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對於中國來說是歷史進步還是倒退?

雲龍湖達摩院首座

開頭先挑明白,本文就是為了反駁“阿斗不傻”的錯誤言論。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明清本質上都是一樣。這句話非常不錯,畢竟關於明清的論斷歷史學界早就以四個字做了一個精確的總結——清承明制。清朝和明朝都是中國君主專制王朝(或者說都屬於征服王朝),只不過是國號換了,裡子還是沒變。那麼既然這樣,明清易代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政治制度的角度來說,明清都沒有突破君主專制這一框架,畢竟從秦朝開始中國君主專制2000多年,這一制度並不是那麼容易就推翻的。
這位“阿斗不傻”上去就用華盛頓來否定乾隆,甚至否定清朝,這種玩法可以用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到蛋來形容,先不說從明清對比一下跳到中國和美國的對比,就這個兩者的文明和政治生態都不一樣。

歐美分權制衡這種政治生態是建立在歐洲封建制度和商業文明的基礎上,在中國這個君主專制的老大帝國並不存在這一基礎,更何況歐洲誕生封建制度的時候就通過契約明確了君主和封建領主、以及君主/封建領主和臣民/屬民之間的權力和義務,在傳統中國這個缺乏契約精神根本行不通這一套,所以這種對比是很無腦並且很無恥的。


然後這位朋友又轉到了《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


的問題上。

《從流通角度看永樂大典的作用》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編撰的比較》

《永樂大典》的文化價值還要通過《四庫》來體現,真是諷刺。

所謂四庫禁燬書籍,可以看看《中國古代史論萃》給出的數據。
四庫所針對的,不過是明末清初這段,所造成的損失也不過是明末清初大量的歷史空白,研究這段歷史往往還得去查閱朝鮮的《李朝實錄》。但問題是就隱瞞了一段歷史時期的歷史記錄是如何稱得上毀書的,當然,四庫裡面還包括不少知識分子“恨不得始皇焚之”的“雜統”。(鄭板橋語)





《中國科學技術史》

《清代輯軼研究》



《清代學術概論》

《四庫全書》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同時,四庫一共正本四份,副本三份,底本一份,其中正副本七份分別被收錄於內廷四閣和江南三閣中,其中江南三閣允許知識分子查閱抄錄,其作用不亞於圖書館。這比藏於深宮的《永樂大典》如何?

如果說《四庫全書》的黑點,也僅僅是沒有收錄雍正以後傳入的西學,但是明末清初以及康熙年間傳入的西學,被收據在四庫當中。



《從《四庫全書總目綱要》來看乾隆官方對西方科學的態度》

至於文字獄這塊,呵呵,連清風不識字這種低級謠言都出來了~

《清代文字獄案例研究》

但是問題是清朝卻被讚譽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梁啟超語),甚至被一些歷史愛好者稱讚為“思想解放的前夜”,畢竟清朝有主張解放婦女的袁枚,有主張君主民選的崔邁、崔述,還有將傳統樸素主義哲學推向近代的戴震。他們主張在當時可以說是離經叛道,但是朝廷不僅沒有迫害他們,他們還名震一時,請問這不是進步麼。

當然,文字獄是清朝不可抹去的黑點,但是清朝文字獄僅僅針對鎮壓反清思想以及政治鬥爭,並不涉及學術研究,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乾隆年間錢大昕寫詩罵乾隆搞文字獄,也並沒有受到迫害,要麼他怎麼會自稱“天之幸民”。

哦,對了,清代文字獄以及政治鬥爭總共迫害了3000多人,其中被處以極刑的還不是多數。更何況滿洲人甚至黃帶子都有因文字獲罪的,呵呵。

至於火器這套老黃曆,我只有兩個字,呵呵。






以上是清代火器的圖片,只不過有意思的是清代的火器卻經常被剽竊成明朝的,尤其是清代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經常被明粉剽竊去。


洋人在鴉片戰爭當中繳獲的西洋火炮,應該是鴉片戰爭前清軍通過澳門從西方進口的。

根據《中國火器史》的記載,清軍幾乎是全火器。說明一下,文中提到贊巴拉槍屬於清朝引進的中亞/西亞火器,包含火繩槍和燧發槍。

另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清朝是所有君主專制王朝當中唯一一個不禁止民間私藏兵器的王朝,到最後甚至火槍都放開了,只要去官府登記誰都可以買一杆火槍。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甚至說他的家奴出門都扛著火槍。
乾隆朝的《大閱圖》部分賞析,大閱圖反應的是清軍火器陣法“九進十連環陣”,說明白點就是輪換射擊,排隊槍斃。清軍在兩公里的陣線上佈置了五千杆鳥槍和100多門火炮,根據清軍每槍炮備彈300發的慣例,敵軍將要在這兩公里的戰線上先後承受幾十萬彈丸的打擊。而清軍也就是憑藉這種陣法從關外一隅之地發展成一個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帝國,呵呵。

