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鱷搏鬥的傳奇勇士——記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博

國際大鱷搏鬥的傳奇勇士——記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博

李革博士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曾作為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組合化學公司Pharmacopeia Inc.的創始人之一,在Pharmacopeia擔任各類科研及管理職位。2000年,李革博士回到上海創立了藥明康德,擔任首席執行官至今,將藥明康德從一家初創公司發展成為紐交所上市的全球知名企業。

李革博士所取得的成就為他贏得了諸多榮譽及獎勵。2005年成為《Red Herring》雜誌的八月刊封面人物,同年榮獲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頒發的“華僑華人傑出創業獎”;“200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英才”;“安永企業家獎中國2007”;2008年與藥明康德公司分別榮列“中國企業最具創新力十大領軍人物”及“中國創新型企業20強”,並榮獲“影響中國的十大企業家”稱號;榮膺2010聖地亞哥生物-製藥成就獎,“中國醫藥60年·60人”稱號;2011年榮獲百華協會終身成就獎;2012年榮獲波士頓生物科技CEO大會終身成就獎。2010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李革是一個傳奇的締造者。他締造的是一個在中國成就崛起,在西方大獲認同的傳奇。藥明康德體現的是海歸企業在與國際大鱷的同臺競技中,憑藉技術、服務和對市場的精準定位獲取自身發展與成功的精神。同時,這也正是藥明康德的創始人——李革的精神!

“如果你能在紐約生活,

那麼你便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存。”

翻開李革的簡歷,80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對許多人來說,李革已經有了一個足夠漂亮的人生起點,但是李革不滿足於這樣的學歷,他要繼續深造!

當時,美國有不少的學校都給出了錄取通知書,其中不乏知名學府。可是,究竟選擇哪一所學校讓他犯了難,就在他拿不準主意時,一部當年熱播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替李革下了決心。

如今40歲朝上的人對電視連續劇《神探享特》一定不會陌生,享特和麥考爾這對黃金搭檔,在這部警匪片裡為我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不過,大多數人看的是劇情,而李革卻被電視劇裡的一句精典臺詞深深吸引——“如果你能在紐約生活,那麼你便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存……”就是這樣一句話,使得原本不太願意去紐約就讀的李革不再在意當地的治安環境,毅然踏上了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的路途!

在美國的3年學習時間,李革是勤奮的,他在3年裡發表了6篇有質量的論文,而且,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也要比別人提早完成。於是,導師建議他利用這自己賺來的半年時間去積累經驗,並將李革推薦到了波士頓的生化研究公司做研究工作。1993年,李革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在讀博士期間,李革與導師ClarkStill教授共同發明了“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通過這項技術發現了多種藥物前體化合物,並順利地獲得了風險投資。由此,他與導師和其他3位博士後一起創辦了一家生物醫藥公司Pharmacopeia,並於1995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段經歷也奠定了李革從此在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為以後李革的輝煌拉開了序幕……

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第一人

1999年,李革博士回國的一次考察讓他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李革發現,當時國內的醫藥研發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具有醫藥研發技術背景和商業運作經驗的李革敏銳地感覺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會逐步將新藥研發提上日程。在中國開展醫藥研發業務,具有人力資源、技術上和成本上的先天優勢。李革說:“我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利用自己對美國市場需求的瞭解和積累的經驗來研發化學新藥。”有了想法之後的李革,下一步就是執行!李革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從原始想法到執行的全部過程。2000年底,他放棄了在美國已經取得的卓越成績,和劉曉鍾、林濤、張朝暉三位夥伴一起建立了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並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建立了第一家研發實驗室。“藥明康德”這家此後在業內不斷創寫佳話的公司就此從外高橋起步。

“剛起步時困難很多,比如化學實驗室需要專業通風櫥,但國內卻找不到生產廠家。於是,我們只好找到賣櫥櫃和抽油煙機的生產廠商,按照我們畫的圖紙,製作通風櫥。我們的窗是用防彈玻璃做的,很重。曉鍾是在北大學物理的,就設計了一個滑輪,平衡力量。藥明康德就是在這樣最原始、最簡陋的條件下一步步開始的。有意思的題外話是,當初幫我們製作通風櫥的那家企業,現今儼然已是國內生產通風櫥的最大企業。”李革並不是個喜歡回憶的人,講起創業之初的種種艱難,他的語氣顯得雲淡風輕。只是真正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才瞭解這輕描淡寫背後需要的勇氣和毅力,才明白這個中的酸苦辣。

