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黄鹤楼上写了一首怎样的诗,让李白大为折服?

糖果视线

大家好!欢迎来到萃辰天心书院365家庭共修之诗歌赏读栏目,我是雷磊老师。

黄鹤楼是江城武汉的标志性建筑,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今天我们要赏读的就是最负盛名的一首,来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前的仙人,早已驾乘黄鹤飞去;如今此处,空空留下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还;时过千年,唯有白云飘荡。晴川一旁,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夕阳西下,何处才是家乡?长江烟雾弥漫,思愁油然而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诗仙”李白登黄鹤楼,诗兴大发,见了这首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律诗有八句,每二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要对仗的。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是“四大名楼”之一。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路过这里;又传说三国时费祎登仙驾鹤于此。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

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首诗成为江城黄鹤楼最著名的诗篇,也是唐代七律第一首。

黄鹤楼上第一诗。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领略连诗仙都搁笔的七律妙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天的诗歌赏读就到这里,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明天见!

《天心365》家庭国学共修是萃辰天心书院每天推出的内容,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


萃辰天心书院

是唐代诗人崔颢,其创作了一首题为《黄鹤楼》的七言律诗。

原诗如下: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被入选进《唐诗三百首》。

黄鹤楼,乃是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的,为古代之名楼,建址于湖北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上。其间还有一个传说,即时有一位仙人在此乘鹤登仙,遂建楼于此。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眺到一片山河美景,遂生登临怀古之情,亦生漂泊异地之伤感及思乡之情愫。

此际的诗人,是在还乡的途中逗留于此,登临黄鹤楼,可遥望到汴州,就此深感家乡越来越近,然思乡就此更切,所谓近乡情怯,遂提笔写下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

这首诗,前四句写的登临怀古,后四句则写了诗人自己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整首诗,信手而就,可谓一气呵成,就此千百年来为大家所推崇的佳作,亦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

正是这首诗,让鼎鼎大名的诗人李白读之叹服。

传闻版本里,多说李白在游历黄鹤楼之时,也想作诗赋之,然读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后,便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也是,在众多的唐代诗人里,和汉江地区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就首推“诗仙”李白了。他,自青少年时期就在汉江一带游历,更自称“少长汉江”,还自说“我本楚狂人”。确如此,在他的诗集中有关江夏、汉阳的诗太多,而武昌的黄鹤山上页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遗址,比如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

有人传闻里说,自此李白再没写过咏黄鹤楼的诗,而是有意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的诗,来跟崔颢的《黄鹤楼》一比高低。

其实,并非如此。查古籍记载可知,李白的一生有许多首诗是写黄鹤楼的,可以查阅到的就有数十首,比如,除了《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两首外,还有以下十多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江夏行》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适来往南浦,欲问西江船。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一种为人妻,独自多悲凄。

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

不如轻薄儿,旦暮长相随。

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

如今正好同欢乐,君去容华谁得知。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江夏赠韦南陵冰》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一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作家桑妮

本问题的答案是崔颢,写了一首《黄鹤楼》。

诗仙李白,一生只给两个人低过头,一个是南朝山水诗人谢朓,二是初唐诗人崔颢。对谢朓,李白说出“一生俯首谢公诗”的服软之语,对于崔颢,李白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作为大名鼎鼎的初唐诗人,在当时就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留下的诗作并不多,因为官位不高,也只能在新旧唐书的《文艺传》中留下只言片语,更详尽的一些事迹,记载在《唐才子传》中,也只有两百多字罢了。

崔颢让李白叹服的名诗就是那首流传千古《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里问一句:这首诗写得好吗?当然好!不好能进中学课本吗?然而,这首诗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大家请看,总共八句诗,前三句就重复使用了三次“黄鹤”,这才唐诗中是个非常罕见的现象,也是唐代创作七律的大忌。我们欣赏对仗工整的七律,基本上看不到这种现象。按说在21个字中,用三个“黄鹤”,会很啰嗦,但是在这首诗中并不明显,也许这是诗歌意境所展示的魅力所在吧。

