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歷史建築——上紀落石坡

洪洞歷史建築——上紀落石坡

上紀落石坡地處洪洞縣上紀落村南端,坡底與國士橋(又稱豫讓橋)相接,舊時為北達幽並,南通秦蜀的南北交通要衝,俗稱“官道”、“驛道”。石坡長百米有餘,坡陡彎急,雨雪天更是難以行走。

洪洞歷史建築——上紀落石坡

清道光以前,官宦、商賈和遊客北行至此,多僱用當地百姓騾馬車,拉運人員、行李與貨物上坡,稱為“拉坡”,此類民戶稱為“馬戶”。若逢雨雪天氣,馬戶則要抬高拉坡價錢。道光初年,趙城縣知縣楊延亮命村中馬戶逐一編號登記,輪流拉坡,無論天氣陰晴,每用騾馬一匹,僱價為20文銅錢,拉坡價目始得一致。

上紀落坡原為土坡,遇有大雨常被沖毀,泥濘難行。光緒十九年(1893年),時任趙城知縣李壽芝決心改修為石板坡。他率先捐出俸銀,並倡導過往車馬義務拉運石塊,最後用大石塊鋪砌成百餘米長的石坡。當地百姓為感謝李知縣的善舉,於坡頂建造跨坡門,並在門洞中央懸掛李知縣官靴一雙(舊時,當地百姓對清廉有為的地方官多留靴以彰其功),並在坡頂西側立功德碑一面。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石坡跨坡門門洞頂尚存李壽芝殘靴一隻。

洪洞歷史建築——上紀落石坡

上紀落石坡歷經100多年的歷史,坡上的石板被踩踏碾磨的光亮如鏡,有的石板上還留有舊時木輪車碾壓出的道道車轍。

洪洞歷史建築——上紀落石坡

上紀落的歷史

洪洞縣大槐樹鎮上紀落村因漢代大將軍紀信葉落歸根於此而得名。紀信為趙人,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漢高祖被困滎陽,紀信危急時刻假裝劉邦的樣貌,向西楚詐降被俘,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後劉邦打敗項羽,奪得天下,將紀信運回家鄉安葬。

洪洞歷史建築——上紀落石坡

後人為紀念紀信將原村子“曲巷”改為“紀落村”,以因“豫讓刺殺趙襄子”而聞名的國士橋為界,分為上紀落村和下紀落村。至今上紀落村在河南、山西等地仍有很高的知名度,安金頭”、紀信誑楚”等故事廣為流傳。該村民風淳樸,崇尚忠義等古老遺風至今猶存。村子現為純農業村,有人口上千戶,5000餘人,村民多以外出務工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