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教授說“明治維新讓日本成為西化的近代國家,這是歷史的諷刺”,你怎麼看這種說法?

馬虎李

日本西化過?沒有吧?

教科書上中美史學界的基本定義可是這樣說的:“明治維新之後的舊日本是一個法西斯國家。”,所以說日本什麼時候西化過呢?我是不知道。

西方近代國家體制的建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君主立憲制”,即王室成為國家的政治象徵而不過度的掌握實權。而明治天皇睦仁,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中,只有大正天皇在晚年丟掉了對軍隊的控制權。明治天皇和昭和天皇可都是實實在在的掌握著國家的實權。

所以說日本不完全是一個法西斯國家,因為他沒有完全建立起軍部獨裁,軍部固然有著極大的權力但是也只不過是天皇手下的工具。然而大正天皇時期,雖然大正天皇丟掉了許多權力,民主思潮在日本崛起,但是軍部卻一直與政黨政治的民主思潮對抗著,最後軍部的權力再被裕仁奪走。也就是說,日本近代的政治制度有著很濃厚的中世紀君主制色彩。

所以憑什麼說日本近代西化過?日本信民主嗎?日本信自由嗎?日本信萬能的共產主義嗎?近代日本史學家都是這樣,睜著眼睛說瞎話,做皇室的走狗,替日本軍國主義洗白。將天皇塑造成沒有實權,被裹挾進政治家鬥爭的漩渦中的角色。

我並不是否認明治維新的成功,但是很明顯,明治維新雖然讓日本在短時間內得以躋身列強之林,從棋子和棋盤變成了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執棋者,但是明治維新並沒有建立起一個標準的近代政治制度。

那麼如何給明治維新定性呢?

明治維新就是一次成功的洋務運動,沒有什麼好吹的,舊勢力依然在政黨政治皮毛的掩護下為權力都爭著,日本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像樣一點的近代政治體系,還得等美國人拿著蘑菇彈來幫忙。


貞觀防務

很簡單,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日本沒有從來發生過“明知維新”會怎麼樣?如果沒有。日本會不會用30年崛起?會不會打敗俄羅斯帝國?會不會打敗清帝國?解答區有一個ID,叫做 @莫念折生 ,是所謂的“歷史達人” ,他非常的看不起“明治維新”,他認為,第一,

“明治維新”就是“倭寇奪權侵華”,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淚來買單的。第二,日本的成功源於李鴻章淮軍—北洋的無能。所以,“明治維新”沒用,是被誇大的。

這個 @莫念折生 是典型的思維混亂,不知道怎麼做上了“達人”。“明治維新”的本質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凝聚社會組織力,口號是“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簡單的說,就是儘快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這個有錯嗎?日本後來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殘餘沒有被徹底清除,結果後來膨脹起來,這個恰恰就是“明治維新”所要剷除的。維新的目的是富強,而不是侵略。我們不能因為維新為國家積累了國力,就認為維新是用於侵略的。日本對清戰爭的勝利,固然有“李鴻章淮軍—北洋的無能”的因素,但如果沒有“明治維新”為日本打下雄厚的國力基礎,恐怕日本連一艘像樣的現代化艦艇都沒有,根本沒有資格挑戰北洋艦隊。要知道,在維新成功之前,日本還在拒絕修建鐵路。假設日本沒有維新,恐怕他們的結局會非常悲慘。

我們不能因為仇恨一個人,就把這個人說的一無是處。他的成功,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明治維新”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說明它是有益的,即使是有缺點,但它還是有益的。我們不要因為仇恨就矇蔽了正常人的認知。


懷疑探索者

日本和德國在統一之前的國家形態很像,都是四分五裂的封建貴族在自己的領地內作威作福的政治形態。在日本政治統一之前,日本是個沒有力量的幕府將軍作為名義上中央政府領導的國家,全國只有不到八百萬人口,卻有大大小小三百個藩主大名,天皇也不是我們世俗意義上的君主,而是日本國家宗教的教主,只在自己小小的宮廷領地內活動,沒有任何世俗權力。