順便說一下,征服王朝時代,疆域的大小是軍事強弱的直觀反應,這一點又是一個進步。至於說清朝能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是因為滿洲是遊牧民族,不好意思,根據朝鮮方面的記載,建州女真早就從事農耕了。至於清朝為什麼能打下這麼大的地盤,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國家安全,清朝可以說是外部環境比較惡劣的王朝了,清初沙俄、準噶爾都對清朝虎視眈眈,東南沿海還有鄭氏興風作浪,而且西藏、青海還沒有被納入版圖。也正因如此,清軍在1840年以前憑藉自身的武力以及所掌握的資源吞併了臺灣,從沙俄手裡搶走黑龍江流域,吞掉了喀爾喀蒙古並滅掉準噶爾汗國,吞併青藏高原,才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里的江山,並奠定了中國的雛形。即便是1840年被洋人虐了,還打翻了張格爾和阿古柏,從沙俄手裡奪回了伊犁,呵呵。
至於這種純粹喊口號的結尾沒什麼可以反駁的,因為壓根就不值得反駁,我沒見過任何一個王朝在戰亂當中不禍害百姓的,而且,漢人當中屠城高手甚至食人惡魔比比皆是,一味的誇大少數民族屠殺漢人卻選擇性忽視漢人對漢人以及對少數民族的屠殺本就是雙重標準。

至於清末的德行,不好意思,那是近代工業文明對傳統農業文明的天然碾壓,畢竟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具有活力。

幸運的是也算是清朝打下的地盤夠大,洋人沒有那個胃口去消化,只能玩租界用來做貿易的橋頭堡。同時,清朝被拉入威斯伐利亞條約體系後能夠及時調整政策,將模糊的勢力範圍升級為主權領土,為中國疆域奠定了法理基礎。不管是袁世凱、孫中山還是常凱申,都發表過中國民國政府同清政府的繼承關係。如果清朝沒有開疆拓土,或者是清朝沒有入關,那麼不用等到1840年洋人就把中國瓜分乾淨了,中國也就徹底亡國滅種。換句話說,我們今天還在享受清朝留下來的紅利。

當然,這裡還要說一下清朝比明朝乾的好的一點,那清朝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保護海外華僑。




晚清即便是幹不過洋人也要保護僑民,甚至在南洋來辦中華學堂,並設領事保護華僑,即便是清朝倒臺前幾個月還一再強調保護華僑。

再比如說石泉案(rocking spring),華人在美國被害,清朝一再要求美國保護華工的合法權利。



最後美國賠款


當然,清朝玩的最漂亮的一次是因為古巴、墨西哥等國發生反華暴亂,清政府派軍艦去加勒比海示威,逼得古巴、墨西哥等人答應懲辦兇手並賠償華人損失。

到這裡說一個好玩的根據《清高宗實錄》,安南國追捕盜賊誤殺守卡之綠營兵,廣西地方請求寬大處理以彰顯大清仁德,乾隆很霸氣的回了一句——“外夷戕害中國之卡兵者,罪無可恕”。如果乾隆是漢人,這句話絕對會成為今天網上的流行語。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明朝是怎麼對待華僑被迫害的事。

————————人畜分界線————————

萬曆年間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屠殺華人,結果隔了一年明朝才去信一封,先是不痛不癢的罵了西班牙幾句,並威脅要派兵征討西班牙,然後話鋒一轉——“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遊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西班牙人頓悟了,原來明朝根本不管華人的死活,和在完蛋前幾個月還在保護華僑的大清相比真是人畜分明。

最後送給清黑們一句話,想要黑清就多看看書,畢竟清朝留下的歷史檔案最完整,認真閱讀都能找到黑點,別總把那些低級謠言來回說,我闢謠都闢夠了。


北洋海軍陸戰隊

對於歷史的觀察和評價,我們永遠都是事後諸葛亮,無所謂於進步與倒退,故而也無所謂於是非,因為歷史已經無法改變。儘管如此,所有的歷史觀察者都有自己的視角,也都有自己的立場。我們只能選擇一種立場來看待歷史——那就我們自己的知識背景與文化認同,所以我只能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滿清取代明朝無疑是歷史的極大倒退。

明朝的建立,不是在宋朝、唐朝這樣高度繁榮的文化基礎之上的,明朝的建立,是踩在了蒙元這樣一個遊牧政權的屍體上站起來的。華夏的制度文明,在宋代達到了一個頂峰。但是在蒙元全面倒退。舉幾個例子,1、在宋代已經基本消失的人殉制度,在元、明死灰復燃。2、在宋代活潑潑的民間社會,經過蒙元的破壞,尤其是種族等級制度壓迫,使得宋代已經不太常見的,佃農、自耕農,作為奴婢身份依附豪強的情形,在明代成為普遍現象。3、在宋代已經非常發達的民間和對外貿易體系,在蒙元和明初有了很大的倒退。4、在宋代已經達到一個高峰的審美,在蒙元全面低俗化而崩潰。

明朝一方面在補歷史的欠債,把蒙元時代倒退回去的,重新走一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所謂明初模式和明代正統年間之後社會有著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面臨外患嚴重的邊疆治理問題,一方面蒙古殘部猶在,一方面女直後人(滿洲人)的興起。借用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明朝是“由外患引發了內憂。” 我們還要看到,由於遼、金、元三代對於中原地區的破壞,整個黃河流域的生產,尤其是農田水利全面崩潰,從南宋開始,國家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轉移到東南(江南)地區。(參見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就是所謂的“蘇(州)湖(州)熟、天下足。”故而,明朝初年建國的時候,朱元璋是在用整個江南(江西、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來拉動新興帝國。這是,為什麼明朝初年的法定首都在南京應天府。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清朝取代明朝,做了哪些不可饒恕的孽。

