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蘇德軍隊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兵力對比如何,蘇軍的優勢明顯嗎?

聞舞朱

隨著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以蘇聯的勝利最終宣告結束,蘇聯軍隊伴隨著美國的軍援和烏拉爾地區生產的坦克開啟了戰略反攻,1943年北非戰場的徹底失敗和美國海軍加入大西洋護航線使得德軍在各個戰線的形勢越來越不明朗。為此,德國最高統帥部制定了在東線反擊的戰略計劃以為德國謀取戰略空間好繼續將戰爭持續下去,這個計劃的最終樣本就是對庫爾斯克地區蘇聯軍隊的圍殲計劃。

為了此次戰役,納粹德國集合了1107000人的兵力,3600輛各型坦克,12200門各種火炮以及2050架各型飛機來獲得這次戰爭的勝利,其中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以及費迪南反坦克殲擊車都是第一次參戰,意大利軍隊、羅馬尼亞軍隊也有相當部分參與此次戰役。而蘇聯此次戰役投入的總兵力為2555435人,11545輛各型坦克裝甲車,55117門各類型火炮以及超過4000架的各型作戰飛機,從實力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朱可夫手中的牌遠遠好於曼施坦因。

庫爾斯克戰役正是蘇聯用士兵的生命拖住了德國兩大鐵鉗的合圍,在其他方向的蘇軍才能騰出手對深入重圍的德國裝甲力量形成包圍,並獲得這次戰爭的最終勝利。值得一提的是德軍雖然傷亡32萬人左右,但戰死的僅有5萬人,並且大部分都是被來得及撤退的意大利軍隊和第六集團軍。而蘇聯的損失雖然數倍於德軍,但是得益於強大的動員體系和工業生產能力,86萬人的傷亡和6000輛坦克的損失今年才過了兩個月之後就獲得了完全的補充,蘇聯強大的造血能力是德國最終被蘇聯反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貞觀防務

有明顯優勢。

這是庫爾斯克會戰北部兵力對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的莫德爾上將的第9集團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該集團軍共有21個德國師和3個匈牙利師,蘇聯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團軍以及第2坦克集團軍。

這是庫爾斯克會戰南部的兵力對比。德國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包括霍特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普夫集群,蘇聯是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面軍,下轄第6、第7近衛集團軍、第40、第38、第69集團軍、第1坦克集團軍以及步兵第35軍。

蘇聯在庫爾斯克後方還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下轄近衛第4、第5集團軍、第27、第47、第53集團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近衛第3、第5、第7騎兵軍、近衛第4坦克軍、近衛第1、第3機械化軍。總兵力為57.3萬人,8 510門大炮和迫擊炮,1 63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集團軍,9.6萬人,只是輔助作用。

蘇聯方面共計191萬人,德軍方面共計91萬人,最開始曼斯坦因計劃的突出部戰役只是一個小反擊戰,結果被希特勒搞成了大會戰,早就失去了開始的突然性,從速決戰變成了鏖戰,雖然蘇軍付出的損失比德軍大很多,但是拼消耗德軍是完全不行的。


木榮雨北

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區形成了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嚴密的防禦地帶、蘇聯在這裡部署了總兵力達1910361人的三個方面軍——中央、沃羅涅日、預備。與德軍參加進攻的780900人的兵力相比、這些兵力是德軍的2.4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數量中,德軍是2928輛、蘇軍則是它的1.8倍、達5128輛。

由於德軍採取了主動進攻的姿態、因此蘇軍只能被動地面對德軍的進攻。通過偵察,蘇軍對德軍可能的進攻時間和地點、方向都進行了預測。蘇軍最先判斷德軍從正面進攻,因此特別加強了正面的防禦(在中央方面軍就是第13集團軍的負責地段,方面軍司令羅科夫斯基(音譯)大將為了加強支援火力,在這裡配備了擁有700門大口口徑火炮的第4突擊炮兵軍團,後來這一措施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但蘇軍還認為德軍有可能在實際作戰中進行遷回攻擊,因此蘇軍不得不以庫爾斯克為中心,進行360°全方位的防禦。


這樣一來,雖然蘇軍在數量上是德軍的2.4倍,佔據優勢,但在實際的戰鬥中它並不能保持這種優勢。因此在中央方面軍的普羅依利地區德軍能以壓倒性的優勢發動進攻。
在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地域內,曼施坦因指揮的德軍突破了防禦者的陣地,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重點進攻,這就造成蘇軍在局部地區的兵力劣勢更加明顯,接連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由於兵力的平均部署,導致在當時的蘇軍防線上屢屢出現德軍有目的的攻擊而導致蘇軍防禦被突破的現象。而如何彌補這個弱點,是當時蘇軍要贏得勝利所必須解決的關鍵。蘇軍考慮通過加強炮兵的火力支援來彌補這一缺陷。這個辦法在中央方面軍那裡獲得了成功,但在沃羅涅日方面軍那裡沒能發揮作用,於是,準備用於應付最壞情況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被派往普羅霍羅夫卡應對黨衛軍的坦克部隊鋒。
更多內容詳見《兵器》雜誌2001年第1期。

