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云龙湖达摩院首座

开头先挑明白,本文就是为了反驳“阿斗不傻”的错误言论。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明清本质上都是一样。这句话非常不错,毕竟关于明清的论断历史学界早就以四个字做了一个精确的总结——清承明制。清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君主专制王朝(或者说都属于征服王朝),只不过是国号换了,里子还是没变。那么既然这样,明清易代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说,明清都没有突破君主专制这一框架,毕竟从秦朝开始中国君主专制2000多年,这一制度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推翻的。
这位“阿斗不傻”上去就用华盛顿来否定乾隆,甚至否定清朝,这种玩法可以用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来形容,先不说从明清对比一下跳到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就这个两者的文明和政治生态都不一样。

欧美分权制衡这种政治生态是建立在欧洲封建制度和商业文明的基础上,在中国这个君主专制的老大帝国并不存在这一基础,更何况欧洲诞生封建制度的时候就通过契约明确了君主和封建领主、以及君主/封建领主和臣民/属民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在传统中国这个缺乏契约精神根本行不通这一套,所以这种对比是很无脑并且很无耻的。


然后这位朋友又转到了《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的问题上。

《从流通角度看永乐大典的作用》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编撰的比较》

《永乐大典》的文化价值还要通过《四库》来体现,真是讽刺。

所谓四库禁毁书籍,可以看看《中国古代史论萃》给出的数据。
四库所针对的,不过是明末清初这段,所造成的损失也不过是明末清初大量的历史空白,研究这段历史往往还得去查阅朝鲜的《李朝实录》。但问题是就隐瞒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记录是如何称得上毁书的,当然,四库里面还包括不少知识分子“恨不得始皇焚之”的“杂统”。(郑板桥语)





《中国科学技术史》

《清代辑轶研究》



《清代学术概论》

《四库全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四库一共正本四份,副本三份,底本一份,其中正副本七份分别被收录于内廷四阁和江南三阁中,其中江南三阁允许知识分子查阅抄录,其作用不亚于图书馆。这比藏于深宫的《永乐大典》如何?

如果说《四库全书》的黑点,也仅仅是没有收录雍正以后传入的西学,但是明末清初以及康熙年间传入的西学,被收据在四库当中。



《从《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来看乾隆官方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至于文字狱这块,呵呵,连清风不识字这种低级谣言都出来了~

《清代文字狱案例研究》

但是问题是清朝却被赞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梁启超语),甚至被一些历史爱好者称赞为“思想解放的前夜”,毕竟清朝有主张解放妇女的袁枚,有主张君主民选的崔迈、崔述,还有将传统朴素主义哲学推向近代的戴震。他们主张在当时可以说是离经叛道,但是朝廷不仅没有迫害他们,他们还名震一时,请问这不是进步么。

当然,文字狱是清朝不可抹去的黑点,但是清朝文字狱仅仅针对镇压反清思想以及政治斗争,并不涉及学术研究,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乾隆年间钱大昕写诗骂乾隆搞文字狱,也并没有受到迫害,要么他怎么会自称“天之幸民”。

哦,对了,清代文字狱以及政治斗争总共迫害了3000多人,其中被处以极刑的还不是多数。更何况满洲人甚至黄带子都有因文字获罪的,呵呵。

至于火器这套老黄历,我只有两个字,呵呵。






以上是清代火器的图片,只不过有意思的是清代的火器却经常被剽窃成明朝的,尤其是清代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经常被明粉剽窃去。


洋人在鸦片战争当中缴获的西洋火炮,应该是鸦片战争前清军通过澳门从西方进口的。

根据《中国火器史》的记载,清军几乎是全火器。说明一下,文中提到赞巴拉枪属于清朝引进的中亚/西亚火器,包含火绳枪和燧发枪。

另外还有一点很有意思,清朝是所有君主专制王朝当中唯一一个不禁止民间私藏兵器的王朝,到最后甚至火枪都放开了,只要去官府登记谁都可以买一杆火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甚至说他的家奴出门都扛着火枪。
乾隆朝的《大阅图》部分赏析,大阅图反应的是清军火器阵法“九进十连环阵”,说明白点就是轮换射击,排队枪毙。清军在两公里的阵线上布置了五千杆鸟枪和100多门火炮,根据清军每枪炮备弹300发的惯例,敌军将要在这两公里的战线上先后承受几十万弹丸的打击。而清军也就是凭借这种阵法从关外一隅之地发展成一个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帝国,呵呵。