1、首先,無疑是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揚州、江陰、嘉定等等,直接屠殺人口在百萬以上。尤其是揚州,作為明朝長江流域到兩淮的交通樞紐,是江南地區第一繁華的城市,因為滿清的屠城,而被認為是“煙爨八十萬,掃地一空。”同樣的反人類罪行,在各地上演,和蒙元屠殺常州全城一樣,利用血腥的恐怖政策,鎮壓反清力量。

2、其次,是清朝初年的若干大案,通海、奏銷、薙髮等等。通海案藉口世家大族與海上反清力量聯繫,摧毀他們。奏銷案,藉口生員士紳拖欠明朝以來的官帑,一次免除一萬餘人的科舉功名,可以說以一種不合作的姿態,將江南士大夫全部開除出統治集團之外。借薙髮案,全面掃蕩國家裡的民族主義情緒,奴化全體國民。

3、滿清王朝的文化專制,是中國曆朝歷代所沒有的。從宋代王安石變法,立三舍法,提高學生的待遇和地位,宋代就開始了學生議政的傳統。以權臣如賈似道,也怕學生提意見。故而,元朝人都懷念“宋代三學之橫”。可是,清朝初年,全面解散並禁止全國的書院。一直到雍正末年,清朝建國近百年,才逐漸允許民間開辦書院。在各地儒學當中,清朝頒佈臥碑,禁止生員參與政治,尤其是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參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

4、利用各種藉口,製造文字獄。我們看宋代,唯一的文字獄,是因為反對變法而釀成的蘇軾的烏臺詩案,最後草草收場,沒有人流血。可是清朝的文字獄,株連甚廣,血流成河。從字貫案、南山集案、明史案、呂留良—曾靜案,滿清可謂是刀刀見血,從不含糊。乾隆朝,借修四庫全書,“存目”和“禁燬”的書,遠遠超過了其保存的書的數量。

5、清朝製造民族隔離,實施民族壓迫。滿清皇室恪守滿漢不得通婚。官員杭世駿對乾隆提出,應該讓滿漢融合,結果被乾隆貶斥,最後死於非命。(龔自珍《杭大宗軼事狀》)實際上,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清政府中的六部尚書和地方的督撫大員都是以滿人為主,漢人始終無法成為主流。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滿清政府開議院,組織責任內閣,最終這個責任內閣仍然是皇族內閣,滿人佔大多數,結果激怒了全國人,連此前擁護君主立憲的改革派,也轉向支持民族革命。所謂:“ 滿清不亡、天理不容。”

假如說,以上都是滿清主觀上的罪惡。那麼我們要看看,滿清政府客觀上的一些使得歷史倒退的行為。

1、海禁和單口貿易體系,儘管明朝已經建立了單口貿易體系,但是我們看到明朝並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王朝,明末軍隊的裝備有西洋來的大炮,而且炸死了努爾哈赤。戚繼光的軍隊用鳥槍來武裝。最重要的是,明朝有了徐光啟這樣可以溝通中西的官員型學者。但是,滿清親貴們,本身漢文化素養都很差,更不願接受西方文化,我們看到明代的中國比滿清的中國開放。

2、滿清雖然利用易服、薙髮等種族文化滅絕手段來統治中國,但是最終卻因為自身文化的低劣,而完全被漢族同化。可是,清初的種種倒行逆施,卻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這使得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舉步維艱。既要清算民族壓迫,又要清算階級壓迫,還要迎擊外來侵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在19世紀後半期,面臨列強的是宋朝或者明朝,是否我們國家的近代化轉型,和民主政治的建設,會不會更好。

每當回答這樣的問題,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問,今天的版圖是清朝人打下的,如何如何。我想蒙元、滿清,除了誇耀地大,還有什麼可自吹自擂的哪?宋朝的宰相範純仁在臨終前上遺表,勸皇帝不要開邊,其理由就是,“ 有城必守,得地難耕。”我們是要一萬里的文化荒漠,還是要一百里的文明甘泉哪?

最後,總結一下吧,我們評價一個時代,要還原到當時的語境中,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建立,到底是文明的延續,還是文化的斷裂,現在看來,恐怕斷裂的成分,多於延續的成分。清朝初年的知識分子,他們也批判明朝,反思晚明,但是他們是一種自省式的反思,是恨鐵不成鋼。而滿清政府的汙衊明朝,則是另一方面的意識形態用心。所以,儘管看起來,兩者都在罵明朝,但是罵的用心是不一樣的。

在整個清朝,無論你是張英、張廷玉,還是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在滿清人看來,你都不是和我一條心的,你連做滿清的“奴才”的資格都沒有。滿清皇帝更加信任的是自己的“包衣下賤”們。清朝的最後幾年中,一次朝會上,袁世凱說“我大清……”,滿洲親貴們立刻說“大清什麼時候姓袁了……”,等到再次朝會時,袁世凱改口說:“你大清……”。雖然,這只是一個掌故,未必真實,倒是可以看出幾分端倪。