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崔颢:【唐人七言律诗,以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实际上,崔颢所在的年代,律诗还没有发展的那么成熟,要是按照中唐以后的律诗高标准严要求,这首《黄鹤楼》是根本不合格的。

崔颢在大唐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最高官职也只是做到尚书司勋员外郎。崔颢年轻的时候喜欢写艳诗,词语轻浮,为时人所不齿。到了晚年,因为有过军旅生涯,作诗风格大变,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的边塞诗可以一决高下。崔颢有才,长得帅,还聪明,不聪明考不上进士,在唐代每年的科举考生几千人,进士及第的也就30多个,还是两年一考。但是崔颢是个渣男,娶媳妇就喜欢年轻漂亮的,并且一言不合就把人家休掉,先后离婚结婚四次,赌博喝酒,无一不通。

即使这样,人家写诗写得好,却留下了美名。李白登上黄鹤楼,满腹诗情无处发泄,恨恨而走,但是仍然留下了一首诗《鹦鹉洲》,想要一决高下: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蓝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瞧瞧,前三句连用三个“鹦鹉”,就是和崔颢叫板!

写完此诗,李白仍然觉得没打败崔颢,后来又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这才出了一口恶气: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写得非常之好!


作家王麟

古人游山玩水,喜欢在去过的地方题一首诗,那是现在的人“XX到此一游”无法比的。题诗的用意,表面上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游历见闻,实际上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水平。所以很多风景名胜,往往有很多的题诗流传下来。黄鹤楼这个地方,就是当时大家比拼文采的一个擂台。

话说崔颢游历到此,提笔一挥而就,就写了这么一首诗。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写的很好,好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一炮而红,洛阳纸贵,当时的人纷纷传唱,奉为“咏黄鹤楼第一”。全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将黄鹤楼的风景如画描述得淋漓精致,更兼怀古咏史,情真意切。最后一句,大有余音绕梁的味道,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崔颢凭借这首诗一举成名,这首诗也成为他最好的代表作。

至于说李白对这首诗大为折服,其实有些后来人的穿凿附会在里面。元代有一个叫辛文房的家伙编了一本《唐才子传》,说李白到了黄鹤楼游览,见到眼前美景,诗兴大发,提起笔来正准备一挥而就,忽然抬头看到崔颢的这首诗,马上放下笔,非常佩服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诗里面称第一,李白岂能是轻易服人的。说李白因为佩服崔颢而不敢写诗,不过是后来人吹牛而已。

李白表示不服,反而一口气写了几十首关于黄鹤楼的诗歌。李白题写黄鹤楼的其他诗歌如何,比之崔颢孰优孰劣很难说,但是一首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意蕴深远,绝对不在崔颢的《黄鹤楼》之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雄浑壮阔,余韵不绝。李白的诗歌一如既往,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仅凭这首诗,李白就能与崔颢在黄鹤楼上战个平手。



博书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在游历黄鹤楼之时,本想作诗以记之,当他读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后,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他为啥会有此慨呢哩?因为可能大概也许是他感觉着自己的灵感启发出的意境不及崔颢之诗,就是写出来也不见得比崔颢高吧,才不好意思写了,但又磨不过“诗仙的名号”,掬于同行者的情面,才说了两句奉承的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真是:

李白醉酒诗百篇,这日酒醒欲走远,

涯间牵过白鹿来,四海远游访名山,

走过三月又三天,黄鹤仙楼已眼前,

心生灵感提纸卷,信手捻来大笔展,

喜闻仙鹤居此间,李白捉鹤又来晚,

鹤去楼空人犹沸,前人崔颢亦空返,

同是天下偷鹤人,何苦题诗道貌然,

悠悠白云藏神仙,点点滴滴皆洞穿,

汉阳树下芳草萋,烟波江上洗羞面,

黄鹤楼里无黄鹤,诗仙顿觉无灵感,

千载白云万里江,时空面前都云烟。


话说我们的诗仙李白一生喜欢到处去游历名山大川,黄鹤楼早就是名扬天下的名胜古迹,于是我们的大诗人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他登上黄鹤楼时,看见大江东去,云雾漫江,千帆过尽,心中顿时诗意大发,正要赋诗一首时,心想,黄鹤楼是闻名天下的古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此赋诗作文,不如先去查看一番,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他看了很多作品感觉都不如意,当他看到一首诗时,大为惊叹道,好诗,好诗!