顺便说一下,征服王朝时代,疆域的大小是军事强弱的直观反应,这一点又是一个进步。至于说清朝能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是因为满洲是游牧民族,不好意思,根据朝鲜方面的记载,建州女真早就从事农耕了。至于清朝为什么能打下这么大的地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国家安全,清朝可以说是外部环境比较恶劣的王朝了,清初沙俄、准噶尔都对清朝虎视眈眈,东南沿海还有郑氏兴风作浪,而且西藏、青海还没有被纳入版图。也正因如此,清军在1840年以前凭借自身的武力以及所掌握的资源吞并了台湾,从沙俄手里抢走黑龙江流域,吞掉了喀尔喀蒙古并灭掉准噶尔汗国,吞并青藏高原,才打下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江山,并奠定了中国的雏形。即便是1840年被洋人虐了,还打翻了张格尔和阿古柏,从沙俄手里夺回了伊犁,呵呵。
至于这种纯粹喊口号的结尾没什么可以反驳的,因为压根就不值得反驳,我没见过任何一个王朝在战乱当中不祸害百姓的,而且,汉人当中屠城高手甚至食人恶魔比比皆是,一味的夸大少数民族屠杀汉人却选择性忽视汉人对汉人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屠杀本就是双重标准。

至于清末的德行,不好意思,那是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天然碾压,毕竟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具有活力。

幸运的是也算是清朝打下的地盘够大,洋人没有那个胃口去消化,只能玩租界用来做贸易的桥头堡。同时,清朝被拉入威斯伐利亚条约体系后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将模糊的势力范围升级为主权领土,为中国疆域奠定了法理基础。不管是袁世凯、孙中山还是常凯申,都发表过中国民国政府同清政府的继承关系。如果清朝没有开疆拓土,或者是清朝没有入关,那么不用等到1840年洋人就把中国瓜分干净了,中国也就彻底亡国灭种。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还在享受清朝留下来的红利。

当然,这里还要说一下清朝比明朝干的好的一点,那清朝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保护海外华侨。




晚清即便是干不过洋人也要保护侨民,甚至在南洋来办中华学堂,并设领事保护华侨,即便是清朝倒台前几个月还一再强调保护华侨。

再比如说石泉案(rocking spring),华人在美国被害,清朝一再要求美国保护华工的合法权利。



最后美国赔款


当然,清朝玩的最漂亮的一次是因为古巴、墨西哥等国发生反华暴乱,清政府派军舰去加勒比海示威,逼得古巴、墨西哥等人答应惩办凶手并赔偿华人损失。

到这里说一个好玩的根据《清高宗实录》,安南国追捕盗贼误杀守卡之绿营兵,广西地方请求宽大处理以彰显大清仁德,乾隆很霸气的回了一句——“外夷戕害中国之卡兵者,罪无可恕”。如果乾隆是汉人,这句话绝对会成为今天网上的流行语。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明朝是怎么对待华侨被迫害的事。

————————人畜分界线————————

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屠杀华人,结果隔了一年明朝才去信一封,先是不痛不痒的骂了西班牙几句,并威胁要派兵征讨西班牙,然后话锋一转——“又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又商贾中弃家游海,压冬不回,父兄亲戚,共所不齿,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西班牙人顿悟了,原来明朝根本不管华人的死活,和在完蛋前几个月还在保护华侨的大清相比真是人畜分明。

最后送给清黑们一句话,想要黑清就多看看书,毕竟清朝留下的历史档案最完整,认真阅读都能找到黑点,别总把那些低级谣言来回说,我辟谣都辟够了。


北洋海军陆战队

对于历史的观察和评价,我们永远都是事后诸葛亮,无所谓于进步与倒退,故而也无所谓于是非,因为历史已经无法改变。尽管如此,所有的历史观察者都有自己的视角,也都有自己的立场。我们只能选择一种立场来看待历史——那就我们自己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认同,所以我只能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满清取代明朝无疑是历史的极大倒退。

明朝的建立,不是在宋朝、唐朝这样高度繁荣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明朝的建立,是踩在了蒙元这样一个游牧政权的尸体上站起来的。华夏的制度文明,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在蒙元全面倒退。举几个例子,1、在宋代已经基本消失的人殉制度,在元、明死灰复燃。2、在宋代活泼泼的民间社会,经过蒙元的破坏,尤其是种族等级制度压迫,使得宋代已经不太常见的,佃农、自耕农,作为奴婢身份依附豪强的情形,在明代成为普遍现象。3、在宋代已经非常发达的民间和对外贸易体系,在蒙元和明初有了很大的倒退。4、在宋代已经达到一个高峰的审美,在蒙元全面低俗化而崩溃。