今天,喜歡吹捧清朝的,在清朝,無疑也是用熱臉貼冷屁股吧。。。


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從性質上來說,明清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都是農業時代下的傳統王朝。

當然,優劣都是比較出來的,沒有比較就沒有優劣。那麼就幾個重要的指標而言,明清還是可以比較下的,而且明朝明顯落於下風,直白地說:差得遠。

如清史專家戴逸說的:所謂盛世,應具備的條件包括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等。就此而言,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有三個:

其一為西漢“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約一百三十年;

其二為唐太宗“貞觀之治”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約一百二十年;

其三即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從康熙元年到乾隆六十年,計一百三十四年。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

看,戴逸老先生的總結是:明朝沒有盛世可言。(其實筆者善意地覺得,洪武皇帝和永樂帝之治,也勉強算個小盛世吧!)

戴逸先生認為,康雍乾時期之所以發展為盛世,一方面原因是三代帝王勵精圖治、勤政務實及其獨有的個性與戰略眼光,加之軍機處、秘密建儲、耗羨歸公、養廉銀等制度革新,由此政治局面安定,疆域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也與其他朝代所不具備的外部因素有關,如這一時期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大大刺激了康乾時期經濟的發展並迅速並擴大了經濟總量;

再者,從美洲傳來的玉米、土豆、番薯、花生等開始廣泛種植,其他糧食作物如水稻等的耕作技術有所提高,產量也增長明顯。

由此,在短短一百餘年中,中國人口從康熙初年的六七千萬連續突破一億、二億,進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人口,這幾乎是此前人口高峰三倍之多。

此後,中國人口進一步增長,至嘉慶年間突破四億。咸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的興起,中國人口減少了數千萬,但清末仍維持在四億人口以上。

從數據上說,康雍乾時期也無愧為盛世。據安古斯.麥迪森在《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及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的研究,在乾隆辭世的十八世紀末,中國的經濟總量佔到全世界份額的三分之一,這比當下美國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份額還要多;

而在當時世界製造業總產量中,中國所佔的份額超過整個歐洲近五個百分點,大約相當於英國的八倍、俄國的六倍。

當時的中國人口,也接近是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當時世界有十個五十萬以上居民的城市,其中有六個在中國(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

再者,乾隆朝在統一新疆後,中國疆域面積達到了一千四百五十三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第二大的疆域。

而且,和以往朝代所不同的是,乾隆朝的軍事能力是強大的,對整個疆域內的實際控制力也是歷代最強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乾隆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富強的一個時代;而從橫向對比看,乾隆治下的大清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些過硬的數據,顯然不是明朝所能相提並論的。沒話說。


坑爹史冊

別看不起清朝,清朝取代明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清朝消解了南北對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清朝大統一地圖)

自戰國末期以來,南北對抗一直就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個對外矛盾。所謂南北對抗,指的是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漢民族之間的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需要糧食和安居樂業的環境,一直嘗試往南發展,南方漢民族為了確保國家穩定,一直在考慮著怎麼壓制北方遊牧民族的壯大。這個矛盾,在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呈現出一種拉鋸式的狀態。也就是這種“相煎何太急”的狀態,消耗了中國古代太多的人力,太多的物力,太多的時間,太多的文明,嚴重阻礙了歷史的進程。

而清朝因為以北方統一南方的方式,實現了民族大融合,同時也“無心插柳柳成蔭”地消解了南北矛盾。從此後,北方再也不需要投入重兵進行防範,老百姓再也不需要為了北方的邊防,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當然,有清一代,也不能說北方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北方的蒙古人和西北的葛爾丹都鬧過,但那已經只能成為叛亂,不叫做入侵了。

有人可能會說,這也不算是清朝才有的進步,元朝就有了。但是,元朝只是形式上的融合,並沒有實現文化上的融合,而且元朝人為的等級制度,並沒有消解南北對抗,反而是加劇了南北對抗。

(明朝用於南北對抗的萬里長城)

第二,清朝代替明朝,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最成熟期和最高峰期。

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特點是皇帝極權政治。清朝的皇帝極權政治和明朝及之前的朝代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成熟標誌。

一是無限削減皇親權力,彰顯皇帝權力。西周的分封制是所有皇親貴族都有特權,後來到劉邦規定同姓才能封王,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歷史發展過程中,就這樣一步步地削減了皇親的封地和權力。明朝的時候,還實行的是藩王制,皇親以藩王的形式存在。但是清朝皇親再也沒有封地和其它特權,他們只能以富家翁、閒王的模樣存在。這樣便極大地加強了皇帝的特權。

二是清朝消除了明朝及之前朝代,損傷皇帝極權的多項頑疾。比如相權過大造成權臣控制朝廷,比如宦官專政造成宦官把控朝廷,比如外戚干政造成外戚統攝朝廷,比如藩鎮割據造成地方傷害中央,等等。明朝及以前的朝代,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嚴重的。但是清朝卻沒有這些問題。皇權再也沒有諸如此類的羈絆,從而把封建制度推向了高峰。