為什麼西方殖民者沒有殖民日本,不是說日本多麼有力量,而是日本太貧窮落後了,大家都知道,日本沒有什麼資源,國家又是高度分裂的,不存在全國市場,土地資源也極其匱乏,大多數農田都是山間的小塊田地,實在是榨不出什麼油水,而分裂分散的大小領主都有自己的獨立武裝,雖然不堪一擊,但打下他們不僅得不到任何西方殖民者想要的有價值的財富,也是要蒙受一定損失的,這讓西方殖民者對侵略日本不感興趣。

1850年代,美國將軍佩裡率領四艘軍艦路過闖進東京灣,向日本幕府將軍傳了個單子,提出了類似歐洲人向中國提出的開放日本通商口岸之類更過分的要求,並撂下話兒來,明年再來給個答覆,否則就打進去。

第二年,果然美國人如約而至,日本幕府未做任何抵抗,全部答應了美國人的要求,大家知道,雖然中國對西方類似的要求都是要打一打的 雖然屢戰屢敗,但也表現出了一個大國應有的骨氣,日本是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的。這就是日本近代史被大書特書的‘黑船來襲’,把它作為了日本走進現代的標誌性事件。

從此,日本作為西方世界殖民體系的一個貿易中轉站融進了西方的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一些給西方人打工幹活的買辦也就有了機會跟著西方的貿易商船進入西方國家留學考察,全面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教育,他們回國後一方面從這種貿易當中積累了資本,一方面形成了脫亞入歐的思想,形成了三大強藩,日本現首相安倍就是屬於強藩之一長州藩的貴族政治集團的,日本近代有名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也屬於長州藩,前首相麻生太郎現日本副首相財務大臣則出身於另一強藩薩摩藩貴族。

大家可以由此得知,近代日本基本就是西方資本在日本的買辦代理人建立的國家,三強藩依靠西方人提供的洋槍洋炮武裝的軍隊,掀起了倒幕運動,並把天皇抬出來高舉尊王攘夷的旗號發動了統一日本的戰爭,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由三強藩貴族政治資本通過天皇權威建立的近代中央集權國家,大家都以為天皇在日本是說一不二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戰前天皇家族的所謂實權實際上是安倍祖上賦予的,並且各個政治資本財閥乃至天皇家族之間是通過聯姻資本利益捆綁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安倍愚蠢的右傾化政策和加強對天皇控制的舉動讓日本老天皇不滿,管理日本皇宮事物的官員人事都被安倍擅自更換成了自己的人,因此老天皇不願意替他背書而提出辭職,這讓安倍很尷尬,因為天皇在日本國家神道教當中的地位是神,神怎麼能辭職呢!這是動日本右翼搖宗教意識形態基礎的舉動。

也就是說日本大吹特吹的明治維新,實質上是西方資本利益代理人集團做出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並且得到了英美資本的大力扶持和支持的,因為,這個時候英美的世界霸權需要個遏制潛在的挑戰大國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爭代理人,明治維新當然能夠成功,並且建立強大的軍隊就是他的首要目標。相對的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只是因為各方國際國內勢力拉扯根本不可能讓你成功,中國近代史對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對比結論完全不得要領。

這也就是為什麼戰後美國人依舊要把安倍的戰犯外公岸信介請出來當首相,依舊維持了日本天皇的地位,因為這時候美國人發現蘇聯和中國依然是美國世界霸權的威脅,日本的美國利益代理人作用還在繼續,和明治維新一樣扶持日本為我所用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光華