明朝一方面在补历史的欠债,把蒙元时代倒退回去的,重新走一遍。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所谓明初模式和明代正统年间之后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面临外患严重的边疆治理问题,一方面蒙古残部犹在,一方面女直后人(满洲人)的兴起。借用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明朝是“由外患引发了内忧。” 我们还要看到,由于辽、金、元三代对于中原地区的破坏,整个黄河流域的生产,尤其是农田水利全面崩溃,从南宋开始,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东南(江南)地区。(参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这就是所谓的“苏(州)湖(州)熟、天下足。”故而,明朝初年建国的时候,朱元璋是在用整个江南(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来拉动新兴帝国。这是,为什么明朝初年的法定首都在南京应天府。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清朝取代明朝,做了哪些不可饶恕的孽。

1、首先,无疑是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扬州、江阴、嘉定等等,直接屠杀人口在百万以上。尤其是扬州,作为明朝长江流域到两淮的交通枢纽,是江南地区第一繁华的城市,因为满清的屠城,而被认为是“烟爨八十万,扫地一空。”同样的反人类罪行,在各地上演,和蒙元屠杀常州全城一样,利用血腥的恐怖政策,镇压反清力量。

2、其次,是清朝初年的若干大案,通海、奏销、薙发等等。通海案借口世家大族与海上反清力量联系,摧毁他们。奏销案,借口生员士绅拖欠明朝以来的官帑,一次免除一万余人的科举功名,可以说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将江南士大夫全部开除出统治集团之外。借薙发案,全面扫荡国家里的民族主义情绪,奴化全体国民。

3、满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是中国历朝历代所没有的。从宋代王安石变法,立三舍法,提高学生的待遇和地位,宋代就开始了学生议政的传统。以权臣如贾似道,也怕学生提意见。故而,元朝人都怀念“宋代三学之横”。可是,清朝初年,全面解散并禁止全国的书院。一直到雍正末年,清朝建国近百年,才逐渐允许民间开办书院。在各地儒学当中,清朝颁布卧碑,禁止生员参与政治,尤其是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参见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

4、利用各种借口,制造文字狱。我们看宋代,唯一的文字狱,是因为反对变法而酿成的苏轼的乌台诗案,最后草草收场,没有人流血。可是清朝的文字狱,株连甚广,血流成河。从字贯案、南山集案、明史案、吕留良—曾静案,满清可谓是刀刀见血,从不含糊。乾隆朝,借修四库全书,“存目”和“禁毁”的书,远远超过了其保存的书的数量。

5、清朝制造民族隔离,实施民族压迫。满清皇室恪守满汉不得通婚。官员杭世骏对乾隆提出,应该让满汉融合,结果被乾隆贬斥,最后死于非命。(龚自珍《杭大宗轶事状》)实际上,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政府中的六部尚书和地方的督抚大员都是以满人为主,汉人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满清政府开议院,组织责任内阁,最终这个责任内阁仍然是皇族内阁,满人占大多数,结果激怒了全国人,连此前拥护君主立宪的改革派,也转向支持民族革命。所谓:“ 满清不亡、天理不容。”

假如说,以上都是满清主观上的罪恶。那么我们要看看,满清政府客观上的一些使得历史倒退的行为。

1、海禁和单口贸易体系,尽管明朝已经建立了单口贸易体系,但是我们看到明朝并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王朝,明末军队的装备有西洋来的大炮,而且炸死了努尔哈赤。戚继光的军队用鸟枪来武装。最重要的是,明朝有了徐光启这样可以沟通中西的官员型学者。但是,满清亲贵们,本身汉文化素养都很差,更不愿接受西方文化,我们看到明代的中国比满清的中国开放。

2、满清虽然利用易服、薙发等种族文化灭绝手段来统治中国,但是最终却因为自身文化的低劣,而完全被汉族同化。可是,清初的种种倒行逆施,却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这使得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型,举步维艰。既要清算民族压迫,又要清算阶级压迫,还要迎击外来侵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在19世纪后半期,面临列强的是宋朝或者明朝,是否我们国家的近代化转型,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会不会更好。

每当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知道肯定有人要问,今天的版图是清朝人打下的,如何如何。我想蒙元、满清,除了夸耀地大,还有什么可自吹自擂的哪?宋朝的宰相范纯仁在临终前上遗表,劝皇帝不要开边,其理由就是,“ 有城必守,得地难耕。”我们是要一万里的文化荒漠,还是要一百里的文明甘泉哪?

