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话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生母钮祜禄氏的寿诞在即。有大臣上奏,天下安定,四海安宁,不如择地建一处园子,一为祝寿,也为太后、皇帝有个清闲之地散心。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不久,乾隆批示,把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扩建为清漪园,园内须修建一处休闲之所。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这处休闲之所建成后,乾隆看到有上下两层戏台,周边树木成荫,百鸟争鸣,龙颜大悦。因乾隆对黄鹂鸟有“黄鹂都啭罢,笑我始来听”的美赞,因而此处得名“听鹂馆”。

皇家园林诸多,休闲庄园更是遍布多处,论及建筑之精巧,装饰之华丽,听鹂馆都未达到极致。那么,听鹂馆为何却备受乾隆皇帝喜爱?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史料记载,乾隆为其母祝寿,亲自登临听鹂馆戏台表演。说到这里,要多讲几句,乾隆唱的不是京剧,而是昆腔,从康熙开始,清宫之内唱昆腔便作为礼制延续下来。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言归正传。听鹂馆凭借乾隆在此唱戏,不光有了地位更是有了名气,内务府与工部瞅准时机,开始布置听鹂馆,从里外装饰到工作人员都是一流配置,标准与皇宫看齐。

每逢皇帝驾临听鹂馆,便调配御厨随行,慢慢地,一些御厨开始常驻于此,忙时做御膳,闲时创制各式菜品。皇帝每次看戏之余,都会在听鹂馆用膳,吃得高兴便大赏御厨,一些御厨也因而飞黄腾达。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到了道光年间,清宫的名伶大都被遣散回家,只留少数唱角供皇室日常消遣娱乐,而听鹂馆的地位却始终未曾动摇,皇帝闲暇之余还是会驾临听鹂馆,看戏用膳。

故事到这,其实才讲了一半。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所毁,听鹂馆亦未能幸存。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漪园重建。次年,光绪颁发上谕,将正在重建的清漪园易名为“颐和圆”。建园工程一直进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大体完成,恢复、改建、新建的建筑群组共97处,听鹂馆是其中一处,慈禧为其题写了匾额“听鹂馆”。

每逢慈禧宴请外国使臣,或消遣娱乐都会选择在听鹂馆。今天听鹂馆的正门“金支秀华殿”其实是戏楼的后台,负责演奏宫廷音乐,戏楼的北面才是正殿听鹂馆。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颐和园内的德和园颐乐殿建成后,慈禧便常在那里看戏,听鹂馆的小戏楼只举办一些小型戏曲演出,主要被用作了御膳房。

进入民国后,一商人于1914年在听鹂馆开设“听鹂馆励志社招待所”,有餐饮、茶座服务; 1924年,商人陈玉山在听鹂馆开设万寿山食堂。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北平后,在颐和园的第一餐便是由听鹂馆的厨师制作的。

新中国建立后,听鹂馆饭庄开业。开始承担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工作。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听鹂馆饭庄始终以清代“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制作菜品,尤以“活吃”昆明湖大鲤鱼闻名遐迩,肉质鲜嫩,口味鲜香,色泽艳丽,当菜上桌时,鲤鱼的嘴和尾仍然在动,令中外宾客拍手叫绝。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此外“金鱼鸭掌”“龙舟活鱼”“罗汉虾”等菜品,因其“浓香酥嫩、味鲜口爽、色泽红润、回味悠长”,深受国际友人欢迎。餐厅厨师还充分利用昆明湖中的大鲤鱼,创制了“全鱼席”,鱼类菜品多达200多种,清香醇美的荷花鱼丝、鲜嫩软滑的熘鱼片、独具风味的菊花生片鱼锅等,都是上等佳肴。

北京能有这家饭庄,源自乾隆在此登台唱戏

时至今日,听鹂馆始终坚持用古法烹制宫廷菜,在保留菜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为餐饮界人士学习中国传统厨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