首先,應該去掉“明治維新”這四個漢字的邪魅光環,在現代漢語語境裡,經過一百多年來眾多有心人的醞釀,“明治維新”已經被吹捧成了不亞於讓日本人集體得道成仙的神話,成了日本粉絲口中,中國人必須豔羨的,比耶穌復活昇天還重要的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是日本國內熱衷於做江浙走私的九州,薩摩地方的海商勢力,或曰倭寇,在中國南方遭遇大規模的宗教戰爭的背景下,看到了背後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力量博弈,也就是西方現代博弈的主線,即荷英美新教海洋國家和法德意西葡為代表的歐陸天主教勢力的幾百年的鬥爭。

當時的幕府將軍政權,為了對付打上門來的英美新教勢力,是親法國的。

倒幕的主力是親英美的,牽線搭橋的是失去了臺灣,棲身於日本的荷蘭殖民勢力,它們利用隱秘的走私資金,向剛剛內戰勝利,財政面臨崩潰,急於處理的美國北方新教資本主義政府,購買了大量戰後剩餘軍火,數以萬計的,當時最好的燧發滑膛步槍和阿姆斯特朗炮被運進日本。

在江浙沿海的禪宗佛教徒當中,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其中除了純粹的佛學愛好者,還有各種間諜和傭兵,以及來歷不明的年輕貌美的尼姑(如某位浙江歷史名人的母親)。來自長州的傭兵同樣歷史悠久,經歷了太平天國,乘亂拿到了許多東西,學會了許多東西的長州傭兵,帶著如何組織宗教信徒上戰場排隊槍斃的經驗,回到了日本。

政變的經過是簡單的,結果就是成立了一個所有政客都穿著燕尾服的,在所有細節模仿英美清教徒的政權,學會了近代戰爭,卻依舊貧窮。

由於曾國藩沒有稱帝的意思,加上作戰手段卑劣,民憤極大,湘軍主動退出了權力中心,李鴻章的淮軍意外控制了中國的經濟中心,淮軍的那幾下子根本服不了眾,特別是蘇州殺降事件,日本人是很清楚的,從一開始就沒放在眼裡,很早就謀劃從淮軍_北洋手裡奪取後者輕易得到的一切。從甲午到918,這樣的掠奪讓中國三代人的財富幾乎都落入日本的腰包,日本作為強盜崛起了。

所以,“明治維新”就是“倭寇奪權侵華”,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淚來買單的。

日本的成功源於李鴻章淮軍_北洋的無能,隨著918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北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新的中國力量在全面戰爭的鐵砧上鍛打成型,日本人踢到鐵板上,瘋了,為了維持戰爭機器,保住侵華收益,向背後正準備收割的荷英美下了手,結果是兩顆核彈。


莫折念生



大清帝國被船堅炮利的英國人打倒在地,割地賠款國之不國,這對日本刺激很大。118世紀60年代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將軍德川幕府統治,德川幕府為了防止外來入侵,採取了閉關鎖國措施,只容許與少數國家保持貿易如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家,並且只開放了長崎港作為通商口岸。德川幕府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日本與時代的結合,導致了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卡爾布萊斯•佩裡率領鐵甲戰艦闖入了江戶港,並且儀仗武力逼迫軟弱無能的幕府將軍簽署了日美親善協議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平等條約簽署極大破壞了日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讓中下級武士階層利益極大受損,於是在地方番主聯合革新派人士和幕府高級貴族發動了尊王攘夷運動,其核心是尊奉天皇,趕走侵略者,政治上清除與西方勾結的幕府當權者,攻擊外來外交和商隊,運動激起了幕府將軍和列強強力絞殺,最後失敗了。

維新志士吸取了尊王攘夷失敗教訓,認為日本必須徹底革新,才能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復興。

1864年高杉晉奪取了長州幕府政權,隨後聯絡其他番主幕府改革派,以迎回天皇為旗號,迅速攻城略地,建立了明治政權。高杉晉本人是中低級武士階層,青少年時期被幕府派往日本經濟發達東北地區學習西方文化,後又被派往中國學習,高杉晉來到中國時候正直太平天國運動鼎盛時期,他來到了上海與西方國家的商貿公司及外交機構交流,發現日本必須擺脫清帝國控制,直接學習和對話歐美列強,才能取到真經。

