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一位仁義的君主嗎?

珵素

談起宋襄公,估計大家多少都有一些熟悉。他作為宋國這樣一個小國的國君,卻被司馬遷等人推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與楚國的戰爭中不聽手下的建議,任由楚軍從容渡河排兵佈陣,自己最後吃了敗仗,但卻因此被不少人認為是仁義之君,而受到後人的推崇。甚至有人認為,宋襄公這樣以仁義道德約束自己的君主,只是因為生錯了時代,生活在了春秋這樣禮樂崩壞的年代,所以才失敗,留下了汙名。若換一個時代,宋襄公很有可能會有一番大的作為。

後人賦予宋襄公的悲劇人設,確實打動了不少人。但此類觀點翻來覆去都只是談宋襄公戰敗成名的那場泓之戰。至於這場戰爭之前的宋襄公有什麼作為,少有人提及。甚至於泓之戰爆發的原因都少有介紹。換言之,不少人對宋襄公的認識僅僅侷限於他在泓之戰中,為了自己的名聲禁止將士進攻正在渡河的楚軍這一件事。如此在脫離歷史背景的情況下去評判宋襄公的為人,不免會出現誤差。

宋襄公,春秋時期宋國的第二十任國君,子姓,宋氏,名茲甫,是宋桓公的嫡子。他有一個哥哥叫目夷。但因為目夷的母親只是一般的侍妾,所以算是庶出。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宋國,只能由宋襄公繼承君位。但在宋桓公病重的時候,宋襄公向宋桓公表示,目夷仁厚,且比自己年長,因此想把儲君的位置讓給目夷。目夷聽說了,就趕快躲到了山裡。於是宋桓公病逝後,還是由宋襄公繼承君位。

宋襄公是一位仁義的君主嗎?

宋襄公在位時,恰巧齊桓公過世。齊桓公晚年比較昏庸,重用的幾個大臣都在拼命發展自家的勢力。加上他沒能很好地安排好幾個兒子,雖然在世時確立了呂昭即後來的齊孝公為太子,但其他幾個兒子的勢力也很大。齊桓公自知呂昭的地位不穩定,就囑託宋襄公幫忙照顧齊孝公。果然,齊桓公死後,齊國的幾個大族扶持齊桓公的其他兒子,爭奪齊國的國君之位。齊孝公無奈逃到宋國尋求幫助。

宋襄公安頓好齊孝公後就通知諸侯,共同幫助齊孝公回國奪取君位。幾個大國雖然接到了通知,但都沒有回應。只有曹國、衛國等小國,響應宋襄公的號召,派出了軍隊。於是,宋襄公和齊孝公就帶著這些軍隊回到齊國,奪取了國君的位置。

通過這次行動,宋襄公的名氣提升不少。成功調動了幾個諸侯國的宋襄公此時志得意滿,他見齊桓公過世後,中原霸主的位置出現空缺,而自己又有恩於齊孝公,於是就想出面聯合諸侯,仿效齊桓公,用會盟的方式成為霸主。

只是宋國的國力太過弱小。齊孝公雖然是在宋襄公的幫助下奪取君位的,但卻不可能因此就出賣齊國的利益。楚國也不可能聽宋國的號令。最終,宋襄公能夠威脅、命令的只有曹國、衛國這樣的小國。

宋襄公是一位仁義的君主嗎?

不久之後,宋襄公在鹿地會和諸侯。齊國、楚國國君同時到場。宋襄公不顧齊、楚兩國的意見,擅自以盟主自居,惹怒了齊國、楚國的國君。期間,宋襄公甚至以盟主的名義要求楚國放棄部分利益。盟會結束後,宋襄公擅自決定於當年秋天在盂這個地方再次會盟。

約定的時間到了,宋襄公前往盂地與各國諸侯聚會。因為鹿地之盟,宋襄公的言行得罪了齊國、楚國,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就勸宋襄公前往盂地時帶上部隊,小心行事。不料宋襄公認為,自己身為盟主,提出了不帶軍隊的要求後自己要率先執行。於是不帶一兵一卒,趕往盂地。

有了上次的教訓,齊國這次沒有參加盂地的會盟。只有楚國和陳、蔡、曹等國的國君來到了盂地。而且楚國國君是另有所圖。就在宋襄公與楚成王爭奪盟主的位置時,楚王命令將士衝出來抓住了宋襄公。楚成王將宋襄公囚禁起來,並嘗試藉機進攻宋國。之後在魯國的周旋下,楚成王釋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是一位仁義的君主嗎?

回國後的宋襄公依然沒有放棄稱霸的願望。聽說鄭國有意支持楚國稱霸後,宋襄公極為憤怒,於是帶著衛國、許國等國去進攻鄭國。鄭國一面抵抗宋國,一面向楚國求援。接到鄭國求援信的楚國於是發兵,直奔宋國。宋襄公怕宋國有失,連忙撤軍,兩國軍隊在泓水一帶相遇,雙方隔岸相對。之後就是宋襄公坐視楚軍渡河,宋軍錯失良機,大敗而回。

回顧宋襄公的一生,其中值得稱道的事情不多。幫助他贏得仁義之名的事,一件是把儲君的位置讓給哥哥目夷,另一件就是在楚軍渡河時禁止手下進攻。而面對小國時,幾次發動戰爭,威脅曹、邾等國聽命於自己。為了確立自己的威信,甚至拿鄫(zēng)國的國君作祭品,以此威脅那些不願聽命自己的國家。在位期間,為了爭奪霸權,頻繁向他國宣戰。從這些行為看,宋襄公與其他諸侯並沒有什麼不同,一樣是位試圖依靠武力爭奪霸權的君主。而由此去看,推辭君位也罷,泓之戰也罷,就很像是宋襄公為了博取名聲而特意進行的表演。無怪乎蘇軾、蘇轍認為宋襄公不過是竊取名聲、欺騙後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