回國創業的伊始,李革的想法是做新藥研發,然後在實踐過程中,李革逐步意識到國內的新藥研發條件和環境都還未成熟。2000年底,李革在從北京飛往上海的飛機上,順手畫了20個化學藥物模板分子請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試著合成。幾個月後,當李革帶著實驗室開發出的2個化學藥物模板來到美國一家制藥企業時,這家企業的研發負責人非常吃驚:因為這個產品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研發速度並降低研發成本。這家企業很快就與藥明康德建立了合作關係。這次成功讓李革看到了實驗室發展的新路徑——變獨立開發新藥為承接國際製藥巨頭新藥研發業務,也就是做新藥研發服務。

李革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無疑幫助他在正確的時點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於是,在李革的堅定果斷的執行下,藥明康德在短短几年就有了飛速的發展:

2003年,藥明康德僅僅用了11個月,就在上海金山區建立了工藝研發和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始為客戶提供工藝研發和規模生產的服務。

2004年,公司開始提供GMP質量的藥品中間體和原料藥的生產服務;

2005年,生物分析部門建立;這一年,藥明康德化學服務規模達到全球第一,並逐步向藥物分子設計、生物分析服務、處方研究和製劑服務等上下游業務拓展;

2006年,生物服務部門建立,分別成立了天津藥明康德和蘇州藥明康德,兩家分公司作為總公司的北方研究基地以及公司的藥物安全評價中心。

李革將成功經驗和所有的成就歸結於在中國及美國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出類拔萃之輩》是他推崇的一本書。“成功需要比別人更早一步積累起‘1萬小時專業經驗’”,李革強調:“微軟的比爾蓋茨是這樣,蘋果的喬布斯也是這樣,我自己在創業路上初獲成功,其實也是得益於上個世紀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時的專業積累。”

建一體化新藥研發服務技術平臺

儘管CRO的概念漸漸為國內接受,但仍然有不少人對這種模式提出疑問,認為其“技術含量低”,並指出CRO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推動自主創新。曾經在美國和中國有過兩次創業經歷的李革卻不這麼想,回國創辦藥明康德,就是看中了這一商業模式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他始終堅定:只有存在藥明康德這樣的公司,才能把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和高質量的服務聯繫在一起;製藥行業只談低成本,不談高質量是毫無意義的。

2007年,李革用漂亮的成績單贏得了世界的關注,也印證了CRO模式在中國的成功。2007年8月,藥明康德在美國紐約交易所首發上市,以每股14美元的價格出售接近1320萬份的美國存託憑證,上市籌資約1.846億美元,這是對藥明康德影響深遠的一個里程碑,被譽為“華爾街首次為中國的頭腦買單。”在拓寬疆土的道路上,李革繼續著他的大刀闊斧。2008年1月,在完成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後的半年內,藥明康德又在新藥研發一體化的道路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完成了對美國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服務供應商AppTec公司的收購。AppTec總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是生物製劑與醫療器械領域的一站式服務供應商,收購AppTec為藥明康德提供了一個基於美國的高度細分、多元化的生物製劑和醫療器械產品服務平臺。合併後,兩家公司的業務範圍和專業技術形成互補,從而使藥明康德將服務鏈延伸至醫療器械領域的增值服務。這標誌著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中國企業的“全球收購型”國際化,已經從製造企業,發展到了研發企業。李革笑言自己是個“厚臉皮”的人,在作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後,不會介意他人的評判。對李革及藥明康德董事會而言,併購對藥明康德發展的戰略意義,遠勝於坊間討論的具體美金數額。2008年11月,藥明康德蘇州安全測評中心落成。至此,藥明康德已擁有從化學實驗、工藝流程設計、產品生產到毒性毒理測試的新藥研發流程所有服務項目,併成為橫跨中美兩國的全球化研發企業。2008年,全球生物醫藥研發巨頭科文斯與藥明康德進行了接觸,雙方甚至就在中國組建各佔50%股權的合資公司、以提供世界級的前臨床合同研究服務達成了諒解備忘錄。但終因雙方理念的差異,而未能達成最終合作。科文斯提出“在中國服務中國”,而藥明康德堅持”在中國服務世界”,理念的根本差異,讓李革果斷做出了決定,停止與科文斯的談判。這一舉動,用聖經的話說,是“信與不信,不可同負一軛”;用中國古語做解釋,就是李革相信的“道不同,不相為謀”。民族氣節,不容商榷。