高杉晉回國之後,經常與留學西方進步人士討論日本革新,中國嚴復的海國圖志和天演論傳到了日本,成為革新人士維新思想的指南。

高杉晉等維新志士經過多年的努力,等到了德川慶喜奉還大政,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開啟了政治上君主立憲政體;軍事上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教育上學習西方國家教育體制,設立教育省制定現代教育;法律上學習西方設立刑法司法制度,仿造法國商法。明治維新改革了國家生活許多方面,但是也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如保留貴族華族制度,宗教上信奉神道教,將天皇繼續神化,政權組織由幕府將軍的番主,武士階層構成,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君權體制,導致了日本後來軍國主義思想興起,走向對外瘋狂擴張的道路。

如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所言:我們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我們信奉天皇。伊藤博文最大功業是建立了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進行政治和平演變。


唐俊龍55398571

140年多前,日本還只是“天朝”眼中的“蕞爾小國”,閉關鎖國,經濟落後。但經過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競爭者。

但明治維新是有爭議的。

一方面,明治維新體現了日本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和現實精神,是日本走向現代化之路的直接推手。有一部日本電視劇《坂上之雲》,講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走向現代化國家的歷程。

但是在很多人眼裡,明治維新的一些鼓手的形象不怎麼正面。比如被稱為明治維新思想導師的福澤諭吉,他與伊藤博文,被認為是使日本走向對外侵略擴張的哼哈二將。福澤諭吉的觀點也被譏諷為“全盤西化”觀點,這種全盤西方對日本文化的自我定位也產生了消極影響。日本思想家竹內好就評價說:日本向西方看齊的“優等生文化”導致了自我意識的喪失。

明治維新的全盤西化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日本民族身上的矛盾性格,比如日本學的經典之作《菊與刀》裡這麼寫道,“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但又非常溫順;他們黷武卻又酷愛美麗;自負桀驁卻又文雅守禮;頑固不化卻又狡黠善變;性情溫順卻又不甘受人擺佈;忠貞不貳卻又容易叛變;勇敢卻又怯懦”。日本民眾精神的一部分通過明治維新的全面開放,接受了外來的意識形態與倫理道德,另一部分卻還依然停留在躍進前的水平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行為方式來應付外部世界。這種精神文化的歷史割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人性格特徵中的兩極化和二元性。


不雨

日本的明治維新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國內的權力爭鬥,另一條是對外發展路線,這兩條線相互影響,由開始的並行相悖到最終的並行不悖。內政外交,日本必須在同時處理好這兩個方面,才可能在新的世界局勢下生存發展。

內政問題的爆發起因在於外交出了問題。日本從江戶早期就執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只與清國、荷蘭保持著有限的接觸。而1853年佩裡將軍的四艘軍艦在江戶灣轉了一圈,稍稍展示了下硬實力,就引起日本國內思想的混亂和恐慌。開國還是繼續鎖國,學習西方還是保持本國特色,是關乎“生存還是死亡”的大課題,日本明白自身正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幕府方面為了穩固政權,維護既得利益,不得已答應了開國條件。這種“不得已”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國內青年熱血武士們認為這種“不戰而降”實在有辱武士道精神和大和民族臉面,於是傳統保守主義和愛國者主義高度契合,產生了足以變革國家的力量。當時孝明天皇是一個旗幟鮮明的攘夷主義者,自然得到了眾多愛國武士的追隨,其“正統”身份也能夠。在“尊王攘夷”的大旗下,最終西南強藩聯手打敗了幕府軍,完成了政權更迭。