最后,总结一下吧,我们评价一个时代,要还原到当时的语境中,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建立,到底是文明的延续,还是文化的断裂,现在看来,恐怕断裂的成分,多于延续的成分。清朝初年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批判明朝,反思晚明,但是他们是一种自省式的反思,是恨铁不成钢。而满清政府的污蔑明朝,则是另一方面的意识形态用心。所以,尽管看起来,两者都在骂明朝,但是骂的用心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清朝,无论你是张英、张廷玉,还是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在满清人看来,你都不是和我一条心的,你连做满清的“奴才”的资格都没有。满清皇帝更加信任的是自己的“包衣下贱”们。清朝的最后几年中,一次朝会上,袁世凯说“我大清……”,满洲亲贵们立刻说“大清什么时候姓袁了……”,等到再次朝会时,袁世凯改口说:“你大清……”。虽然,这只是一个掌故,未必真实,倒是可以看出几分端倪。

今天,喜欢吹捧清朝的,在清朝,无疑也是用热脸贴冷屁股吧。。。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从性质上来说,明清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是农业时代下的传统王朝。

当然,优劣都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那么就几个重要的指标而言,明清还是可以比较下的,而且明朝明显落于下风,直白地说:差得远。

如清史专家戴逸说的:所谓盛世,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就此而言,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三个:

其一为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约一百三十年;

其二为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约一百二十年;

其三即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元年到乾隆六十年,计一百三十四年。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荣的盛世。

看,戴逸老先生的总结是:明朝没有盛世可言。(其实笔者善意地觉得,洪武皇帝和永乐帝之治,也勉强算个小盛世吧!)

戴逸先生认为,康雍乾时期之所以发展为盛世,一方面原因是三代帝王励精图治、勤政务实及其独有的个性与战略眼光,加之军机处、秘密建储、耗羡归公、养廉银等制度革新,由此政治局面安定,疆域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也与其他朝代所不具备的外部因素有关,如这一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大大刺激了康乾时期经济的发展并迅速并扩大了经济总量;

再者,从美洲传来的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开始广泛种植,其他粮食作物如水稻等的耕作技术有所提高,产量也增长明显。

由此,在短短一百余年中,中国人口从康熙初年的六七千万连续突破一亿、二亿,进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人口,这几乎是此前人口高峰三倍之多。

此后,中国人口进一步增长,至嘉庆年间突破四亿。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的兴起,中国人口减少了数千万,但清末仍维持在四亿人口以上。

从数据上说,康雍乾时期也无愧为盛世。据安古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及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的研究,在乾隆辞世的十八世纪末,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到全世界份额的三分之一,这比当下美国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份额还要多;

而在当时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中国所占的份额超过整个欧洲近五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英国的八倍、俄国的六倍。

当时的中国人口,也接近是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当时世界有十个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其中有六个在中国(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再者,乾隆朝在统一新疆后,中国疆域面积达到了一千四百五十三万平方公里,这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第二大的疆域。

而且,和以往朝代所不同的是,乾隆朝的军事能力是强大的,对整个疆域内的实际控制力也是历代最强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富强的一个时代;而从横向对比看,乾隆治下的大清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些过硬的数据,显然不是明朝所能相提并论的。没话说。


坑爹史册

别看不起清朝,清朝取代明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清朝消解了南北对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清朝大统一地图)

自战国末期以来,南北对抗一直就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个对外矛盾。所谓南北对抗,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汉民族之间的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需要粮食和安居乐业的环境,一直尝试往南发展,南方汉民族为了确保国家稳定,一直在考虑着怎么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壮大。这个矛盾,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呈现出一种拉锯式的状态。也就是这种“相煎何太急”的状态,消耗了中国古代太多的人力,太多的物力,太多的时间,太多的文明,严重阻碍了历史的进程。

而清朝因为以北方统一南方的方式,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同时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地消解了南北矛盾。从此后,北方再也不需要投入重兵进行防范,老百姓再也不需要为了北方的边防,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当然,有清一代,也不能说北方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北方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葛尔丹都闹过,但那已经只能成为叛乱,不叫做入侵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也不算是清朝才有的进步,元朝就有了。但是,元朝只是形式上的融合,并没有实现文化上的融合,而且元朝人为的等级制度,并没有消解南北对抗,反而是加剧了南北对抗。

(明朝用于南北对抗的万里长城)

第二,清朝代替明朝,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最成熟期和最高峰期。

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特点是皇帝极权政治。清朝的皇帝极权政治和明朝及之前的朝代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成熟标志。

一是无限削减皇亲权力,彰显皇帝权力。西周的分封制是所有皇亲贵族都有特权,后来到刘邦规定同姓才能封王,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历史发展过程中,就这样一步步地削减了皇亲的封地和权力。明朝的时候,还实行的是藩王制,皇亲以藩王的形式存在。但是清朝皇亲再也没有封地和其它特权,他们只能以富家翁、闲王的模样存在。这样便极大地加强了皇帝的特权。