那这首连诗仙李白都惊叹的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能让李白都如此感叹!其实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了,它就是催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催颢二十八岁登科,四处为官二十年,终于得到皇帝重用,被调到长安任职,途经武昌,他登上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李白反复吟诵催颢的这首诗,感觉不论自己怎样写,都比不过催颢,李白很是气愤,大笔一挥,写道: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催颢题诗在上头。


写罢!搁笔,扬长而去,当然,我们的诗仙李白心中肯定是不服的,心想,老崔啊老崔,你把黄鹤楼的景都写绝了,这让我很绝望啊!难道我不要面子的么?

这时,他的老友孟浩然刚好下扬州游玩,途经武昌,所谓他乡遇故知啊,吟诗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李白想,既然黄鹤楼的景都让你催颢写了,那我就不写景,写送别诗总可以吧,这样既能避开催颢的锋芒,又能给老友送别,还能证明我老李也到过黄鹤楼,这不是一箭三雕吗,于是,就有了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其实,李白还是挺佩服催颢的这首诗的,再后来,李白游玩金陵,登上凤凰台,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从这首诗中还可以多多少少看到催颢《黄鹤楼》的影子。


当然,催颢这首诗的确是唐诗七律中的上流作品,有人更是称之为唐诗七律第一,不过也有人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才是第一,不论如何,能让诗仙李白自叹不如,能与诗圣杜甫比肩第一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吧!这样证明催颢的这首诗确实是名不虚传!在唐诗中属于很牛的诗了!


罗氏小可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不欲作答,因为前面已经有朋友解释的很清楚了,但这首诗让我想起了一位千古伟人——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他也与这首诗有些渊源,因而在此我想多说几句。



让李白大为折服的这个人就是崔颢。崔颢,唐玄宗时期进士(唐朝的进士名额极少,三年一届,一届三四十人),才思敏捷、文采飞扬,但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他游览黄鹤楼后作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气势宏伟、意境开阔,令人赞叹不已,实乃传世佳作,李白后来游览黄鹤楼后诗兴大发,本欲挥毫泼墨,可随后停笔,只因看到崔颢的诗后情不自禁的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令诗仙自叹不如的诗人,崔颢的才情由此可见一斑。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主席一生斗志昂扬,从不服输,即便是“诗仙”李白这样的人面对崔颢的诗也望而却步,但主席胸中有丘壑,心中有才情,才高八斗,诗成七步,所写新篇,比之崔颢,毫不逊色,犹有胜之,这,才是伟人的气魄,这,才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魄!


青灯以沽酒

崔灏在黄鹤楼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此诗一出,时人极为推崇,崔灏一时声名大噪。诗仙李白游历至黄鹤楼时,欣赏崔灏题诗,感慨良多。其时,面对名楼、长江,友人撺掇诗仙李白也题一首。李白听闻友人之邀,欣然题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此轶事,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溯路

以黄鹤楼为题的古诗不下千首,而崔颢"黄鹤楼"一诗历来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无人超越,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传说或是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而李白确有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吳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珑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登金陵凤凰台"更明显摹学而作。崔诗前四句一气旋转,顺势而下,三次出现黄鹤二字,而使人无暇觉查,这本是律诗格律上的大忌,严格说诗中对仗也不规范,他是根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应是曹雪芹的意思吧。李白其实也写过黄鹤楼的诗不下十首,最有名的当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崔颢,704一754年,唐开元11年进士,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诗名很大,事迹流传很少,现流传诗四十几首。



宋人画的黄鹤楼,



今曰黄鹤楼。


瀚墨寻梦

崔颢在黄鹤楼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到黄鹤楼见到此诗,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