但這一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動搖了時人,尤其是武士階層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動搖或改變直接影響了國家未來的發展。其中發生了西南藩的對外戰爭—薩英戰爭和長州戰爭讓保守武士切實體驗到與西方國家的差距。雖然早先藩政府為了“攘夷”就開始學習西方軍制,購入或嘗試製造近代兵器,但硬實力的差距證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法行不通,“夷”是攘不動的。當然,日本在政權更迭時西方國家忙於處理家務,並沒有過多的干預,這對日本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孝明天皇去世,剛剛元服(成年)的明治天皇登基,也給了日本轉變國家路線提供了機遇。當時日本面臨的問題是,新政府成立後該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又該如何處理與外國的關係。於是日本對外採取了非常傳統的“和親”方式,但這並不能改變西方對日本的傳統印象—野蠻、落後。於是日本積極引入西方文化,確定了文明開化的國策,“打不過你們,就成為你們的一員”。最初,日本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甚至復古的,明治政府剛一建立就恢復了古代的太政官體制。只是後來隨著開化日久,國民覺醒,最終引入了西方的內閣制。這其間,攘夷保守勢力一直在採用起義或暗殺政府改革者的方式進行反撲,但在明治政府的強權之下終究寡不敵眾,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小島先生說“明治維新,是為了尊王攘夷而進行的以天皇為國家政治中心的革命性運動”,這話是不錯,但在“尊王攘夷”和“天皇執政”的背後有著更高遠更根本的國家目的,就是“強大起來”,“生存下來”,而所謂的路線轉變等等都不過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所以在我看來,日本明治維新的初衷和結果並無根本齟齬,只是形式上有些曲折反轉,略顯“諷刺”而已。

私見而已,權當一家之言吧。


東瀛遊俠

偽政府算什麼近代國家?日本只是美英用來做炮灰的偽政府而已。偽政府打了幾個勝仗,浪了,以為單靠手下的偽軍,就能叛主自立了。在東亞大陸以戰養戰越做越差,不能自給時,主人自然拒絕增加投資,反要求賣掉不賺錢的業務,以減員增效。沒想到偽政府反過來咬主人,結果被主人拔掉了爪牙,繼續做偽政府,只不過由炮灰改為苦力。現在如沒特別改變,苦力偽政府的社會會在幾十年內自然瓦解,這對偽政府的主人,對手,乃至它自己來說,都不是什麼秘密。


蕭欽鈞

對日本的正確認識,需要我們自己有明確歷史觀,不能以某個時間段特殊情況來詮釋歷史全部。

對日本歷史和文化的認識歸位及地位,不應該期待日本人自己反省或者自我揚棄,這樣容易出現被動、誤導甚至錯誤的歷史觀。這就是為什麼日本近代史給我們的感覺出現兩種不同的歷史觀,網絡上有配合否認、篡改及美化日本侵華戰爭的言論,一度大行其道。

期待主流研究還原真實歷史,客觀認真對待日本加害者認知,不要再受日本輿論誤導,化解靖國神社問題、慰安婦問題、東海地區、南海地區及釣魚島等問題的日本政策導向,變被動為主動,牢牢抓住外交牛鼻子,不要被日本牽鼻子。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發動甲午戰爭,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侵略中國,分解中國,臺灣淪陷,東北淪陷,中國人民苦難開始,日本利用中國完成了原始積累,迅速發展,擠入西方俱樂部,其後代還在做同樣美夢,妄想回到帝國時代,完成大東亞共榮圈帝國事業,殖民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日本有少數人對近代史有比較清醒認識,但並不是日本主流,日本政府已經洗白加害者身份,而且其錯覺是中國人冤枉他們,他們受到的傷害貌似比我們還多,因此日本人難以自圓其說,陷入自相矛盾境地。

如何認識日本,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立場,不應再以日本人的視野來模糊我們自己的觀點。


藍莓哥哥

沒明白這個諷刺是對什麼的諷刺?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大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之後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個分支,在西方眼裡,日本始終是東方,日本自認為的脫亞入歐,在西方看來依然是東方文化的代表。

畢竟日本的格局就那麼小,為了生存她已經做的很好了。當中國再次崛起,返回亞洲似乎更符合她的發展利益。

也或者註定她要繼續扮演一個試驗場,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試驗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