兵器

先看庫爾斯克北正面。

防守庫爾斯克北正面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共有71萬餘人,火炮5282門,82mm和120mm迫擊炮5637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783輛。

與之相對的德軍

(注:強擊火炮即自行火炮)

再看庫爾斯克南正面。

防守庫爾斯克南正面的是蘇軍沃羅涅什方面軍。

與之相對的德軍



而且蘇軍還有草原軍區作預備隊。

最後總體比較一下。

另:蘇軍遠程航空兵、西南方面軍空軍第17集團軍的飛機以及波-2式夜航轟炸機未統汁在內。若將上述兵力計算在內,則蘇軍航空兵共有2900架飛機。

同時你們也能看到表上不包括草原方面軍的兵力。綜上,我們基本能夠認定,庫爾斯克戰役的優勢在蘇軍一方。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題主指的是庫爾斯克會戰麼?如果是的話,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

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在東線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此戰之後德軍徹底喪失戰場主動權,這次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也是東部戰線的又一個轉折點,自此之後德軍幾乎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第三次哈爾科夫會戰後,德軍在曼施坦因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成功收復了哈爾科夫。但此戰過後,由於蘇軍中央方面軍在德軍防線上以庫爾斯克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為了消滅這個突出部,希特勒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進攻計劃——“堡壘”行動。

德軍為此投入了68萬4900名官兵,以及2828輛坦克和突擊炮。德軍計劃從突出部的南北兩翼實施鉗形攻勢,這項計劃由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共同完成。

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是此次進攻的主力,它總共集結了1700多輛坦克和突擊炮,並且黨衛軍的王牌——第2裝甲軍(下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髑髏師”、“帝國師”)也被希特勒配屬在了曼施坦因的麾下。

蘇軍憑藉其出色的情報工作,幾乎同步地得到了德軍發動進攻地日期,所以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進行了精心地部署。

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集結了6個方面軍共計100多萬人,並且斯大林還將朱可夫元帥調到了庫爾斯克地區。在庫爾斯克地區,蘇軍構築了多道防線,並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可以說是以逸待勞靜候德軍。

儘管蘇軍判斷錯了德軍進攻地重點方向,但整體而言,蘇軍的實力要遠強於德軍。其實在制定“堡壘”行動之時,古德里安上將甚至希特勒都不太贊成這次行動。不過,希特勒還是決定冒險一試,

他可能還在希望德軍能夠像在哈爾科夫一樣,憑藉裝甲力量再一次創造奇蹟吧!

這一次幸運女生沒有再度垂青德軍,由於蘇軍準備充分,德軍的進攻十分艱難。再加上盟軍在意大利登陸,希特勒不得不將德軍的部分裝甲精銳調往西線,而“堡壘”行動也被迫中止!

一方以逸待勞,一方盲目進攻,根本不需要看雙方的兵力武器對比,就能夠知道誰佔優勢。其實德軍的這次進攻本就意義不大,正如古德里安上將所說“我們拿下庫爾斯克與否,對全世界而言,不過是一件無關痛癢的事情。”因此,從德軍發動“堡壘”攻勢的那一刻起,失敗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喜歡歷史和軍事史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本最近痴迷於二戰史,為此買了好多電子書,有相同愛好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方便以後互相交流!


歷史文齋

到1943年初,納粹德國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慘敗,德國軍隊5月在北非戰場的頭像,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重在挫敗,使得形勢對法西斯非常不利,德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明顯降低,為了扭轉這種局勢,希特勒希望在蘇德戰場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贏得一場大勝利,來奪取戰略的主動權,扭轉戰爭的進程,於是就有了在蘇聯庫爾斯克地區的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中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戰,雙方共有超過1200輛坦克和重炮參戰。

其實此時的德國已經非常窘迫,因為到了1943年6月德軍在蘇聯的用兵已損失超過450萬,而1943年的夏天德國僅徵兵60萬人,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到了7月庫爾斯克會戰打響前,德國陸軍還有300個師,其中有200個師在蘇德戰場,此外蘇德戰場還有僕從國的35個師;另外德國在1943年上半年生產火炮4.5萬門,坦克5000輛,飛機12000架,還有槍支彈藥等,但是由於德軍損失大,這些生產量很大但是根本無法滿足戰場的消耗,於是從1943年7月開始德軍縮減編制,縮編前,德軍每個師有步槍1萬支,各類炮都是上百門,縮減後的每個師只有步槍6000支,反坦克炮不到15門,迫擊炮50門。

蘇聯稱此戰役,德軍共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3000門,飛機3800架。

1943年7月希特勒發動了實施代號為“堡壘”的庫爾斯克戰役,共投入第9集團軍、第2軍團軍、坦克4集團軍等,共計90萬人,重炮1萬門,坦克2700輛,飛機2000架,並裝備了新服役的“虎式”、“豹式”重坦坦克。