二是清朝消除了明朝及之前朝代,损伤皇帝极权的多项顽疾。比如相权过大造成权臣控制朝廷,比如宦官专政造成宦官把控朝廷,比如外戚干政造成外戚统摄朝廷,比如藩镇割据造成地方伤害中央,等等。明朝及以前的朝代,这些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清朝却没有这些问题。皇权再也没有诸如此类的羁绊,从而把封建制度推向了高峰。

三是皇位继承制度在嫡长子制和选贤制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从而让皇位继承制度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成熟面貌。在明朝及以前的朝代,皇位继承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嫡长子制。但是到清朝,当康熙皇帝想把“选贤制”纳入皇位继承以来,又出现了“九子夺嫡”这样的惨况。所以从雍正开始,他就实施了一套秘密建储制。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实现嫡长子和选贤两个目的。

(外戚及权臣干政)

至于经济上,清朝比明朝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不用多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清朝虽然相比于明朝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依然没有跳出封建制度。而且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轰轰烈烈发展起来的情况下,清朝却依然按照封建制度的惯性往前挺进。可以说,清朝在把封建制度变得无比成熟的同时,也因此走向了死胡同。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从清朝入主中原的历史进程的角度和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觉得清朝取代明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如果不是倒退,那么至少算得上是停滞不前。明朝从正德年间开始在出现落后西方的苗头,而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彻底被孤立于历史快速发展的格局之外。

一、被搁浅了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将中国的封建统治体系和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从整体来看这种统治就是一个闭塞呆板却又牢不可破的石化现象。但从这种所谓顶峰,立马可判制度的落后,最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落后。在清朝前中期的1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整个社会就像一潭死水,翻不起多大的波澜。这相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带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来说就是一种落后。在清朝这种萌芽只能搁浅,僵化的体制已经让中国失去了萌芽的可能。也失去了最后追上西方的机会。

有人说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果非得定义为一种进步,我只能说是一种仅仅限于表层的进步,犹如蒸包子一个道理,大火蒸笼里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最后只是蒸熟了一层面皮而已,里面的馅儿还在那,还是那个样子。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进步,一种没有支撑的上升,一旦上面那根绳子断了,脚下无立足之地,摔的粉碎。这根绳子就是官办企业和官僚资本,绳子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断的,近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犹如被割断了绳子。这种硬性的进步,终究还是不能掩盖那种原本闭塞死板的小农经济。经过清朝200年的稀释,明朝末年那种经济向上的萌芽彻底化为虚无。

二、被固化了的社会体系

从明朝到清朝,在统治阶级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封建统治越来越牢固,君主专制越来越强化。很多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朝廷中只有两个关键词:内阁和言官。明朝实行的内阁制是国家政策运转中枢,内阁成员看似位高权重,但哪怕你是五品言官也能参揍一本。且不说这是不是出于党羽之争,这在客观上加快了权力中枢关键人物的更替。反观清朝,皇权自雍正以后便是如日中天,而且贯穿整个清朝的政治格局中永远少不了满清贵族或者皇族的身影。这是一种类似世袭性质的力集中。统治阶级内部僵化,整个社会制度也随之僵化。这在主观上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是如此固化不前的政治体系却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明朝用永乐盛世,有仁宣之治,有隆万大改革。清朝貌似又有一个人们常说的康雍乾盛世。在此对比明朝同一开国时期分析一下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到底是怎么个过程。康熙西平准葛尔,南定台湾,北抗沙俄。看似丰功伟绩,实则很是狭隘。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一两代君主都要所为之事,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扫除潜在危险。康熙一朝可以用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句子形容: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康熙晚年,官场吏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雍正呕心沥血的十三年只是扭转本将不好的局面。所谓康雍乾盛世很难达到像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成就。其中一点原因就是相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于社会发展作用不大。

纵观历史发展,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方式上还是整个社会制度的潜在发展上。清朝中断了明朝末年的一些社会萌发的好苗头,并且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倒退。


