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教授说“明治维新让日本成为西化的近代国家,这是历史的讽刺”,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马虎李

日本西化过?没有吧?

教科书上中美史学界的基本定义可是这样说的:“明治维新之后的旧日本是一个法西斯国家。”,所以说日本什么时候西化过呢?我是不知道。

西方近代国家体制的建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君主立宪制”,即王室成为国家的政治象征而不过度的掌握实权。而明治天皇睦仁,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中,只有大正天皇在晚年丢掉了对军队的控制权。明治天皇和昭和天皇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掌握着国家的实权。

所以说日本不完全是一个法西斯国家,因为他没有完全建立起军部独裁,军部固然有着极大的权力但是也只不过是天皇手下的工具。然而大正天皇时期,虽然大正天皇丢掉了许多权力,民主思潮在日本崛起,但是军部却一直与政党政治的民主思潮对抗着,最后军部的权力再被裕仁夺走。也就是说,日本近代的政治制度有着很浓厚的中世纪君主制色彩。

所以凭什么说日本近代西化过?日本信民主吗?日本信自由吗?日本信万能的共产主义吗?近代日本史学家都是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做皇室的走狗,替日本军国主义洗白。将天皇塑造成没有实权,被裹挟进政治家斗争的漩涡中的角色。

我并不是否认明治维新的成功,但是很明显,明治维新虽然让日本在短时间内得以跻身列强之林,从棋子和棋盘变成了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执棋者,但是明治维新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标准的近代政治制度。

那么如何给明治维新定性呢?

明治维新就是一次成功的洋务运动,没有什么好吹的,旧势力依然在政党政治皮毛的掩护下为权力都争着,日本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像样一点的近代政治体系,还得等美国人拿着蘑菇弹来帮忙。


贞观防务

很简单,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日本没有从来发生过“明知维新”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日本会不会用30年崛起?会不会打败俄罗斯帝国?会不会打败清帝国?解答区有一个ID,叫做 @莫念折生 ,是所谓的“历史达人” ,他非常的看不起“明治维新”,他认为,第一,

“明治维新”就是“倭寇夺权侵华”,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国人的血泪来买单的。第二,日本的成功源于李鸿章淮军—北洋的无能。所以,“明治维新”没用,是被夸大的。

这个 @莫念折生 是典型的思维混乱,不知道怎么做上了“达人”。“明治维新”的本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凝聚社会组织力,口号是“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简单的说,就是尽快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这个有错吗?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残余没有被彻底清除,结果后来膨胀起来,这个恰恰就是“明治维新”所要铲除的。维新的目的是富强,而不是侵略。我们不能因为维新为国家积累了国力,就认为维新是用于侵略的。日本对清战争的胜利,固然有“李鸿章淮军—北洋的无能”的因素,但如果没有“明治维新”为日本打下雄厚的国力基础,恐怕日本连一艘像样的现代化舰艇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挑战北洋舰队。要知道,在维新成功之前,日本还在拒绝修建铁路。假设日本没有维新,恐怕他们的结局会非常悲惨。

我们不能因为仇恨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说的一无是处。他的成功,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明治维新”让国家“富起来,强起来”,说明它是有益的,即使是有缺点,但它还是有益的。我们不要因为仇恨就蒙蔽了正常人的认知。


怀疑探索者

日本和德国在统一之前的国家形态很像,都是四分五裂的封建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作威作福的政治形态。在日本政治统一之前,日本是个没有力量的幕府将军作为名义上中央政府领导的国家,全国只有不到八百万人口,却有大大小小三百个藩主大名,天皇也不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君主,而是日本国家宗教的教主,只在自己小小的宫廷领地内活动,没有任何世俗权力。

为什么西方殖民者没有殖民日本,不是说日本多么有力量,而是日本太贫穷落后了,大家都知道,日本没有什么资源,国家又是高度分裂的,不存在全国市场,土地资源也极其匮乏,大多数农田都是山间的小块田地,实在是榨不出什么油水,而分裂分散的大小领主都有自己的独立武装,虽然不堪一击,但打下他们不仅得不到任何西方殖民者想要的有价值的财富,也是要蒙受一定损失的,这让西方殖民者对侵略日本不感兴趣。

1850年代,美国将军佩里率领四艘军舰路过闯进东京湾,向日本幕府将军传了个单子,提出了类似欧洲人向中国提出的开放日本通商口岸之类更过分的要求,并撂下话儿来,明年再来给个答复,否则就打进去。