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殲滅了德軍大批有生力量,使德軍再也無法對蘇軍產生威脅。

反觀蘇聯,到了1943年蘇聯各方面已經處於優勢了,蘇聯在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後,僅1943年上半年生產火炮12萬門,是德軍的2.5倍,坦克12000輛,是德國的2倍,飛機17000架,是德國的1.5倍,並且蘇聯也有新式的武器,比如CAY-152、122自行火炮、雅克-7、-9殲擊機等。

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聯乘機大反攻,希特勒發佈了代號為“東方壁壘”的防禦戰略。

庫爾斯克會戰蘇聯共投入2個方面軍共計130萬人,火炮2萬門,坦克3500輛,飛機2100架,在數據上蘇聯已經完勝德軍了;其次蘇聯是以逸待勞防守方,還在陣地前構築起了6道,長達300公里的防禦地帶,並且有完善的對付坦克的塹壕工事;再次蘇聯還有源源不斷的支援,並且在戰場周邊已經集結了5個集團軍隨時準備地空支援。所以戰役的結果很明顯,蘇聯不但阻止了德軍的進攻,還在庫爾斯克發起了反攻,德軍不但被擊潰,連預備隊都消耗殆盡了。


圖文繪歷史

1.兵力對比:蘇軍190餘萬,德軍90餘萬;

2.武器對比:德軍裝甲部隊:3600輛、 炮兵部隊:12200門、作戰飛機:2050架;蘇軍2萬多門火炮,3400輛坦克和2100餘架飛機。

3.指揮官對比:蘇軍朱可夫,德軍曼斯泰因

4.損失對比: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25萬多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飛機1 000架。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更為慘重代價的代價,損失兵力80萬,損失坦克6 000輛,損失火炮5 244門,損失飛機1700架。

5.戰役結果: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蘇軍開始了大規模反擊。

6.戰役亮點:大規模坦克會戰,雖然虎式坦克只有100多輛參加,配合4號坦克打殘T34,只是T34結構簡單便於維護,狼群戰術,虎式產量跟不上,這裡單指坦克對比。

7.因為你問的是兵力對比,那蘇軍絕對佔優勢,庫爾斯克會戰是決定性戰役,蘇德雙方角色互換,蘇軍有守轉攻,而德軍轉為全面防禦。


人間正道是滄桑166723256

優勢很大的。

僅僅是前線兵力,德軍和蘇軍的差距就很大。蘇聯的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共計有133萬人,而德軍的南北攻擊集團,也就是曼施坦因和莫德爾的攻擊部隊總共還沒有80萬。

庫爾斯克口袋以西的第二集團軍只有10萬人左右。而蘇軍的後備部隊草原方面軍有接近57萬人的兵力。也就是說,德軍和蘇軍的軍隊人數比例是1:2。

蘇聯紅軍在兵器裝備數量上也有優勢。德國總共有2300輛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前線蘇軍則有4000輛左右。飛機和火炮數量上蘇軍也更多。1943年,蘇聯空軍的優勢已經相當明顯了。納粹德軍的優勢在於單兵素質,作戰經驗和武器技術上的優勢,但他們沒有預備隊。


看球人

蘇軍的武器兵力的優勢都很大,而且蘇聯還是採用防守態勢,算是以逸待勞!但應該說,戰役的結果非常的差,如果看雙方的兵力損失,那你可以認為蘇聯打一場大敗仗,只是因為蘇聯的兵力補充迅速,其他國家對它的援助很給力,才讓他,能夠迅速補充這些損失,才讓蘇聯沒有把這次戰役轉變成一場大敗仗!

應該講庫爾斯克會戰和他前面的哈爾科夫戰役,證明了蘇聯軍隊士兵和軍官的無能!德國軍隊以那麼少的兵力,能夠給蘇聯帶來那麼大的損失,當然,德國軍隊的素質很高,但是你蘇聯損失那麼大,只能用無能來形容!

後面有很多說法,像朱可夫這樣號稱蘇聯軍神的人,根據他的同僚的說法,他如果沒有幾倍於敵人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資的話,他根本打不了仗,蘇聯大多數的軍事將領都是如此,沒有絕對優勢的兵力,跟德國人是很難打仗的,失敗是基本上確定性的事情。

所以我們真能翻看歷史的話,蘇聯軍隊的戰鬥力應該是被誇大了,他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強大!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想想,在冷戰之後,蘇聯到底有沒有能力動用所謂坦克洪流佔領西歐呢?考慮到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表現出的戰鬥力,對這個不樂觀!蘇聯的軍隊在歐洲也頂多就算是二流水平,肯定比不上二戰時期的德軍,跟美軍也基本上沒法比!在冷戰的時候,跟美國人長期對峙,他們也沒敢怎麼樣!


帝國曆史觀察者

庫爾斯克戰役應是東線蘇德戰場最大的裝甲會戰,蘇軍在人員飛機坦克火炮名顯佔優,但德軍裝備精良人員素質極高在戰役中取得了極大的戰損比,若不是盟軍西西里登陸,元首抽走部份裝甲精銳,使德軍主動撤離戰場,蘇軍還要被曼帥和莫帥吊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