君之所见

满族是少数民族又是一个半游牧民族, 所以对于文化、经济、生产、军事理念、 科技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做出什么有益的举措。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满族入关的时候,连同家眷才20多万人, 这么一个小的团体,又是一个没有核心文化的团体, 想用自己的文化来改变汉族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所以结果就是满族被逐渐汉化。 而满族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八旗老臣的思维改造,所以, 清朝最长足发展的就是政治制度,包括册封制,宗法制。 还有一点就是在民族意义上,清朝比历来任何一个朝代都好, 因为只有在清朝的时期,才有西藏、新疆、土尔扈特、 内蒙同时表示臣服的民族团结表象, 也是清朝中期时奠定了中国现行版图的基本框架。 相对的,在清朝后期,改革军制、发展官僚资本和民族工业, 发展速度明显没有汉族的强势执政力。 因为满族的传统是崇尚游牧和武术。 还有一点: “文字狱,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注定是社会的偏折, 历史的悲剧。贪官横行,土地兼并,等级森严, 资本主义萌芽的扼杀” 这些是在中国历代都有发生的。扼杀资本主义萌芽的并不是清政府, 而是明政府,明末的时候尤其限制商业和贸易,例如明朝中期重谈“ 重农抑商”和明中后期的“寸板不得下海”。 这都是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清朝, 从来没有制止过这些经济活动,为什么呢? 因为满族人根本不了解什么叫经济,什么叫贸易。 而南方经济发展是前后被明清战乱,三番战乱, 皇帝出游和自然灾害等事情耽误。 还有“列强入侵,主权破坏,丧权辱国”,这些事情, 其实我们要是平心而论,宋朝,明朝,也是如此。 相对于当时的时代,他们不承认这些少数民族是中国人,所以, 他们都相当于被当时的“列强”入侵。 退步并不能因为这个朝代经历了什么或者是做过什么来看待, 需要比较的是两个朝代在最辉煌的时期。 个人感觉,明朝最强盛的时期,是没有办法跟清朝抗衡的, 无论是版图还是民心,都是如此。


孤狼啸月31600808

1644年明朝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作为游牧渔猎民族建立统治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与明朝有很大的不同,那清朝的中国社会相较明朝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

笔者将会从农业、工业、政治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农业

判定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农业总产量,而农业总产量的多少常常和人口呈正相关关系。明嘉靖、万历时人口为1.2亿。由明盛世到清中期,人口由1.2亿增为4亿,即增加2.3倍,粮食产量亦必增加2.3倍。若仍按平均每人占有原粮580斤计,即由696亿斤增为2,320亿斤。这是个很大的增长。

清代耕地面积的统计普遍偏低。近人研究,总面积应在10亿亩以上。比明盛世的7.84亿亩增加50%左右。单位面积产量就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来说,明代合清代的69—77%。

总体来说,清朝的农业是比明朝发达的,这也跟美洲高产农作物在清代中国得到普遍种植有关。

工业

康乾时期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清朝时期的盛世都远逊明代,具有历史上罕见的全面颓废崩溃之势。

科技

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清朝修书主要以总结前朝论著为主,并无十分出色著作,清朝科技是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之后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天工开物图稿

政治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加强皇权。表面上皇权是有所加强,但实际上,皇权的加强更多的是体现在皇帝的权威上,在处理行政事务上,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明显扩大。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外,其他皇帝大都不太靠谱,最为极端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政事全靠文官集团处理,颇有君主“统而不治”之风,史学家也称明朝皇权的懈怠期。如果明代政治制度进一步结合明末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民主思想,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基础进行政治改革,演化为类似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也未可知。

进入清朝后,由于清朝统治者为满洲人,统治人口庞大的中原,他们有天生的不自信,严重缺乏安全感。为此,康熙、雍正、乾隆都屡次强调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再加上清朝统治者大都十分勤政,所以清朝皇权得到了极度的加强。清朝的统治从思想、政治、文化上都是很极端的。

就历史发展规律来说,社会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但同时,这种发展是曲线前进的,所以,今未必胜于古,后未必胜于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的发展有存在偶然性,低级文明对高级文明的征服过程伴随着破坏。元朝和清朝入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倒退,而有些倒退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历史发展机遇,也就于事无补了。

再来看一下外国网友是怎么看的一位外国网友在一家英文网站发布了一篇名为“清朝取代明朝中国倒退了吗?”的帖子,评论区迅速展开激烈讨论。

和国内一样,外国竟然也存在清粉、明粉,混撕大战也毫不留情。不过,争论才会有交流,才会有进步,经笔者翻译整理,下列是老外的几个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1,满洲人破坏了中国文化,而是因为满洲人的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变得过分固守成性,在多方面导致了过度的保守主义,甚至停滞不前。

2,中国古代有选择道路的权利。但中国从秦国到中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3,我认为中国人应该感谢清朝,因为他们有能力抵抗那些渴望在世界各地建立新的殖民地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如果不是清朝,中国在17 - 18世纪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4,大多数人都知道鸦片战争,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衰落在19世纪之前就开始了。自1644年满洲人掌权以来,中国就开始停滞不前。

5,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清朝只是延续了一些已经开始的东西。在郑和航行后,中国禁止建造大型帆船,这是在明朝,而不是清朝。正是明朝的行动使欧洲的海军技术超越了中国,而不是清朝。

6,你可以对明的缺点吹毛求疵,但总的来说,你会从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科学上看它的成就,总之,它是中国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清朝当然不是一个黄金时代。举个例子,火药,满洲人完全忽视了武器的发展,这使得中国在19世纪容易受到欧洲列强的攻击。