第二年,果然美国人如约而至,日本幕府未做任何抵抗,全部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大家知道,虽然中国对西方类似的要求都是要打一打的 虽然屡战屡败,但也表现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骨气,日本是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的。这就是日本近代史被大书特书的‘黑船来袭’,把它作为了日本走进现代的标志性事件。

从此,日本作为西方世界殖民体系的一个贸易中转站融进了西方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一些给西方人打工干活的买办也就有了机会跟着西方的贸易商船进入西方国家留学考察,全面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教育,他们回国后一方面从这种贸易当中积累了资本,一方面形成了脱亚入欧的思想,形成了三大强藩,日本现首相安倍就是属于强藩之一长州藩的贵族政治集团的,日本近代有名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也属于长州藩,前首相麻生太郎现日本副首相财务大臣则出身于另一强藩萨摩藩贵族。

大家可以由此得知,近代日本基本就是西方资本在日本的买办代理人建立的国家,三强藩依靠西方人提供的洋枪洋炮武装的军队,掀起了倒幕运动,并把天皇抬出来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了统一日本的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三强藩贵族政治资本通过天皇权威建立的近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家都以为天皇在日本是说一不二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战前天皇家族的所谓实权实际上是安倍祖上赋予的,并且各个政治资本财阀乃至天皇家族之间是通过联姻资本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安倍愚蠢的右倾化政策和加强对天皇控制的举动让日本老天皇不满,管理日本皇宫事物的官员人事都被安倍擅自更换成了自己的人,因此老天皇不愿意替他背书而提出辞职,这让安倍很尴尬,因为天皇在日本国家神道教当中的地位是神,神怎么能辞职呢!这是动日本右翼摇宗教意识形态基础的举动。

也就是说日本大吹特吹的明治维新,实质上是西方资本利益代理人集团做出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并且得到了英美资本的大力扶持和支持的,因为,这个时候英美的世界霸权需要个遏制潜在的挑战大国中国和俄罗斯的战争代理人,明治维新当然能够成功,并且建立强大的军队就是他的首要目标。相对的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只是因为各方国际国内势力拉扯根本不可能让你成功,中国近代史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对比结论完全不得要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战后美国人依旧要把安倍的战犯外公岸信介请出来当首相,依旧维持了日本天皇的地位,因为这时候美国人发现苏联和中国依然是美国世界霸权的威胁,日本的美国利益代理人作用还在继续,和明治维新一样扶持日本为我所用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光华

首先,应该去掉“明治维新”这四个汉字的邪魅光环,在现代汉语语境里,经过一百多年来众多有心人的酝酿,“明治维新”已经被吹捧成了不亚于让日本人集体得道成仙的神话,成了日本粉丝口中,中国人必须艳羡的,比耶稣复活升天还重要的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是日本国内热衷于做江浙走私的九州,萨摩地方的海商势力,或曰倭寇,在中国南方遭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的背景下,看到了背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力量博弈,也就是西方现代博弈的主线,即荷英美新教海洋国家和法德意西葡为代表的欧陆天主教势力的几百年的斗争。

当时的幕府将军政权,为了对付打上门来的英美新教势力,是亲法国的。

倒幕的主力是亲英美的,牵线搭桥的是失去了台湾,栖身于日本的荷兰殖民势力,它们利用隐秘的走私资金,向刚刚内战胜利,财政面临崩溃,急于处理的美国北方新教资本主义政府,购买了大量战后剩余军火,数以万计的,当时最好的燧发滑膛步枪和阿姆斯特朗炮被运进日本。

在江浙沿海的禅宗佛教徒当中,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除了纯粹的佛学爱好者,还有各种间谍和佣兵,以及来历不明的年轻貌美的尼姑(如某位浙江历史名人的母亲)。来自长州的佣兵同样历史悠久,经历了太平天国,乘乱拿到了许多东西,学会了许多东西的长州佣兵,带着如何组织宗教信徒上战场排队枪毙的经验,回到了日本。

政变的经过是简单的,结果就是成立了一个所有政客都穿着燕尾服的,在所有细节模仿英美清教徒的政权,学会了近代战争,却依旧贫穷。

由于曾国藩没有称帝的意思,加上作战手段卑劣,民愤极大,湘军主动退出了权力中心,李鸿章的淮军意外控制了中国的经济中心,淮军的那几下子根本服不了众,特别是苏州杀降事件,日本人是很清楚的,从一开始就没放在眼里,很早就谋划从淮军_北洋手里夺取后者轻易得到的一切。从甲午到918,这样的掠夺让中国三代人的财富几乎都落入日本的腰包,日本作为强盗崛起了。