三是皇位繼承製度在嫡長子制和選賢制中找到了一個契合點,從而讓皇位繼承製度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成熟面貌。在明朝及以前的朝代,皇位繼承製度起決定作用的,是嫡長子制。但是到清朝,當康熙皇帝想把“選賢制”納入皇位繼承以來,又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樣的慘況。所以從雍正開始,他就實施了一套秘密建儲制。這種方法,可以同時實現嫡長子和選賢兩個目的。

(外戚及權臣干政)

至於經濟上,清朝比明朝有了更大的發展,這不用多說。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清朝雖然相比於明朝來說,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它依然沒有跳出封建制度。而且在世界資本主義制度轟轟烈烈發展起來的情況下,清朝卻依然按照封建制度的慣性往前挺進。可以說,清朝在把封建制度變得無比成熟的同時,也因此走向了死衚衕。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從清朝入主中原的歷史進程的角度和明朝中後期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我覺得清朝取代明朝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如果不是倒退,那麼至少算得上是停滯不前。明朝從正德年間開始在出現落後西方的苗頭,而清朝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後,中國徹底被孤立於歷史快速發展的格局之外。

一、被擱淺了的資本主義萌芽

清朝將中國的封建統治體系和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從整體來看這種統治就是一個閉塞呆板卻又牢不可破的石化現象。但從這種所謂頂峰,立馬可判制度的落後,最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落後。在清朝前中期的15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整個社會就像一潭死水,翻不起多大的波瀾。這相對於明朝中後期的江南一帶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來說就是一種落後。在清朝這種萌芽只能擱淺,僵化的體制已經讓中國失去了萌芽的可能。也失去了最後追上西方的機會。

有人說清朝後期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是一種社會進步,如果非得定義為一種進步,我只能說是一種僅僅限於表層的進步,猶如蒸包子一個道理,大火蒸籠裡看似轟轟烈烈,實則最後只是蒸熟了一層面皮而已,裡面的餡兒還在那,還是那個樣子。或者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被動的進步,一種沒有支撐的上升,一旦上面那根繩子斷了,腳下無立足之地,摔的粉碎。這根繩子就是官辦企業和官僚資本,繩子實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斷的,近半個世紀的洋務運動猶如被割斷了繩子。這種硬性的進步,終究還是不能掩蓋那種原本閉塞死板的小農經濟。經過清朝200年的稀釋,明朝末年那種經濟向上的萌芽徹底化為虛無。

二、被固化了的社會體系

從明朝到清朝,在統治階級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封建統治越來越牢固,君主專制越來越強化。很多瞭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朝廷中只有兩個關鍵詞:內閣和言官。明朝實行的內閣制是國家政策運轉中樞,內閣成員看似位高權重,但哪怕你是五品言官也能參揍一本。且不說這是不是出於黨羽之爭,這在客觀上加快了權力中樞關鍵人物的更替。反觀清朝,皇權自雍正以後便是如日中天,而且貫穿整個清朝的政治格局中永遠少不了滿清貴族或者皇族的身影。這是一種類似世襲性質的力集中。統治階級內部僵化,整個社會制度也隨之僵化。這在主觀上有利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但是如此固化不前的政治體系卻是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明朝用永樂盛世,有仁宣之治,有隆萬大改革。清朝貌似又有一個人們常說的康雍乾盛世。在此對比明朝同一開國時期分析一下所謂的康雍乾盛世到底是怎麼個過程。康熙西平準葛爾,南定臺灣,北抗沙俄。看似豐功偉績,實則很是狹隘。這是中國曆代王朝在開國一兩代君主都要所為之事,就是鞏固自己的統治,掃除潛在危險。康熙一朝可以用一句非常流行的網絡句子形容: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康熙晚年,官場吏治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雍正嘔心瀝血的十三年只是扭轉本將不好的局面。所謂康雍乾盛世很難達到像西漢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成就。其中一點原因就是相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於社會發展作用不大。

