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攻破南京後曾國藩竟縱容部下屠城,罹難者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南京)。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大部戰死,一部自焚,10餘萬人無一投降。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

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其中兇酋悍黨,如李開芳守馮官屯、林啟榮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萬餘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而那些歷朝歷代倖存下來的建築與文物古蹟,也幾乎是掃地以盡。

攻陷天京後,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入南京後,湘軍大肆焚掠,繁華的古都南京頓成瓦礫。曾國藩巧言上書"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

湘軍攻破南京後曾國藩竟縱容部下屠城,罹難者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7月22日,李秀成被俘,在寫完供詞後,被曾國藩就地處死殺害。曾國藩沒有將李秀成送到北京,是為殺人滅口。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

"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餘不欲言,餘亦不敢言也。"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最多有100萬人,可屠城之後10多年,到光緒登基時,南京只剩不到50萬人。

湘軍攻破南京後曾國藩竟縱容部下屠城,罹難者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湘軍屠城的情景:"……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當時金陵士大夫有隱語:"昨夜諸侯今庶人,江寧民家盡死人!"(昨夜諸侯今庶人,指"曾"為"國藩")。三十二年後,譚嗣同去南京仍聽當地人說"(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入於湘軍,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頭""曾屠戶"等詞稱呼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形容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攻打南京時,屠殺平民無數。

湘軍攻破南京後曾國藩竟縱容部下屠城,罹難者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湘軍為何屠城,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來湘軍這種軍事組織朝廷是不給軍費的。除了曾國藩靠著自己的面子在湖南老家募捐一部分之外,其他就只能靠搶了。尤其後期湘軍在湖南境外作戰,士紳募捐來源急劇減少,只能以戰養戰。不屠城就發不出軍餉,沒軍餉誰給你幹活?

二來湘軍屬於老式封建軍隊,軍紀渙散,士氣極容易崩潰。為了維持組織激勵士氣,對軍官封官許願,對士兵許諾破城不封刀,讓手下人都有油水撈(和軍餉不一樣,這是軍餉以外的部分)。

第三就是軍事上的考慮,平定太平天國的戰鬥大多都打的很慘烈,雙方敵對情緒很嚴重,加上湘軍人數不多,打下一個地方以後留不下多餘兵力來防守,又擔心遺留的敵軍殘餘搞破壞,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殺光了。

至於天京之戰後屠城尤為慘烈的原因還得加上一個。當時天京久攻不下,李鴻章手裡有購買的西洋火炮,威力巨大。朝廷對戰局進展緩慢不滿催促李鴻章進兵。雖然李鴻章想成人之美,一直拖延。但曾國藩還是著急,畢竟再打不下來李鴻章也頂不住壓力。到時候天京之戰的功勞就要被分走了。於是曾國藩以此激勵手下軍官,不顧傷亡強行攻城,導致損失巨大。事後的屠城帶有報復成分,故而特別慘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