所以,“明治维新”就是“倭寇夺权侵华”,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国人的血泪来买单的。

日本的成功源于李鸿章淮军_北洋的无能,随着918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北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中国力量在全面战争的铁砧上锻打成型,日本人踢到铁板上,疯了,为了维持战争机器,保住侵华收益,向背后正准备收割的荷英美下了手,结果是两颗核弹。


莫折念生



大清帝国被船坚炮利的英国人打倒在地,割地赔款国之不国,这对日本刺激很大。118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将军德川幕府统治,德川幕府为了防止外来入侵,采取了闭关锁国措施,只容许与少数国家保持贸易如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家,并且只开放了长崎港作为通商口岸。德川幕府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与时代的结合,导致了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率领铁甲战舰闯入了江户港,并且仪仗武力逼迫软弱无能的幕府将军签署了日美亲善协议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签署极大破坏了日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让中下级武士阶层利益极大受损,于是在地方番主联合革新派人士和幕府高级贵族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其核心是尊奉天皇,赶走侵略者,政治上清除与西方勾结的幕府当权者,攻击外来外交和商队,运动激起了幕府将军和列强强力绞杀,最后失败了。

维新志士吸取了尊王攘夷失败教训,认为日本必须彻底革新,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

1864年高杉晋夺取了长州幕府政权,随后联络其他番主幕府改革派,以迎回天皇为旗号,迅速攻城略地,建立了明治政权。高杉晋本人是中低级武士阶层,青少年时期被幕府派往日本经济发达东北地区学习西方文化,后又被派往中国学习,高杉晋来到中国时候正直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他来到了上海与西方国家的商贸公司及外交机构交流,发现日本必须摆脱清帝国控制,直接学习和对话欧美列强,才能取到真经。

高杉晋回国之后,经常与留学西方进步人士讨论日本革新,中国严复的海国图志和天演论传到了日本,成为革新人士维新思想的指南。

高杉晋等维新志士经过多年的努力,等到了德川庆喜奉还大政,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开启了政治上君主立宪政体;军事上陆军学德国,海军学英国;教育上学习西方国家教育体制,设立教育省制定现代教育;法律上学习西方设立刑法司法制度,仿造法国商法。明治维新改革了国家生活许多方面,但是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如保留贵族华族制度,宗教上信奉神道教,将天皇继续神化,政权组织由幕府将军的番主,武士阶层构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权体制,导致了日本后来军国主义思想兴起,走向对外疯狂扩张的道路。

如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所言:我们是天照大神的子孙,我们信奉天皇。伊藤博文最大功业是建立了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秩序进行政治和平演变。


唐俊龙55398571

140年多前,日本还只是“天朝”眼中的“蕞尔小国”,闭关锁国,经济落后。但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竞争者。

但明治维新是有争议的。

一方面,明治维新体现了日本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和现实精神,是日本走向现代化之路的直接推手。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讲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历程。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明治维新的一些鼓手的形象不怎么正面。比如被称为明治维新思想导师的福泽谕吉,他与伊藤博文,被认为是使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哼哈二将。福泽谕吉的观点也被讥讽为“全盘西化”观点,这种全盘西方对日本文化的自我定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日本思想家竹内好就评价说:日本向西方看齐的“优等生文化”导致了自我意识的丧失。

明治维新的全盘西化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日本民族身上的矛盾性格,比如日本学的经典之作《菊与刀》里这么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但又非常温顺;他们黩武却又酷爱美丽;自负桀骜却又文雅守礼;顽固不化却又狡黠善变;性情温顺却又不甘受人摆布;忠贞不贰却又容易叛变;勇敢却又怯懦”。日本民众精神的一部分通过明治维新的全面开放,接受了外来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另一部分却还依然停留在跃进前的水平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应付外部世界。这种精神文化的历史割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性格特征中的两极化和二元性。


不雨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国内的权力争斗,另一条是对外发展路线,这两条线相互影响,由开始的并行相悖到最终的并行不悖。内政外交,日本必须在同时处理好这两个方面,才可能在新的世界局势下生存发展。