縱觀歷史發展,無論是經濟的發展方式上還是整個社會制度的潛在發展上。清朝中斷了明朝末年的一些社會萌發的好苗頭,並且在一些領域實現了倒退。


君之所見

滿族是少數民族又是一個半遊牧民族, 所以對於文化、經濟、生產、軍事理念、 科技等方面基本上沒有做出什麼有益的舉措。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滿族入關的時候,連同家眷才20多萬人, 這麼一個小的團體,又是一個沒有核心文化的團體, 想用自己的文化來改變漢族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所以結果就是滿族被逐漸漢化。 而滿族人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八旗老臣的思維改造,所以, 清朝最長足發展的就是政治制度,包括冊封制,宗法制。 還有一點就是在民族意義上,清朝比歷來任何一個朝代都好, 因為只有在清朝的時期,才有西藏、新疆、土爾扈特、 內蒙同時表示臣服的民族團結表象, 也是清朝中期時奠定了中國現行版圖的基本框架。 相對的,在清朝後期,改革軍制、發展官僚資本和民族工業, 發展速度明顯沒有漢族的強勢執政力。 因為滿族的傳統是崇尚遊牧和武術。 還有一點: “文字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註定是社會的偏折, 歷史的悲劇。貪官橫行,土地兼併,等級森嚴, 資本主義萌芽的扼殺” 這些是在中國曆代都有發生的。扼殺資本主義萌芽的並不是清政府, 而是明政府,明末的時候尤其限制商業和貿易,例如明朝中期重談“ 重農抑商”和明中後期的“寸板不得下海”。 這都是限制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而清朝, 從來沒有制止過這些經濟活動,為什麼呢? 因為滿族人根本不瞭解什麼叫經濟,什麼叫貿易。 而南方經濟發展是前後被明清戰亂,三番戰亂, 皇帝出遊和自然災害等事情耽誤。 還有“列強入侵,主權破壞,喪權辱國”,這些事情, 其實我們要是平心而論,宋朝,明朝,也是如此。 相對於當時的時代,他們不承認這些少數民族是中國人,所以, 他們都相當於被當時的“列強”入侵。 退步並不能因為這個朝代經歷了什麼或者是做過什麼來看待, 需要比較的是兩個朝代在最輝煌的時期。 個人感覺,明朝最強盛的時期,是沒有辦法跟清朝抗衡的, 無論是版圖還是民心,都是如此。


孤狼嘯月31600808

1644年明朝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滅亡,清朝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作為遊牧漁獵民族建立統治中國的大一統王朝與明朝有很大的不同,那清朝的中國社會相較明朝到底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呢?

筆者將會從農業、工業、政治等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農業

判定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農業總產量,而農業總產量的多少常常和人口呈正相關關係。明嘉靖、萬曆時人口為1.2億。由明盛世到清中期,人口由1.2億增為4億,即增加2.3倍,糧食產量亦必增加2.3倍。若仍按平均每人佔有原糧580斤計,即由696億斤增為2,320億斤。這是個很大的增長。

清代耕地面積的統計普遍偏低。近人研究,總面積應在10億畝以上。比明盛世的7.84億畝增加50%左右。單位面積產量就浙江、江蘇、安徽、江西來說,明代合清代的69—77%。

總體來說,清朝的農業是比明朝發達的,這也跟美洲高產農作物在清代中國得到普遍種植有關。

工業

康乾時期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清朝時期的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科技

明朝時期中國科技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在造船、天文、醫學、數學和化學及農學等,均對世界產生莫大貢獻。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清朝修書主要以總結前朝論著為主,並無十分出色著作,清朝科技是1840年中國步入近代之後才取得突破性進展。

天工開物圖稿

政治

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設置內閣,加強皇權。表面上皇權是有所加強,但實際上,皇權的加強更多的是體現在皇帝的權威上,在處理行政事務上,皇帝的權力並沒有明顯擴大。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外,其他皇帝大都不太靠譜,最為極端的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政事全靠文官集團處理,頗有君主“統而不治”之風,史學家也稱明朝皇權的懈怠期。如果明代政治制度進一步結合明末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民主思想,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為基礎進行政治改革,演化為類似英國君主立憲的政體也未可知。

進入清朝後,由於清朝統治者為滿洲人,統治人口龐大的中原,他們有天生的不自信,嚴重缺乏安全感。為此,康熙、雍正、乾隆都屢次強調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再加上清朝統治者大都十分勤政,所以清朝皇權得到了極度的加強。清朝的統治從思想、政治、文化上都是很極端的。

就歷史發展規律來說,社會的發展是不斷進步的。但同時,這種發展是曲線前進的,所以,今未必勝於古,後未必勝於前。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的發展有存在偶然性,低級文明對高級文明的征服過程伴隨著破壞。元朝和清朝入關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倒退,而有些倒退是不可逆的,錯過了歷史發展機遇,也就於事無補了。

再來看一下外國網友是怎麼看的一位外國網友在一家英文網站發佈了一篇名為“清朝取代明朝中國倒退了嗎?”的帖子,評論區迅速展開激烈討論。

和國內一樣,外國竟然也存在清粉、明粉,混撕大戰也毫不留情。不過,爭論才會有交流,才會有進步,經筆者翻譯整理,下列是老外的幾個較具代表性的觀點。

1,滿洲人破壞了中國文化,而是因為滿洲人的統治使中國的文化變得過分固守成性,在多方面導致了過度的保守主義,甚至停滯不前。

2,中國古代有選擇道路的權利。但中國從秦國到中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3,我認為中國人應該感謝清朝,因為他們有能力抵抗那些渴望在世界各地建立新的殖民地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如果不是清朝,中國在17 - 18世紀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4,大多數人都知道鴉片戰爭,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衰落在19世紀之前就開始了。自1644年滿洲人掌權以來,中國就開始停滯不前。

5,中國在明朝時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清朝只是延續了一些已經開始的東西。在鄭和航行後,中國禁止建造大型帆船,這是在明朝,而不是清朝。正是明朝的行動使歐洲的海軍技術超越了中國,而不是清朝。

6,你可以對明的缺點吹毛求疵,但總的來說,你會從軍事上、經濟上、文化上、科學上看它的成就,總之,它是中國的最後一個黃金時代。清朝當然不是一個黃金時代。舉個例子,火藥,滿洲人完全忽視了武器的發展,這使得中國在19世紀容易受到歐洲列強的攻擊。

