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名將張青雲

張青雲,字衢九,號楠亭。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2月1日,今富平縣薛鎮宏化村馬張寺堡人。自幼好學,喜愛兵法。早年苦心鑽研《孫子兵法》,對武功勤修苦練。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中進士(探花)。因被皇室看中,選留清宮值警多年。以漢人入宿禁衛“乾清門行走”。期間,張青雲常以武班夜餘,自學深造。據《清宮衛瑣》記載:“進士張有暇,每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譽抄杜牧諸家選本,授行於人”,由此可知,張青雲在清宮多年執勤的重任下,學習古代兵書,並抄寫孫子十三篇及諸家注本,熟悉並傳授他人。 

嘉慶十八年(1813),被派往山東,協剿天理教農民起義軍。他經過分析認為,教亂純系烏合之眾,完全是以“神權”盲目糾集而來,無組織紀律和戰鬥經驗。他以自己的指揮才能,很快平息了患亂,因功受任兗州遊擊,旋又升任臺莊營參將。 

後山東匪患又起,響馬呈兇,刀光劍駑,燒殺掠奪,兵連禍結,百姓怨聲載道。道光六年(1826),兗、沂、曹州一帶,民不聊生,張青雲加緊平叛安民,道光帝因他捕獲響馬大盜功高,調升他為膠州副將。又繼升為兗州、曹州各鎮總兵官,使州治民安,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嘉慶末年,大和卓木的孫子張格爾,勾結英帝國主義分子在阿富汗組織反動力量,伺機分裂叛亂。道光六年(1826)張格爾進入南疆,殺人放火,掠奪財物,引起維族人民反對。清政府於道光七年(1827)初派張青雲協同率兵鎮壓,在維族人民配合下,是年12月,消滅了這支強勁而有後盾的叛亂。張格爾被生擒,押到北京處死。  

道光十五年冬季(1835),張青雲奉詔補授廣東高州鎮總兵。道光十七年(1837),兩廣總督鄧廷楨以勳高奏升張青雲為高州陸路提督。工作兩年,盜平民安,高州一派昇平好景。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地區動亂,張青雲又調任四川川北鎮總兵,防範川陝邊鏡“匪盜”。

抗英名將張青雲

道光二十年(1840)6月,鴉片戰爭爆發。次年(1841)虎門失陷,廣州危亟。張青雲奉詔從川北率兵星夜兼程直驅廣州增援,當時香港已被佔領,虎門各炮臺失守,英陸軍司令易人,進攻省城。清廷命奕山為靖逆將軍,主持廣州戰事。廣州外圍炮臺,又被英軍大部分摧毀或佔領。僅以城北的四方炮臺,東炮臺與西炮臺,守衛孤城。英軍艦從東南攻來,炮火密如雨注。正對英艦的東炮臺和四方炮臺守將,望風逃竄,退入城內。張部據守西炮臺,四面受擊,獨力難支。將弁們請求提督暫避其鋒,張青雲怒斥官兵:“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敢有言退者,斬!”他親自點燃八千斤大炮,猛轟英艦,英軍紛紛落水;中炮船艦,倉惶逃去。廣州103鄉農民和絲織工,包圍四方炮臺,和陸續趕來的400餘名群眾,收復四方炮臺,趕走了陸上英軍。他臨陣身先士卒,英勇堅毅,置生死於度外,保衛了廣州的安全。第一次鴉片戰爭在廣東的戰火,暫告平息。清廷實授張青雲廣東陸路提督,賞戴花翎,加封振威將軍。他的英勇事蹟,至今在廣東傳為佳話。

抗英名將張青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