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詩的國度。

中國人歷來愛飲茶,日常生活離不了它,它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之一。

閒時品茗,養心怡神,“一甌徐飲最怡神”;

炎熱時飲茶驅熱,“閒品七甌煩暑去”,可謂功能妙品。

千百年來,茶贏得眾多詩人詞家的青睞,為之動情遣興。

據說 《詩經》中就出現了茶的蹤跡,西晉著名詩人左思對茶有了初步的描述,不過那時稱茶為“木賈”,後又稱“荼”。

唐代開始出現不少茶詩,許多大詩人如唐代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都曾為茶傾情髙吟,盧仝的茶詩中 “七碗”、“兩腋生風”則成為後人經常引用的熟語。

特別是中唐以後,詩人之間交往時更是經常提到茶。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宋代以後,有關茶的詩大量出現,晏殊、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楊萬里、陸游、辛棄疾等都留下了不少錦章 妙句和逸聞趣事。

例如,據傳宋神宗初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光臨某寺,老和尚不認識,冷淡地說聲“坐”,吩咐小和尚一句“茶”;寒喧幾句,見來人氣度不凡,熱情起來,招待升格,改口說聲“請坐”,吩咐小和尚“敬茶”;蘇軾道明身份,老和尚熱情加倍,招待再升格,忙說“請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臨別時老和尚索取墨寶,蘇軾借湯下麵揮聯譏之,聯曰: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蘇軾將老和尚大大奚落一番,並留下這千古名聯。

說句公道話,老和尚於禮節上並無大錯。

佛門實乃清靜之地,你來我往,對所有人一概待為上賓,敬奉香茶,大概誰也無此耐心,寺裡也不會有那麼多香茶。只是老和尚倒楣,撞在蘇軾手裡,落下千古笑柄。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茶詩的興起與繁榮,離不開文學的發展。

詩歌體式日漸完備而豐富,五七言古詩、五七言律詩、詞、曲先後登場,為茶詩的作者提供更為多樣化的工具。

李清照是宋代傑出的女性詞人,不但詩詞寫的出色,也愛好金石,喜歡飲茶。

其在《〈金石錄〉後序》中就說過:“眾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 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可見,只要有書可讀,有茶可飲,即使過著這樣平淡、簡單的日子她也心甘情願。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李清照的詞作中涉及到飲茶的不多,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窺探到北宋、南宋時期的飲茶習俗和風尚。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萆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 春。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敘述早晨起來飲茶憶夢。紅梅吐蕊,碧草盈門,一派早春景色。面對春景,一邊煮茶一邊追憶晨夢, 思緒萬千,無限憧憬,卻不料都“驚破”在一甌春茶之中 了。這裡“碧雲籠碾玉成塵”指的是在碧雲籠內蒸茶、碾茶的過程。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茶葉蒸熟後,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乾,稱“茶餅”或“餅茶”。

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也稱“末茶”)放在鍋裡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

陸游在《初夏》詩中就提到 “閩川茶籠猶沾及,肺渴朝來頓欲蘇”

李清照詞中的 “碧雲籠”可能就是蒸茶的一種器具,說它是“碧雲”,是因為這種蒸籠大多是用青綠色的竹子所做。“碾玉成 塵”說的就是碾茶的過程。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列舉 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

除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羅。

茶碾為碾茶之工具, 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

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製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碾墮是一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圖左下角就是茶碾

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也專 門設有一章為“論茶器”,說到當時的茶器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秦觀《秋日》詩有“月團新碾渝花磁”句,說的就是用外方內圓 “月團”形的碾盤把蒸好的茶餅碾碎的過程。

【鷓鴣天】

寒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軎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該詞也提到了品茶憶夢,但卻是另一種境界,是在借酒澆愁。

按往昔習慣,酒闌人夢,憑茶苦以解酒,清醒再嗅嗅瑞腦香味以爽心開懷。

可現在流亡在外,哪來這種條件享受?還不如“隨分樽前”醉倒可別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了。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關於“團茶”,《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太平興國初(公元976年),特製龍鳳模,遣使臣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

當時有大龍團、後來又有小龍團、小鳳團,皆“團茶”。

據《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等記載,宋代名茶計有90餘種。

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鳳團茶是宋代貢茶的主體。

李清照:若是賭書消得潑茶香,平淡簡單的日子也過得心甘情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