其實,這家網站有很多中國粉,對於中國歷史的瞭解比有些國內的網友還要深刻,通過這幾個觀點可見一斑,總體來說是都是比較合理的。


逾洋史話

清朝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相較於明朝而言,有進步的一面,例如人口得到了大幅度增長、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限統轄的領土得到了增長、封建皇權得到了加強,但也有退步的一面,例如強行剃髮易服,這個制度真的令人憤怒,人人腦袋後面整天都掛著一個長長的辮子,醜的無法想象,尤其是滿清的官服,更是醜到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滿清的愚昧,就是曾經強大無比的蒙元也沒有實行這樣的政策,可見滿清的統治是何等的恐怖。


滿清在文化上對漢人的禁錮是難以想象的,作為文明落後的滿族,自己不想著如何進步,卻一心想著如何來打壓別人的進步,希望人人都像他們一樣的無知,以此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縱觀整個清王朝除了八股文,其他的學科都沒有啥進步,例如數學、物理、地理、醫學、天文、科技等等都遠不及明王朝,可就是這樣的文化禁錮,滿清也依然逃脫不了覆滅的結局。
滿清在文化上的禁錮,對讀書人忠君思想的教育,在曾國藩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作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國藩,在推翻了太平天國後,勢力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他完全可以來一次黃袍加身,從滿人手裡搶回本屬於漢人的江山,可是他不敢,因為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薰陶,讓他另立山頭,無異於天方夜譚。


文史坊

首先,我不姓朱,也不姓愛新覺羅。我不可能站在兩個皇族的角度分析問題。

可以這麼說,明朝是一個建立就可以看到滅亡的朝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就決定了明朝的走向。事實上朱允炆的決策和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朱元璋窮苦人家的孩子,歷史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他建立的王朝是在驅逐靼虜,推翻蒙元的基礎上。或許是因為他從小的時候窮怕了,所以他一上臺,就給他的子孫後代想好了出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衣食無憂。給自己的子孫定製了超國民待遇——分封。他的分封跟漢朝的推恩令又不一樣,那可是實打實的裂土封王。

朱元璋時期定的制度是,親王(皇帝的兒子)待遇是一年是一萬石,郡王兩千石(親王的兒子,嫡長子可以繼承親王爵位),鎮國將軍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兒子)然後待遇一直往下遞減,第八級也就是最後一級是奉國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個月也平均15石多,比七品縣令高多了。

而且只要是老朱家的皇族子孫,奉國中尉就是最低待遇,在往下的子孫也是按照這個待遇,這樣待遇最低的俸米一年也有200石。這還不包含其他的補助,婚喪嫁娶,生日節假日都有補助。所以生活在明朝的皇族生活都不錯,起碼衣食無憂。而且不用從事任何職業,可能朱元璋擔心這些皇族子孫給普通人搶飯碗,所以他老人家規定,皇族子弟不能參加科考,經商就更不用了,士農工商都不允許。

朱允炆上位的時候就開始削藩,這時候朱棣不幹了。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起兵造反。幾年後攻佔了當時的大明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

朱棣上臺之後沒有削藩,但是削去了親王郡王們的軍權。並且將他們牢牢限制在他們的封地上,也不讓他們跟當地官府聯繫、不讓他們跟當地百姓互動。如果要走動,或者進京都需要打報告申請。朱棣呢,還冊封了努爾哈赤的先祖為“建州衛指揮使”,讓他帶兵鎮守東北,並且世襲罔替。

這些親王、郡王得到封地之後肯定回無所事事,沒事就娶妻納妾,霸佔民女。然後生孩子玩。生到明末的時候這些親王,郡王皇親國戚已經接近百萬。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姓”,這些皇親國戚的待遇只高不低。而且他們溝壑難填,勾結地方官和不法奸商,侵佔老百姓的田產。老百姓可謂是有怨聲載道,有苦難言。

只所謂,禍不單行,福無雙至。明朝迎來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旱災,蝗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只好鋌而走險走上了謀反的道路。那時候朝廷為了節省開支,開始取消驛站,搞裁員。李自成這個不是官員的小官驛臣失業了。李自成也算是半個知識分子了,他也加入了農民起義的隊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義軍”的隊伍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事實上李自成應該寫一封感謝信給明成祖朱棣。感謝他不給這些王爺軍權,感謝他把這些王爺們養得白白胖胖的。感謝他讓這些王爺高俸祿。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如果是獅子,肥壯也就罷了,可惜是肥羊。為什麼說吃他娘,喝他娘,大家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因為這些王爺們,奸商們糧倉裡糧食足啊。

明朝什麼時候滅亡的呢?有說是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以身殉國,自縊身亡。也有說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也有說是“大將軍”施琅攻進臺灣……