其实,这家网站有很多中国粉,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比有些国内的网友还要深刻,通过这几个观点可见一斑,总体来说是都是比较合理的。


逾洋史话

清朝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相较于明朝而言,有进步的一面,例如人口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限统辖的领土得到了增长、封建皇权得到了加强,但也有退步的一面,例如强行剃发易服,这个制度真的令人愤怒,人人脑袋后面整天都挂着一个长长的辫子,丑的无法想象,尤其是满清的官服,更是丑到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满清的愚昧,就是曾经强大无比的蒙元也没有实行这样的政策,可见满清的统治是何等的恐怖。


满清在文化上对汉人的禁锢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文明落后的满族,自己不想着如何进步,却一心想着如何来打压别人的进步,希望人人都像他们一样的无知,以此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纵观整个清王朝除了八股文,其他的学科都没有啥进步,例如数学、物理、地理、医学、天文、科技等等都远不及明王朝,可就是这样的文化禁锢,满清也依然逃脱不了覆灭的结局。
满清在文化上的禁锢,对读书人忠君思想的教育,在曾国藩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在推翻了太平天国后,势力和声望都达到了顶峰,他完全可以来一次黄袍加身,从满人手里抢回本属于汉人的江山,可是他不敢,因为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让他另立山头,无异于天方夜谭。


文史坊

首先,我不姓朱,也不姓爱新觉罗。我不可能站在两个皇族的角度分析问题。

可以这么说,明朝是一个建立就可以看到灭亡的朝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就决定了明朝的走向。事实上朱允炆的决策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朱元璋穷苦人家的孩子,历史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他建立的王朝是在驱逐靼虏,推翻蒙元的基础上。或许是因为他从小的时候穷怕了,所以他一上台,就给他的子孙后代想好了出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衣食无忧。給自己的子孙定制了超国民待遇——分封。他的分封跟汉朝的推恩令又不一样,那可是实打实的裂土封王。

朱元璋时期定的制度是,亲王(皇帝的儿子)待遇是一年是一万石,郡王两千石(亲王的儿子,嫡长子可以继承亲王爵位),镇国将军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儿子)然后待遇一直往下递减,第八级也就是最后一级是奉国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个月也平均15石多,比七品县令高多了。

而且只要是老朱家的皇族子孙,奉国中尉就是最低待遇,在往下的子孙也是按照这个待遇,这样待遇最低的俸米一年也有200石。这还不包含其他的补助,婚丧嫁娶,生日节假日都有补助。所以生活在明朝的皇族生活都不错,起码衣食无忧。而且不用从事任何职业,可能朱元璋担心这些皇族子孙给普通人抢饭碗,所以他老人家规定,皇族子弟不能参加科考,经商就更不用了,士农工商都不允许。

朱允炆上位的时候就开始削藩,这时候朱棣不干了。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起兵造反。几年后攻占了当时的大明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上台之后没有削藩,但是削去了亲王郡王们的军权。并且将他们牢牢限制在他们的封地上,也不让他们跟当地官府联系、不让他们跟当地百姓互动。如果要走动,或者进京都需要打报告申请。朱棣呢,还册封了努尔哈赤的先祖为“建州卫指挥使”,让他带兵镇守东北,并且世袭罔替。

这些亲王、郡王得到封地之后肯定回无所事事,没事就娶妻纳妾,霸占民女。然后生孩子玩。生到明末的时候这些亲王,郡王皇亲国戚已经接近百万。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姓”,这些皇亲国戚的待遇只高不低。而且他们沟壑难填,勾结地方官和不法奸商,侵占老百姓的田产。老百姓可谓是有怨声载道,有苦难言。

只所谓,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明朝迎来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旱灾,蝗灾。很多地方颗粒无收,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好铤而走险走上了谋反的道路。那时候朝廷为了节省开支,开始取消驿站,搞裁员。李自成这个不是官员的小官驿臣失业了。李自成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他也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义军”的队伍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事实上李自成应该写一封感谢信给明成祖朱棣。感谢他不给这些王爷军权,感谢他把这些王爷们养得白白胖胖的。感谢他让这些王爷高俸禄。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如果是狮子,肥壮也就罢了,可惜是肥羊。为什么说吃他娘,喝他娘,大家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因为这些王爷们,奸商们粮仓里粮食足啊。

明朝什么时候灭亡的呢?有说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以身殉国,自缢身亡。也有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也有说是“大将军”施琅攻进台湾……

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都是“汉人”?当然也有一个不是汉人的,就是努尔哈赤——建州卫指挥使,已经传了好几代了。他以“七大恨”的名义起兵了。

