了一大截,下一次牛市是否要等等呢?


海螺008

地产专家和经济学家引用这样那样的数据想去证明房地产会涨或者会跌,当然大部分都是说会涨的。这些数据我搞不懂,也没有能力去收集。我只知道经济的深层是政治和文化生态。前十多年房地产疯狂发展,不要说一线城市,就是五线六线七线城市都是漫山遍野的房子,如果不加控制,再过几十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房地产发展说是消费需求,还不如说是文化需求,攀比,危机感,贫富分化,这才是房价疯涨的真正原因。我不反对经济刺激,但损害了经济结构和文化生态是长久的事。任大炮的话最好不要去听,他是利益中人,观点带着私利和偏见。他就象个股评家,对错都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房地产必须降温,任由它疯狂发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的损害都是巨大的。


蓝天白云77597639

中国房子不够用,那要看你对房子怎样理解这个够不够的含意,老实说我们这一代70后的人打拼了二三十年,多少都有一点家底。就拿我这一帮同学来说。他们都一般都拥有两三套房子。老家农村一套。工作的城市一趟。另外一个城市又买一套。逢年过节回家住一趟。上班的时候住一套,另一套投资性的委托中介,收益尚可,因为是前几年买的房价不贵。如果是天天住一套房子,那中国的房子绝对是够用,而且有余,问题是工作时住一套,假期时又住另一套,占用的资源多了,所以看起来是不够,但其实是多余了。


15807710672

恩,有钱的七八套甚至几十套,普通人想买一套房子都困难大多数都是付一个首付,就像我们县城一样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二手房中介,碰见一个客户二楼到11楼一个人全包了二梯二户的,以前2900买的房子现在5000一平,抢着要三四天就卖光了,我们县城3000到8000就用了一年半而且中介公司遍地开花每条街上都有好几家,你说房子够用吗


潘大大海

首先:真正的独居者老年人居多,年青人和中年人不可能真正独居,孩子更不可能独居。独居户的增加,说明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加速来临。

其次:老年人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老年人去世后,房子就闲出来了。独居者的增加恰恰证明房子的增加。

所以:以此论证,任大嘴先生要么在胡说八道,要么就是在说反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