大家有沒有發現,他們都是“漢人”?當然也有一個不是漢人的,就是努爾哈赤——建州衛指揮使,已經傳了好幾代了。他以“七大恨”的名義起兵了。

事實上呢,滅亡大明的真是滿人嗎?攻進京城的是李自成,引清軍入關的是吳三桂,領兵攻進臺灣島的是施琅。

如果明朝不滅亡,大明真的會過渡為資本主義社會嗎?看看明朝皇室,貪得無厭的程度,老百姓走入奴隸社會還差不多。

當然清軍入關的時候也是非常血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興文字獄。事實上提到文字獄,朱元璋因為孟子說過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而反孟子,他已經忘掉了他也是靠農民起義起家的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封建社會朝代的更替,很難發現有超過三百年的,當然包括漢朝。西東兩漢事實上已經不是一個朝代了,中間隔了一個新朝。在西漢過渡到新朝,從新朝過渡到東漢漢的時候,又是大規模的人口消亡。各位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一個朝代到了後期,土地兼備已經很嚴重了,嚴重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嚴重到像一個炸藥桶,一點就爆。


但凡有農民起義的朝代,都是活該滅亡的朝代。明朝被李自成推翻、被清朝取代,清朝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都是一樣的。

用孟子的一句話做個總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當然,現在已經不是君君臣臣的朝代了。

用毛主席一句話結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前進的動力。


太極雲飛揚

這個,要看你的價值譜系了。具體來講,你認為啥是進步,啥又是退步?啥是歷史進步,啥又是歷史退步?

打個比方吧,有一種腦癱兒,隨著年紀增長,腦癱只會越來越嚴重,但人家年齡增長中,體重增加中,努力活著中……你說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是一個人,就有這麼多衡量的指標:身體、年齡、智商、體重……那一個社會,及你所謂的歷史,又該有多少指標?而這些指標,它們各自的權重,我們又怎麼設置呢?

先說說黑格爾的觀點吧,這應該是著眼於哲學層面上的。他認為中國歷史根本談不上進步,就是個小毛驢拉磨,或者推翻重來的遊戲:“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當代法國政界與學界都很出名的阿蘭•佩雷菲特給黑格爾點了一個大大的贊,說:“黑格爾是對的”。按這些鬼佬的說法,清取代明,沒有進步。打倒鬼佬。

下面我們找個自己人,錢穆。錢穆講政治,他有一本書,叫《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那麼,你會發現他的指標只有一個:政治。這裡沒有科技指標,沒有社會指標,沒有人口指標,沒有教育指標。總之,他是單一指標。按照他的單一指標,他認定,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制度,或者說,稱得上好制度的,乃是唐朝的三省六部一臺制。他認為,中國有些連制度都不是,只能叫做事件或法術。制度指政而言,法術只是些事情或手段。出之於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術則出之於私,因此沒有一定恰好的節限。當然又不能細分,而且一個制度之成立,也當然有許多複雜關係,總不免夾帶有當時一些私意。不過公私之間有分量的輕重。按此,他認為,論漢代,西漢可說是制度,東漢則多半出於光武的私心。論唐代,確實可說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則有許多隻算是一種法術。明代,有許多隻能說它是一些事,不能說它是一些制。到了清代,可說全沒有制度,或者說,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著明代,且在明代的制度裡,再加上他們許多的私心。這種私心,可說是一種“部族政權”的私心。總之,只見法術不見制度。

這個錢穆,也得打倒,比黑格爾為首的鬼佬還狠,別說進步,或者輪迴了,乾脆說我們唐以後都是退步嘛。

不過,我們可以按一般性思維,列出一堆指標: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商業、手工業、製造業、人口、社會、法律、教育、考試、建築、文學、哲學、藝術、疆域、交通、都市、衣食、住行、外交、交流……然則這其中,哪個是進步哪個是退步呢?

政治按錢穆的觀點,不用說,退步了。

法律,《大清律》除了抄《大明律》,還有自己的改動,更嚴刑峻法,更思想高壓,對十惡處刑更重,擴大謀反、謀大逆的定罪範圍,提高量刑標準;嚴防宦官朋黨,加強皇帝專制;增加滿族特權;進一步重農抑商等。這應該也是退步了吧。西方人考察大清司法制度,說咱是野蠻人或者半野蠻人狀態。

人口進步了,明朝據推測最多不超過兩億,清朝達到四個多億。

疆域也擴大了,明進疆域,有說350多萬平公的,有說970多萬平公的,但是清朝卻不含糊,最高達1350萬平方公里,晚清一再縮水,卻也是1170萬平方公里。

對了,清朝的雞的屁,鴉片戰爭前全球第一,總量達全世界的30%,我們現在13億人,吭哧吭哧,也才全球行二吧!

我寫文章動不動也用“歷史的進步”這樣一個概念,其實我的本意,進步已經中性化了,或者說,歷史的內涵無非是時間。一句話,所謂的歷史的進步,不外是歷史的推進,或者時間的推移。你當一箇中性詞或者一個時間概念就中了,別當價值判斷。

傳說唐朝時有個叫布袋和尚的,有這麼一首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一句話,也可以都當進步的,比如一個天才,後面生了一個平庸的兒子,但是能生子也是進步呀,你要連個平庸的兒子都沒有,絕了後,比如明朝滅了,你後面連個接盤的王朝都沒有,那才是真步的退步哩。打個比方,大明王朝作為一個三百年的老字號公司,破產倒閉了,大清把大明吞併了,甭管人家經營方式與理念是否進步,至少人家的公司也堅挺三百年,妥妥的老字號,也算可以了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