事实上呢,灭亡大明的真是满人吗?攻进京城的是李自成,引清军入关的是吴三桂,领兵攻进台湾岛的是施琅。

如果明朝不灭亡,大明真的会过渡为资本主义社会吗?看看明朝皇室,贪得无厌的程度,老百姓走入奴隶社会还差不多。

当然清军入关的时候也是非常血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兴文字狱。事实上提到文字狱,朱元璋因为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而反孟子,他已经忘掉了他也是靠农民起义起家的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封建社会朝代的更替,很难发现有超过三百年的,当然包括汉朝。西东两汉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朝代了,中间隔了一个新朝。在西汉过渡到新朝,从新朝过渡到东汉汉的时候,又是大规模的人口消亡。各位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一个朝代到了后期,土地兼备已经很严重了,严重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严重到像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爆。


但凡有农民起义的朝代,都是活该灭亡的朝代。明朝被李自成推翻、被清朝取代,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都是一样的。

用孟子的一句话做个总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当然,现在已经不是君君臣臣的朝代了。

用毛主席一句话结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


太极云飞扬

这个,要看你的价值谱系了。具体来讲,你认为啥是进步,啥又是退步?啥是历史进步,啥又是历史退步?

打个比方吧,有一种脑瘫儿,随着年纪增长,脑瘫只会越来越严重,但人家年龄增长中,体重增加中,努力活着中……你说是进步还是退步?

这是一个人,就有这么多衡量的指标:身体、年龄、智商、体重……那一个社会,及你所谓的历史,又该有多少指标?而这些指标,它们各自的权重,我们又怎么设置呢?

先说说黑格尔的观点吧,这应该是着眼于哲学层面上的。他认为中国历史根本谈不上进步,就是个小毛驴拉磨,或者推翻重来的游戏:“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当代法国政界与学界都很出名的阿兰•佩雷菲特给黑格尔点了一个大大的赞,说:“黑格尔是对的”。按这些鬼佬的说法,清取代明,没有进步。打倒鬼佬。

下面我们找个自己人,钱穆。钱穆讲政治,他有一本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那么,你会发现他的指标只有一个:政治。这里没有科技指标,没有社会指标,没有人口指标,没有教育指标。总之,他是单一指标。按照他的单一指标,他认定,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制度,或者说,称得上好制度的,乃是唐朝的三省六部一台制。他认为,中国有些连制度都不是,只能叫做事件或法术。制度指政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当然又不能细分,而且一个制度之成立,也当然有许多复杂关系,总不免夹带有当时一些私意。不过公私之间有分量的轻重。按此,他认为,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到了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或者说,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且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总之,只见法术不见制度。

这个钱穆,也得打倒,比黑格尔为首的鬼佬还狠,别说进步,或者轮回了,干脆说我们唐以后都是退步嘛。

不过,我们可以按一般性思维,列出一堆指标: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人口、社会、法律、教育、考试、建筑、文学、哲学、艺术、疆域、交通、都市、衣食、住行、外交、交流……然则这其中,哪个是进步哪个是退步呢?

政治按钱穆的观点,不用说,退步了。

法律,《大清律》除了抄《大明律》,还有自己的改动,更严刑峻法,更思想高压,对十恶处刑更重,扩大谋反、谋大逆的定罪范围,提高量刑标准;严防宦官朋党,加强皇帝专制;增加满族特权;进一步重农抑商等。这应该也是退步了吧。西方人考察大清司法制度,说咱是野蛮人或者半野蛮人状态。

人口进步了,明朝据推测最多不超过两亿,清朝达到四个多亿。

疆域也扩大了,明进疆域,有说350多万平公的,有说970多万平公的,但是清朝却不含糊,最高达1350万平方公里,晚清一再缩水,却也是1170万平方公里。

对了,清朝的鸡的屁,鸦片战争前全球第一,总量达全世界的30%,我们现在13亿人,吭哧吭哧,也才全球行二吧!

我写文章动不动也用“历史的进步”这样一个概念,其实我的本意,进步已经中性化了,或者说,历史的内涵无非是时间。一句话,所谓的历史的进步,不外是历史的推进,或者时间的推移。你当一个中性词或者一个时间概念就中了,别当价值判断。

传说唐朝时有个叫布袋和尚的,有这么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一句话,也可以都当进步的,比如一个天才,后面生了一个平庸的儿子,但是能生子也是进步呀,你要连个平庸的儿子都没有,绝了后,比如明朝灭了,你后面连个接盘的王朝都没有,那才是真步的退步哩。打个比方,大明王朝作为一个三百年的老字号公司,破产倒闭了,大清把大明吞并了,甭管人家经营方式与理念是否进步,至少人家的公司也坚挺三百年,妥妥的老字号,也算可以了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