内政问题的爆发起因在于外交出了问题。日本从江户早期就执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只与清国、荷兰保持着有限的接触。而1853年佩里将军的四艘军舰在江户湾转了一圈,稍稍展示了下硬实力,就引起日本国内思想的混乱和恐慌。开国还是继续锁国,学习西方还是保持本国特色,是关乎“生存还是死亡”的大课题,日本明白自身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幕府方面为了稳固政权,维护既得利益,不得已答应了开国条件。这种“不得已”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国内青年热血武士们认为这种“不战而降”实在有辱武士道精神和大和民族脸面,于是传统保守主义和爱国者主义高度契合,产生了足以变革国家的力量。当时孝明天皇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攘夷主义者,自然得到了众多爱国武士的追随,其“正统”身份也能够。在“尊王攘夷”的大旗下,最终西南强藩联手打败了幕府军,完成了政权更迭。

但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动摇了时人,尤其是武士阶层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动摇或改变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其中发生了西南藩的对外战争—萨英战争和长州战争让保守武士切实体验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虽然早先藩政府为了“攘夷”就开始学习西方军制,购入或尝试制造近代兵器,但硬实力的差距证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行不通,“夷”是攘不动的。当然,日本在政权更迭时西方国家忙于处理家务,并没有过多的干预,这对日本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孝明天皇去世,刚刚元服(成年)的明治天皇登基,也给了日本转变国家路线提供了机遇。当时日本面临的问题是,新政府成立后该如何选择发展道路,又该如何处理与外国的关系。于是日本对外采取了非常传统的“和亲”方式,但这并不能改变西方对日本的传统印象—野蛮、落后。于是日本积极引入西方文化,确定了文明开化的国策,“打不过你们,就成为你们的一员”。最初,日本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甚至复古的,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恢复了古代的太政官体制。只是后来随着开化日久,国民觉醒,最终引入了西方的内阁制。这其间,攘夷保守势力一直在采用起义或暗杀政府改革者的方式进行反扑,但在明治政府的强权之下终究寡不敌众,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岛先生说“明治维新,是为了尊王攘夷而进行的以天皇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革命性运动”,这话是不错,但在“尊王攘夷”和“天皇执政”的背后有着更高远更根本的国家目的,就是“强大起来”,“生存下来”,而所谓的路线转变等等都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所以在我看来,日本明治维新的初衷和结果并无根本龃龉,只是形式上有些曲折反转,略显“讽刺”而已。

私见而已,权当一家之言吧。


东瀛游侠

伪政府算什么近代国家?日本只是美英用来做炮灰的伪政府而已。伪政府打了几个胜仗,浪了,以为单靠手下的伪军,就能叛主自立了。在东亚大陆以战养战越做越差,不能自给时,主人自然拒绝增加投资,反要求卖掉不赚钱的业务,以减员增效。没想到伪政府反过来咬主人,结果被主人拔掉了爪牙,继续做伪政府,只不过由炮灰改为苦力。现在如没特别改变,苦力伪政府的社会会在几十年内自然瓦解,这对伪政府的主人,对手,乃至它自己来说,都不是什么秘密。


萧钦钧

对日本的正确认识,需要我们自己有明确历史观,不能以某个时间段特殊情况来诠释历史全部。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归位及地位,不应该期待日本人自己反省或者自我扬弃,这样容易出现被动、误导甚至错误的历史观。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近代史给我们的感觉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网络上有配合否认、篡改及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的言论,一度大行其道。

期待主流研究还原真实历史,客观认真对待日本加害者认知,不要再受日本舆论误导,化解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东海地区、南海地区及钓鱼岛等问题的日本政策导向,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抓住外交牛鼻子,不要被日本牵鼻子。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动甲午战争,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侵略中国,分解中国,台湾沦陷,东北沦陷,中国人民苦难开始,日本利用中国完成了原始积累,迅速发展,挤入西方俱乐部,其后代还在做同样美梦,妄想回到帝国时代,完成大东亚共荣圈帝国事业,殖民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日本有少数人对近代史有比较清醒认识,但并不是日本主流,日本政府已经洗白加害者身份,而且其错觉是中国人冤枉他们,他们受到的伤害貌似比我们还多,因此日本人难以自圆其说,陷入自相矛盾境地。

如何认识日本,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立场,不应再以日本人的视野来模糊我们自己的观点。


蓝莓哥哥

没明白这个讽刺是对什么的讽刺?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大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之后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一个分支,在西方眼里,日本始终是东方,日本自认为的脱亚入欧,在西方看来依然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毕竟日本的格局就那么小,为了生存她已经做的很好了。当中国再次崛起,返回亚洲似乎更符合她的发展利益。

也或者注定她要继续扮演一个试验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试验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