從最開始的創業,到此次併購,無疑都圍繞著同一個基點——建立一體化新藥研發服務平臺。與其將李革簡單定位為成功的企業家,不如說他更是懷揣著科學家理想的企業家。在外界紛紛爭論到底是做老闆還是職業經理人的時候,李革更願意強調他研發一體化的願景:“首先,藥明康德是一家兩岸九地、紐交所上市的國際化公司,不能就給它打上箇中國印;另外民族情結需要講,但是講的基礎是你的能力。我們的企業需要的是做強,只有強大了,民族情結才有意義。”“新藥研發無國界。早一天讓新藥進入市場,其社會價值遠遠超越商業利潤”。

目前,藥明康德在中美兩國已擁有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內約為100,000平方米的總部和研發中心;位於上海金山區56,000平方米的工藝研發和CGMP生產基地;位於天津24,000平方米主要提供藥物研發化學服務的研發中心;及佔地30,000平方米的蘇州毒理中心;15,000平米的無錫生物工藝及生產服務基地;位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7,600平方米的研發和生產中心;位於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4,700平方米的測試中心;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7,000平方米的研發、測試和生產中心;以及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市的世界領先的抗體及診斷試劑開發、生產和銷售中心。

在不斷的拓展藥明康德的版圖的同時,李革不斷的廣納賢才,大量引進國內外專業人才。在藥明康德任職的許多中高級管理人員均出自世界一流大學,例如哈佛、耶魯等,有著平均15年的在國際一流製藥、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公司任職的經驗。短短的12年的時間,藥明康德的人才規模也從原來的僅僅四個人迅速拓展成現有的7000多人,不得不讓人驚歎李革的速度及魄力。

李革的事業夥伴及團隊中,有當年在北大時的老師、有從客戶轉變成藥明康德管理科研及管理人員的專業人才,有相知三十餘年的兒時夥伴……你可以用廣納賢才的胸懷、超凡的人格或性格魅力對此作出解釋,但李革本人可能更願意相信這樣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來自於他所致力於打造的“一體化服務”平臺。

而在從西方引進大量高級人才的同時,李革也不忘記挖掘本地人才並予以培養。藥明康德獨特而全面的培訓機制使其贏得了“藥明康德大學”的讚譽,也是公認的行業“黃埔軍校”。“藥明康德不在乎你畢業於哪個學校,在乎的是你在藥明康德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是李革一直在強調的。而“學習、學習、再學習”正是李革在藥明康德所提倡的企業精神之一。

李革在如何讓人才獲得歸屬感上也頗下功夫。藥明康德成立了文化建設委員會、跨文化交流組織,定期舉辦歐美文化講座,印度文化講座等,每週五為員工開生日聚會。李革更是百忙中抽空和員工“閒聊”,“與李革聊天”這一藥明康德的特色欄目讓已經被傳奇化了的李革和基層員工有了最直接的交流。

“We Are Family”,“誠實敬業、共苦共享”一直是藥明康德奉行的座右銘,在此基礎上,李革又提出了“Have Passion, Have Fun, Have a Career in WuXi”的員工主張,翻譯成中文就是“愛業、樂業、敬業”,通過卓越的激勵機制、強大的領導力和企業文化以及完善的職業發展與成長,讓員工瞭解公司能給員工提供的價值。

在李革的提議下,藥明康德在北大化學系設立了一百萬元的“獎教金”,用於獎勵化學學院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學者;“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每年拿出一百萬元,激勵在化學、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科技領域作出貢獻的在校或在職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這也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由企業在生命化學領域設立的研究獎項,對於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科研創新和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李革的帶領下,藥明康德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迅速成長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享譽全球的世界級研發服務企業;由只能承接臨床前研發的一小部分,到能夠向全球製藥、生物技術以及醫療器械公司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實驗室研發、研究生產、生物製劑測試及生產服務。藥明康德,作為優秀海歸企業成功發展的縮影,已經在中國醫藥行業發展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夢想家李革,也必將繼續帶領他的團隊和藥明康德,在未來中國和世界的舞臺上,書寫出新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